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中日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日教育的差异及原因中日两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标、教学方式、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
下面将通过比较中日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来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
首先,中日两国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日本的教育目标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上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目标。
而日本在战后得到了美国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此外,日本的教育目标也受到了和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日本教育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操和团队精神。
其次,中日两国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重视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听讲。
而日本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互动。
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两国的不同地位。
在中国,教师被视为权威人物,教学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而日本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像是引导者和辅导者,注重启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中日两国的学生素质培养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日本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家长普遍重视学习和考试成绩,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发展方向。
而日本家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社会技能,家长更倾向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主要是受到历史、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而日本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强调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在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本文将讨论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处理建议。
我们将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日语。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更注重应试技巧,而日本学生则更重视语言沟通能力。
其次,中日两国的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也会反映在日语教学中。
比如,在日本,对于敬语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敬语表达方式。
而在中国,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另外,中日两国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由于汉字的存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的混淆和语法结构的错误。
同时,中日两国的名词使用也有所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处理中日文化差异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处理中日文化差异,以下是几点建议供日语教师参考:1.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
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并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2.关注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尊重和敬语在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对中国学生来说,语言沟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通过实际情景的练习和日常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理利用汉字和中文背景虽然汉字和中文背景可能会在学习日语时带来一定的困惑,但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优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中文背景,理解日语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的差异,提高他们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师应该收集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音频、视频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中国文化圈与日本文化圈的代表,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虽然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但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文化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美食、观念等几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日两国的礼仪习惯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日本,有许多独特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在日本社会中,弯腰、鞠躬是向他人致敬和表达敬意的常见方式,而在中国,握手和鞠躬相对较少,多以礼貌的微笑和问候来表示。
在用餐礼仪方面,日本人注重通过刀叉和筷子的用法和技巧来展现自己的修养,而中国人更偏爱使用筷子,认为筷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
中日两国的美食文化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视觉效果,追求的是精致和细节。
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寿司等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性,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制作的精细。
而在中国,美食更注重口味的多样性,讲究调味和烹饪技巧。
中国的煲汤、热点菜、风味小吃等都有着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风格。
中日两国在观念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日本人更注重集体利益和他人的面子。
他们非常讲究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追求和谐和稳定。
而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重视个人价值和自主性。
在教育观念上,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稳定性,注重知识传授和功利性教育。
而中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注重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两国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体现了两国对文化的不同追求和理念。
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礼节、信仰、饮食、节日习俗等。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礼节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尊敬和谦逊的态度被看作是社交交往的基础,而在日本文化中,重视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尤为重要。
中国人经常会主动给长辈行礼,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向对方表达谢意和敬意。
在交流中,中国人认为直接表达意见是一种坦率和正直的表现,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的方式。
信仰方面,中国主要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综合,这三个传统宗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主要信仰则是神道教,主张神灵的存在和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其他宗教,日本神道教更注重实践和仪式。
在饮食方面,中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更加注重调味和口感的丰富多样,讲究技法和烹饪艺术。
而日本饮食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健康,追求自然和清淡口感。
日本人更注重用筷子来食用,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和勺子。
节日习俗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风俗传统。
而日本则有年末年初的休假,以及樱花季节的赏花活动等独特的节日活动。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浅谈日语教学之中日文化差异

能 是 一 种 不 同 而 已 。 们 此 注 日语 教学 很 重 要 的 目的 和 环 节 就 是 培 家 或 人 民 的 交往 中 ,
学习 , 尊重 对 方 的语 言文 化 习 惯 , 有 宽 容 要
语 法规 则和 掌握 一 定 量 的 词 汇并 不 意 味 着 的 态 度 , 交 流 中 培养 与 异 文 化 、 民 族和 在 异
中 国人 在 语 言 表 达 上 也 要 许 多 暧 昧 之 3 对 教学的启示 处 , 从 整 体上 来看 趋 向于 开 门 见 山 , 但 日本 谈 时有 一 种 习惯 , 就 是 频 繁地 随 声 附 和 , 那 人喜欢委婉的表现 形式。 日本 人 在 与 人 交 养 学 生 的 交 际能 力 , 纯 了解 日语 的语 言 、 单
日本 人 见 面 不喜 欢 握 住 手 臂 、 拥抱 、 接 会 到 日本 的 文 化氛 围 ; 外 , 可 以利 用 寒 另 还
许 认 为 只 要 掌握 了其 语 法 以 及有 熟练 的 口语 吻 以 及 其 他 任 何 方 式 的 身 体 接 触 , 多 日
暑 假 , 日企 、 店 去 打 工 , 样 可 以 在 真 到 饭 这
第 培养 跨 文 化接 不 断地 点头 称 是 。 是 ” “ 吗 ” “ “ 、是 、 是啊 ” 等 真 正 掌握 了 日语 , 能 顺 利 地 进行 交 际 。 并 因 谐 共 存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二 、 随 声 附 和 的 话 贯 穿谈 话 的 始 终 , 是 值 得 此 , 学 会 用 日语 进 行交 际 , 必须 了解 日 但 要 就
1 大学 日语教 学的现状
一
社 会生存 的基本手段 。
分利 用 外 教 、 本 留学 生 这一 有 效 资 源 , l a 在
【最新资料】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
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
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
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
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
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
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
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
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
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
