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鱼》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观察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观察鱼的基本方法,并对鱼的形态结构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认识常见的鱼类。
2. 学会使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掌握观察鱼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鱼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图片、实物鱼、观察箱、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实物鱼,引导学生从鱼的头部、身体、尾巴等方面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使用观察箱和显微镜观察鱼,讲解观察方法。
(3)学生分组合作,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鱼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鱼的特点。
(3)讲解鱼的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结构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鱼缸中的鱼,描述鱼的特点。
(2)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鱼类的特点。
(2)让学生分享观察鱼的心得体会。
(3)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2. 鱼的生活习性3. 观察鱼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鱼,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与家人分享观察鱼的心得体会。
2. 答案:(1)描述鱼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心得体会:如观察鱼的方法、鱼的有趣现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鱼,让学生了解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观察鱼的基本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细节特点,提高观察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养鱼,观察鱼的生长过程。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观察鱼

《观察鱼》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观察鱼》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五课内容,着眼整个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课。
承上是继续观察动物个体,鱼——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与蜗牛、人有较大的差别;启下指向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为分类继续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能通过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三)教学重难点鱼鳍用来运动、鱼鳃用来呼吸(四)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奖励鱼贴纸,板书板贴,ppt课件、希沃助手。
2.小组材料:2人一组,每组金鱼2条,鱼缸1个,记录单1人1张。
3.课前调查:学生前概念画图(便利贴)、口令——小鱼小鱼,坐坐好(五)教学过程一、第一关:面试(4分钟)师: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客人来到了课堂上,我们来见见他吧。
动物医院院长语音:小朋友们,我是动物医院的院长博士,今天我想从你们中挑选几个优秀的动物医生,你们敢来试试吗?生:...师:看看院长博士出了什么难题给我们。
1.难题1:哪副体检图师更准确?(2分钟)师:小朋友们看,这是1只来体检的蜗牛先生,两位实习小医生给它画的体检图,谁的记录更准确?生:第一幅(发言奖励贴纸)师:大家同意吗?生:...师: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医生,必须做到真看真记,希望大家谨记哦。
Ppt 出示医y ī生sh ēn ɡ守sh ǒu 则z é-真zh ēn 看k àn 真zh ēn 记j ì【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科学记录必须做到真实观察、真实记录。
】 2.难题2-你对鱼小了解多少?(2分钟)游动的鱼视频出示师:这是一条金鱼,对于金鱼,你知道些什么?生:…师:会动?生:生活在水里,会游泳,有鱼鳞、尾巴、鳃......(发言奖励贴纸) 师:看来你们对小鱼都有自己的了解。
一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章节为《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观察鱼。
通过观察鱼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鱼的基本特征,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鱼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呼吸、游泳原理。
教学重点:鱼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的观察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鱼、放大镜、图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鱼缸,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鱼的呼吸、游泳原理,让学生了解鱼的生理特点。
3. 观察活动:a.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种鱼,记录鱼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特点。
b. 学生用画笔、彩纸制作鱼,加深对鱼的认识。
4. 随堂练习: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完成练习。
5. 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观察记录表,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基本特征:a. 外形b. 颜色c. 生活习性2. 鱼的呼吸、游泳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附近的池塘或鱼缸,记录下你所看到的鱼的特点。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关于鱼的知识,如鱼的种类、生活环境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水生生物的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游泳原理。
2.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鱼的特点,制作鱼的模型。
3. 作业设计:观察家附近的池塘或鱼缸,记录鱼的特点。
一、教学难点解析:鱼的呼吸、游泳原理1. 鱼的呼吸原理:a. 鱼通过鳃呼吸,鳃片含有丰富的血管,能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观察鱼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观察鱼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二章《动物世界》第三节《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鱼的常见种类,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难点:鱼的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缸、活鱼、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鱼叫什么名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2)鱼的生活习性讲解鱼的运动方式、呼吸方式、食物来源等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鱼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活的。
(3)鱼的生态环境介绍鱼的生存环境,如淡水、海水、湖泊、河流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3. 实践活动(1)观察活鱼分组观察活鱼,记录鱼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解剖鱼在老师指导下,用解剖刀解剖鱼,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如鱼鳔、鱼肝、鱼肠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鱼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描述所观察到的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外形:形状、颜色、大小身体结构:鱼头、鱼身、鱼尾、鱼鳍2. 鱼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游泳呼吸方式:鳃呼吸食物来源: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3. 鱼的生态环境淡水、海水、湖泊、河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环境。
(2)简述鱼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中的第二课《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二章《水中的生物》第一节《观察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鱼,知道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 学会使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保护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鱼的特征,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鱼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鱼、显微镜、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鱼,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鱼有什么特点吗?”2. 新课内容:b. 鱼的习性:通过视频和图片,介绍鱼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如呼吸、游泳、捕食等。
