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二者在人群文化、礼仪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本质。

1、人群文化中国和日本的人群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崇尚传统文化和家族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孝顺、忠诚、尊重长辈,而这些传统观念在日本文化中并不十分突出。

日本则注重团队观念,人们普遍害怕孤独,这也导致日本的家庭观念相对于中国来说较为单薄。

2、礼仪习惯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强调谦虚、守规矩、不给人添麻烦,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心态。

在日本,人们还会遵守一些规范化的礼仪,比如拜年时一定要低头鞠躬,而在中国,拜年则以热情相迎、亲吻、握手等方式进行。

3、信仰观念在信仰观念方面,中日两国差异也非常显著。

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其中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佛教文化则更加深入人心,而神道文化则被视为日本文化之魂。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种名为“爱国心”的概念,而这在中国却相对冷淡。

4、美学观念在美学观念方面,中日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人普遍认为,“色彩越艳丽越好”,而在日本,人们更注重平和、低调的美感。

另外,在艺术领域,中国讲究的是形式和材料的自然表现,注重符合传统规范;而日本的艺术则强调内心的冥想性,讲究材料的手法处理。

5、生活方式最后,中日两国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走亲访友,享受美食,而日本人则更喜欢围绕公共活动、社交、聚餐等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文化优越感。

此外,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人普遍注重威严、绅士风度,而日本人则更强调规则和秩序。

在总体上,中日两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也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但是,正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双方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借鉴对方,进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合作更加顺畅。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礼节、信仰、饮食、节日习俗等。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礼节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尊敬和谦逊的态度被看作是社交交往的基础,而在日本文化中,重视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尤为重要。

中国人经常会主动给长辈行礼,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向对方表达谢意和敬意。

在交流中,中国人认为直接表达意见是一种坦率和正直的表现,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的方式。

信仰方面,中国主要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综合,这三个传统宗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主要信仰则是神道教,主张神灵的存在和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其他宗教,日本神道教更注重实践和仪式。

在饮食方面,中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更加注重调味和口感的丰富多样,讲究技法和烹饪艺术。

而日本饮食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健康,追求自然和清淡口感。

日本人更注重用筷子来食用,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和勺子。

节日习俗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风俗传统。

而日本则有年末年初的休假,以及樱花季节的赏花活动等独特的节日活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具体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仪观念中日两国都是礼仪之邦,而且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

但是,两国的礼仪观念存在不少区别。

比如,日本人常常在拜访朋友或客户时会带上礼物,而这在中国文化中则并不是必须的。

此外,日本人在参拜寺庙时会先在门口洗手,以表示自己的清洁和敬意,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通常不会将参拜宗教场所与个人的清洁联系在一起。

二、社交方式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会议或聚会等场合中,中国人往往会开展较为热烈而随意的交流,而日本人则通常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

此外,日本人在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或不当之处时,往往会用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道歉和修正,而中国人则较为直接和直言不讳。

三、价值观念中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异同。

例如,在家庭层面,中国人较为重视“孝敬父母”和“家族观念”,而日本人则更加强调“保持家庭和谐”和“共同承担责任”。

另外,中国人普遍认为勤劳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而日本人则更多地强调“忍耐”和“自我约束”的意义。

四、美学观念中日文化在美学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艺术领域,中国人通常更为注重“气韵和境界”的营造和表达,而日本人则更加倡导“深刻非言”和“艺术的极致简洁”。

此外,日本建筑的特色在于简约和对称,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则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涵盖了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透过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同时深入了解了另一种文化的优点。

这可以给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的人和事时,提供更为全面、平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还是商业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中日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礼仪和尊重在接待客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周到的服务和尊重客人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国,重视自己的尊严会比尊重客人更加重要。

例如,在日本欢迎客人的方式通常是鞠躬,并提供茶水、小点心等,表示出客人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在吃饭时让客人慢慢品尝菜肴,而不是提供许多细节。

因此,尊重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与长辈的交往中,日本人通常会对长辈表达敬意,称呼姓氏加“先生”或“女士”等礼貌用语,而中国人则通常直呼其名或加上“阿姨”、“叔叔”等亲密用语。

二、竞争和合作中日两国在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在日本,企业通常会重视协作和团队合作,而在中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独立竞争。

例如,日本的企业经营理念通常是“共存共荣”,着重于成为顾客的伙伴,并与同行协调。

而在中国,企业通常会寻找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即使这意味着打价格战。

三、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时间观念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会精确地安排和遵守时间表。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强调感情和人际关系,时间通常是弹性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会优先考虑。

例如,在日本,如果你约会迟到了,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留有一些弹性,约定时间时通常会稍微晚一点。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环境保护已成为了国家政策,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能源资源方面。

而在中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不少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

例如,日本在工业和制造业污染控制等领域的投入非常大,努力在减少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而在中国,尽管政府正在加强环保措施,但由于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等,环保问题依然严重。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不同?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不同?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不同?在东亚文化圈,中国和日本分别是文化的代表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文化风貌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文化背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里,古老的封建礼仪、传统的思想文化一直深深饱含着中国人的血液中。

而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文化发展始于汉字的引进,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纪念日差异中国的传统纪念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七夕节等,这些节日的形式以及意蕴都与中国的文化习惯密不可分。

而在日本,则有着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成人节、儿童节、绿茶节等。

这些节日的庆祝形式具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三、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在中国的各大餐馆、排档,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口味,不同的特色菜品。

