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二者在人群文化、礼仪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本质。

1、人群文化中国和日本的人群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崇尚传统文化和家族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孝顺、忠诚、尊重长辈,而这些传统观念在日本文化中并不十分突出。

日本则注重团队观念,人们普遍害怕孤独,这也导致日本的家庭观念相对于中国来说较为单薄。

2、礼仪习惯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强调谦虚、守规矩、不给人添麻烦,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心态。

在日本,人们还会遵守一些规范化的礼仪,比如拜年时一定要低头鞠躬,而在中国,拜年则以热情相迎、亲吻、握手等方式进行。

3、信仰观念在信仰观念方面,中日两国差异也非常显著。

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其中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佛教文化则更加深入人心,而神道文化则被视为日本文化之魂。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种名为“爱国心”的概念,而这在中国却相对冷淡。

4、美学观念在美学观念方面,中日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人普遍认为,“色彩越艳丽越好”,而在日本,人们更注重平和、低调的美感。

另外,在艺术领域,中国讲究的是形式和材料的自然表现,注重符合传统规范;而日本的艺术则强调内心的冥想性,讲究材料的手法处理。

5、生活方式最后,中日两国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走亲访友,享受美食,而日本人则更喜欢围绕公共活动、社交、聚餐等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文化优越感。

此外,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人普遍注重威严、绅士风度,而日本人则更强调规则和秩序。

在总体上,中日两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也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但是,正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双方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借鉴对方,进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合作更加顺畅。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还是商业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中日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礼仪和尊重在接待客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周到的服务和尊重客人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国,重视自己的尊严会比尊重客人更加重要。

例如,在日本欢迎客人的方式通常是鞠躬,并提供茶水、小点心等,表示出客人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在吃饭时让客人慢慢品尝菜肴,而不是提供许多细节。

因此,尊重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与长辈的交往中,日本人通常会对长辈表达敬意,称呼姓氏加“先生”或“女士”等礼貌用语,而中国人则通常直呼其名或加上“阿姨”、“叔叔”等亲密用语。

二、竞争和合作中日两国在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在日本,企业通常会重视协作和团队合作,而在中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独立竞争。

例如,日本的企业经营理念通常是“共存共荣”,着重于成为顾客的伙伴,并与同行协调。

而在中国,企业通常会寻找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即使这意味着打价格战。

三、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时间观念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会精确地安排和遵守时间表。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强调感情和人际关系,时间通常是弹性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会优先考虑。

例如,在日本,如果你约会迟到了,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留有一些弹性,约定时间时通常会稍微晚一点。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环境保护已成为了国家政策,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能源资源方面。

而在中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不少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

例如,日本在工业和制造业污染控制等领域的投入非常大,努力在减少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而在中国,尽管政府正在加强环保措施,但由于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等,环保问题依然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

”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

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

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

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

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

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

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

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

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

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

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

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

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

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

《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友情提示:看日本动漫时,画面角落中不时出来的友情提醒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比如“テレビアニメを見るときは、へやをあかるくしてちかずきないようにしてみてくださ
いね”之类,虽然很简单,但是让看动漫的人心中很温暖。

日本人的细心与体贴由此可以看出来。

国产影视作品这类话语则是比较罕见的。

在发邮件这一点上,也可以体现日本人的体贴,有时日本人会在邮件的末尾写上不用回信,因为他们觉得信件内容不是很重要,担心对方回信会浪费时间。

而中国人则是习惯回邮件,表示已收到。

影视作品的长度:日剧一般很短,11集左右就结束了,但是动漫很长,像柯南,火影,海贼这类,已经5,600百集了,还没有完结。

但是在中国是相反的,电视剧20,50集的比较多,也有上百的,动画大多30集以下。

这和不同类型的作品的地位有关。

在日本,动漫在国际和国内占的市场份额比日剧大,自然在的动漫上花的功夫就多一些,并且日本人做事很利落,对于大部分关于日常琐事的电视剧就简单为上,中国的电视剧战争片,时代剧比较多,需要的篇幅就相应的大了一些。

饮食:在动漫《棋魂》的宴会上,发现了很多于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

形式上比较明显的差异是信号词。

他们在开饭前和吃饭后会说“いただきます”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在我们没有那种习惯。

饮食的内容方面差异更大。


本料理的最大特点是生鲜海味。

最大的原因是日本是个岛国,四周环海,并且位于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之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因此日本料理主要的是食物是鱼。