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其次,异文化吸收方法不同。
中国对于异文化的吸收具有保守性,是在旧政治经济体制下吸收异文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在吸收西方的文化,还是西方以外的文化,都表现出小心翼翼的态度,唯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冲突,引起“民愤”。
而日本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大胆的,只要他们认为是先进的,就奉行“拿来主义”,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家的早期言论可以体现这一点。
如,森有礼就提出废止日语,以英语为日本国语的建议,福泽渝吉就极力主张摆脱汉学和中国的影响,甚至提出了“脱亚入欧”论。
最后,实现近代化的方法不同。
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教育近代化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依附于他们的大批知识分子对新教育制度的引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表现得不太热心,更有一部分人害怕危害自己的地位而反对教育近代化,只有少数思想觉悟较高的知识分子积极推行,但他们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民大众而是皇帝以下的高官,没有群众基础。
日本则采用强制的方法在思想、教育以及文化方面对大众进行启蒙,要求大众一起走向近代化。
(二)改革主体的差异性不管是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以翁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所发起的戊戌变法,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的主体都是极少数的官僚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但代表的还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真正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
另外,他们没有最高的政治决策力,也没有一定的群众力量做基础,仅仅想靠拉拢政治集团内部的几个人或皇帝来实行改革,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日本的改革主体为中下级武士,这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它虽然属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但由于森严的世袭制度使中下级武士深受压制。
特别到幕末时期,幕府和各藩的剥削,使广大中下级武士陷入困境,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下,中下级武士最终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并成为反传统的领导力量。
他们不仅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还有强烈的政治号召力,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变革教育传统,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三)士人教育的差异性“士”不仅是两国社会文化的承担者也是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
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社会教育特征的体现。
“士”在中国指文士,即:士大夫。
日本的“士”与中国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指的是武士,属于武士阶层。
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具体目标价值取向上。
中国士人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是官本位的。
受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这种教育的功利性经过科举考试被强化,即使是鸿师名儒也不废除科举科名。
在中国近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也要被授予一定的科名才能被录用参与政事。
而日本由于武士的身份是既定的,官位是世袭的,他们受教育是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成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担当任务,所以,他们受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就不是很明显。
其次,人才评价的差异性。
中国的科举考试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有力手段是一种完整的士人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加剧了士人对封建统治者的依附。
而日本的考试只是一种身份的证明,另外日本的封建历史相对较短,由考试而引起的社会流动就不是太明显。
二、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原因分析(一)地理位置中国的封建君主一直以天朝皇帝自居,认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在被迫进行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勉强性,他们只是觉得西方国家的武器发达,科技发达,而文化教育还是自己的占有优势,在心理上没有形成认同感。
而日本四周环海,气候多样并且多火山、地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
复杂多样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心理上的顺应性、战胜既定事实的自强精神,具有重视事实、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使日本民族可以在历史上不受外族的野蛮侵入,在相对封闭和安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同时,他们又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崇拜心理,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岛国文化使日本民族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可以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相对于经济政治因素来说对教育的影响不一定是直接的,但其影响力更深、更远。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其“仕”也是衡量教育、衡量人才的标准。
通过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成为中国士人一生孜孜不断的追求。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长期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使中国人形成了华夏中心的文化心理。
僵化的科举考试体系,使教育内容被囿于四书五经,禁锢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尤其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大多数中国的知识分子固守于中国实行的教育考试,不积极变革。
日本的文化价值上,“义理”是衡量的标准,接受教育不是追求的功利而是实际的功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心理是多样的,交织着自卑感和优越感,这样在面对西方先进的文化时可以积极吸收又可以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把借鉴来的内容融合到自身文化中去。
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如: 大化改新前对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前及期间对西欧文化的吸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吸收美国文化等。
(三)社会历史面对外来发达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尽管都吸收了其先进的一面,但引进的程度、深度却大大不同。
封建统治内部、学者们的声音以及使团留学生派遣等在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封建统治内部,中国的统治阶级并不热衷于改革,对于洋务派所提倡的“制夷”、“自强”的口号大部分也是为了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于遏制外敌入侵方面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洋务派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就以失败而告终。
接着是维新派的变革,这是一场更不切实际的改革,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希望通过几项改革、一张圣旨来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并不想彻底改变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其结果不言而喻。
而日本自1868 年,明治天皇发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宣布“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后,就提出了一些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方针。
在以西方为楷模,竭力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的总目标下,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即“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大量的移植教育等制度。
另一方面,是学者的声音。
学者是先进文化的最先接触者,他们的呼声对教育改革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的学者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的,对科举本身有很强的依附性,他们面对西方先进的教育内容时易在心理上产生抵抗,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会和本身的文化作比较。
但中国学者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使外国先进的文化很难在中国占主流地位。
而日本学者们的态度则积极主动,他们大量翻译外国书籍,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
另外在派遣使团和留学生方面,中国和日本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清政府虽然先后派过以斌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但不重视使节团的任务,只是为了了解国外风土人情等,没有实际的功用; 在留学生方面,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两次留学教育,但清政府却因为害怕这些学生受欧美教育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信仰,从而有损国威而作罢。
反观日本,非常重视使团的派遣和留学生教育,使团代表都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如木户孝允、山口尚芳、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
明治政府时期,十分注重向西方派遣留学生,1869 —1870 年,就用官费派遣留学生547 名;1870 年,发布《海外留学生规则》,他们将西方思想文化大量引进日本,对日本社会大规模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运用这些文化指导日本近代化实践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启示中日两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历史的不同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
在国与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面对文化之间的碰撞,面对优于我国的文化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要冷静对待外来文化,认清文化的先进性,要积极吸收先进文化。
中国的教育相对于世界教育大系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在交流的过程中看清自身的缺点,借鉴国外教育的优势加大教育改革。
政府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还要增加财政支持,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