日本作为一个喜欢吃生鱼片和寿司的国家,连人们的早餐都少不了寿司。

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样随意混搭实在是无法想象的。

四、艺术文化的差异中国历史上有“文武之道”之分,文化艺术非常的丰富多彩,并被广泛认可和推崇。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各个领域,其中还有中国特有的养生术,“气功”等。

而日本则以武士文化为代表,剑道、空手道并以其精湛技艺而享誉世界。

与中国文化追求的“中和之美”不同,日本人追求的是“完美之美”。

五、礼仪文化的差异在礼仪方面,中国充满着传统和古典的韵味。

中式婚礼、蓝色的旗袍以及长幅的锦旗都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代表,在不断的改变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礼仪不断受到新文化的影响,改变着其形式。

而日本的礼仪文化则是个人尊重和规范的“道场”文化,相对于中国的华美和冗长,日本的礼仪规范简洁,注重实用性。

总结:尽管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这些不同之处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不同才使中日两国文化在英雄传记、影视、美食、音乐、时尚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

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

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

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

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

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

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

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

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

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

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

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2,对于面食,中国人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而各种面食又源于小麦,小麦种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面食也是由衷的热爱,特别是面条,中日两国人都很爱吃,但由于日本的水质好,有丰富的海鲜,使得面条特别好吃。

如果说面条源于中国却盛于日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最常见的速食产品-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提到面食,不得不提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

差异方面 1,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

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只要有客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讲究要有剩余,不能依照主客双方实际饭量准备,家庭也是如此,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

与日本饭菜相比,日本则适度。

当然这指一般在家庭用餐或在餐馆被请去吃饭,特别是定食(或份饭),对一般食欲好的人恰好,对饭量大的人,少一点,对食欲差点的,偏多一点,即使剩一些,也浪费不多,这种适度的饭菜有利于健康。

2,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

这与两国的风土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不少食品原材料是晒干保存的,待食用时浸水复原,易失鲜味,需要过油加工,油性食物吃方有味道,且容易消化。

日本与中国比较日本的冻食量远比中国多,因为日本食物中海鲜多,不经加工或减少加工,可更多保持鲜度,且不损伤维生素。

海产品本身含盐分有一定滋味,而且盐有消毒功效,生吃无妨(生鱼片在日本就很流行)。

加之日本的水质好,温差变化小,寒冷地区不多,适于食用冻食。

3,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

咸味菜肴适合大陆性气候的中国风土。

而日本气候温和,四周环海,降水量大,空气湿润,除酷暑外,不会大量出汗,所以甜食适于日本人的胃口。

4,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

世人经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总结出一些“名言”,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则重视“看”。

如: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镜吃饭--观其行。

三.中日“节日”比较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中国一向都是重视农业的国家,传统节日一般都起源于农事而发展形成的.而日本的节日,众所周知,古代的日本主要是从中国吸收先进文化的,包括政治,宗教,箭镞等各个方面,当然日本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日语中的”年中行事”主要也是受中国的影响,但日本文化中有不同你关于中国的独特因素,所以其年中行事也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不同.下面就截取两国的几个主要节日加以比较.
1,农历新年
中国新年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紧密相连,成为各族人民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风俗习惯大展览”.农历岁末腊月二十左右便开始进入过年阶段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大扫除,然后外出买年货,年三十晚上全家要吃”年夜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谈天通宵不合眼叫”守岁”.新年到来的时候家家要放爆竹以辟邪,长辈还要给小辈压岁钱等等.
在日本,新年被称为正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日本人也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到一月三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十二月三十一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一日到三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长辈也会给压岁钱.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比较之下,中日两国在过新年的习俗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大扫除,吃年饭,祭祖先,守岁,百年,给压岁钱等等.但是,有一些民俗两国有所不同,比如中国过年有祭灶王,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日本取而代之的是立门松,结注连绳,参拜神社等活动.因为日本是信仰神道的国家,起民俗活动中也参透着神道文化的因素.中国的传统宗教是道教,一些过年的习俗,比如放鞭炮贴春联等,都含有除灾辟邪的寓意.
2,农历五月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端午节,俗信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所以人们在这
一天插菖蒲,配茱萸以辟邪;熏苍术喝雄黄酒以避疫.相传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还在这一天用五彩线包粽子投于汨罗江,并举行龙舟比赛,现在投粽子于江的习俗已经被吃粽子所代替.
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有机会吃吃日本”粽子”的话,也一定很有味道.
3,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比较隆重的节日,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节俗,有着浓厚的思亲团圆色彩,在月圆之夜,全家围坐桌前,吃月饼,赏月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一道民俗风景线.
日本也有过中秋的习俗,这一天日本人将芒草,胡枝子,黄花龙芽等秋草插在瓶子里,供上水果和糯米团子.日本人称这时得明月为豆明月,因为正值大豆的收获季节,意喻大豆丰收.可见日本中秋节的含义与中国的已经大不相同,而对中秋节远远没有中国人重视,并且这一天现在已经作为敬老日固定下来,中秋的意味就更淡了.
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一些文化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日本的一些习俗与中国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就拿节日方面来说,两国节日归纳起来,中国的一些节日由
于剔除了一些宗教色彩,仅保留了形式,而流传到日本的节日从内容至形式都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比如端午节。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对日本影响之大,但是日本民族不仅仅善于模仿,而且在保存民族特色上也做得十分出色.一些传统节日与中国虽然相似,但其内涵也已经大不相同,也就是只保存了中国节日的”形”,里面的东西已经完全日本化了,这在其他方面也不难看到,这也是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之中既能博采众长,又能独树一帜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