料理的味道以清淡为主,少油。

这个习惯的原因与中国有关。

中国谚语“粗枝大叶害死人”在日本的解释是“油断大敌”,就是说没有油就会大祸临头。

为此日本人决定要惜油省油,不用或者少用油做菜,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为主的菜肴。

至于“生”,日本人主张尽可能保留材料的原汁原味,选择最不破坏食物天然味道的不做多的加工,生食。

而在中国,有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烹调技法常用的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

种类繁多,制作复杂,与日本料理相比,中国菜是极繁,日本是极简了。

在菜的外观上,日本料理更精致。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料理讲究“色,形,味”.有人说日本菜是用眼睛来吃的。

的确,美丽的外形是一场视觉盛宴。

整个餐桌洋溢着含蓄内敛却让人无法忽视的美。

另外,日本人很珍惜粮食,碗里的饭菜一定会吃的干干净净的,中国人则喜欢剩一点,表示饭菜很好吃,都吃不下了。

有一次和千叶大学在一家不怎么样
的餐馆吃饭,我们中国人觉得难吃,都有剩。

但是留学生把饭菜吃的很干净,虽然事后她们说饭菜的确不怎么合口味。

送礼:送礼物给日本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

日本人并不重视礼物的贵重程度,只是代表着一种心意。

甚至一块手帕,一条毛巾也可以当做礼物送出。

但是规矩也很多,成双作对的礼物被认为是好运的兆头,礼物内容一般是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等,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任何东西不要送四件的,因为日文中的“四”字发音与“死”字相同。

也送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这些规矩和中国的禁忌有相似之处。

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接受者的回礼。

有个中国人记叙道,刚搬到日本,为显示友好,给邻居送了小礼物,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没想到没一会儿,那个邻居又回送他了礼物。

这让他很吃惊很尴尬。

在中国,当别人送你礼物后,是不能再很短的时间立即会一个礼物的,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想与他有来往,急着还人情就互不相干了。

但在日本心中,他们是很不愿欠着别人的,特别是不熟悉的人。

因此有这样一个说法;折磨一个日本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欠着你。

手势:在日剧《nana》中,小川奈奈在拜托别人的时候,习惯合掌放在胸前,这样很像在中国古代史的祈祷;中国人则是双手握拳,左手包裹右手,中国人这种和古代的人行礼的方式有一定渊源,也很像西方式的祈祷。

乘车:在日本影视作品中,有很多主角边看时间边往前奔跑的情况,他们是要去赶公交或是电车。

在中国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中国的公交没有时刻表,公交是隔段时间发一次,发车时间有很大的机动性。

在日本,公交到站台的时间是固定的,这也就导致有日本人掐着时间赶公交。

另外,因为发车时间的精确固定,可能晚几秒就会错过,为了给赶车的人提供方便,车站附近的楼梯,电梯之类的通行工具,不赶车的人往往会尽量靠左边走,往左边站,把右边留给跑着赶时间的人。

这体现了日本人的严谨和很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在一个中国人的东京生活记录中,一开始他很奇怪那些跑着赶车的人,照中国的情况看,车晚点是很正常的,乘客晚一点也没关系,甚至为了能多拉客,车司机会停车等着但是当他因为几秒的耽误而错过车的之后,他也加入了跑着赶车一族。

加班:日本是个很喜欢加班的国家,并且有很多是员工自己主动要求的。

原来以为只是电视剧而已,但最后一查证,发现日本正是这种情况。

加班并不会有额外的工资,有耗神
耗力,为什么日本人如次热衷于加班?日本主张家族式管理制度,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常常被称做“会社”,会社就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社团,与很多员工一家子好几代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这样一来,公司在日本员工眼中,和家是一样的。

为了让自己的家更加繁荣富有和谐,作为家庭一员的社员是很愿意加班的。

在中国则不是这样的制度,家和公司在中国人眼中是两个东西,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主动加班。

随着交通工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国的距离愈来愈近,跨国交流愈来愈频繁,作为邻邦的中国和日本,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大范围的交流并没有理应上的那么多,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代的浪潮,有了很多的交流。

而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多多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

通过对两国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日本万象》蔡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日本风物》蔡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生活中的日本:解读中日文化之差异》王敏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综合日语第一,二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