c. 鱼与人类的关系:讲解鱼对人类的益处,如提供食物、观赏等,同时强调保护鱼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种鱼,填写观察记录表。
b. 学生用彩纸、剪刀等制作鱼的模型,加深对鱼结构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描述和比较鱼的特征。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描述和比较所观察到的鱼。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基本特征:有鳞片有鳃有鳍2. 鱼的习性:呼吸:用鳃呼吸游泳:靠鳍摆动捕食:用嘴捕食3. 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描述所看到的鱼的特点和习性。
2. 作业题目:为什么我们要保护鱼和水生生物?答案:因为鱼和水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水里的生物》中的第5课《观察鱼》。
本节课将围绕鱼的特征、种类以及生活习性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水生动物》的第1节和第2节,重点探讨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适应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了解,使学生能够描述鱼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类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鱼类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水生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各种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的特征,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例题讲解(2)讲解鱼类的分类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鱼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观察鱼,填写观察记录表,描述鱼的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鱼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 鱼的分类冷水鱼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3. 鱼的生活习性适应水生环境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金鱼,记录其生活习性和特征。
2. 答案:学生需描述金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游泳方式、呼吸方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鱼的生活环境,了解鱼类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观察鱼》教案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观察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围绕第三章《动物世界》中的第二节《观察鱼》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鱼。
2. 掌握观察鱼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呼吸器官及鱼类的适应特点。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观察方法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部特征。
a. 鱼的头部、身体、尾部结构。
b. 鱼的鳞片、鳍的作用。
c. 鱼的呼吸器官及其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鱼,记录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a.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鱼类标本。
b.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鱼类标本,填写观察记录表。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a. 鱼类的流线型身体。
b. 鱼类的鳃呼吸。
c. 鱼类的鳍及其运动方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鱼类,分析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鱼》2. 板书内容:a.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b. 鱼的呼吸器官及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c.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附近的池塘或鱼缸中的鱼,记录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b. 思考:为什么鱼能在水中生活?2. 答案:a.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鱼类,完成观察记录表。
b. 鱼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流线型身体、鳃呼吸等。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鱼,让学生了解了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观察鱼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四章《水中的生物》中的第25课《观察鱼》。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了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知道鱼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呼吸器官和鱼鳞的作用。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缸、鱼、放大镜、解剖工具、投影片、图片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鱼缸,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图片,讲解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鱼的外形、鳞片、呼吸器官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鱼缸中的鱼,回答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分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鱼的呼吸器官和鱼鳞的作用。
5. 动手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鱼的外形、鳞片、呼吸器官等。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完成观察记录表。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外形:流线型身体、鳍、尾巴鳞片:保护作用呼吸器官:鳃、呼吸过程2. 鱼的生活习性水生生物用鳃呼吸游泳方式:摆动鳍、尾巴3.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记录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答案: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参照板书设计中的内容。
鱼的生活习性:参照板书设计中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但在讲解鱼的呼吸器官和鱼鳞作用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疑问,今后教学中需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鱼》教案
【教材简析】
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
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
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
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
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
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
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
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
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
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
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1)我观察到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
追问: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介绍:鱼的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鳃长在鳃盖里,鳃盖会一开一合。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
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
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四、知识拓展
观察下面几幅图中的蚂蚁,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板书设计】
观察鱼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课堂活动记录是画鱼的身体
简图,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鱼的形态特
征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记录单左边
有绘画步骤,提醒学生先画躯干,再画
出头、眼睛和鳍,最后画鳞。
教师应提
呼吸→鳃
运动→鳍
醒学生边观察边画,不可只照着左边的图示画。
交流展示环节后,学生可以再对自己画的鱼进行修改。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指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努力画得更像一些。
拓展活动:先观察蚂蚁,再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到课后,学生自行观察后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