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套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全部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标本,分析其生命特征。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依据、生物的命名和生物的多样性表现。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识别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2.1 植物的器官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器官,分析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2.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发育和植物的周期。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其发育特点。
第三章:动物的生活3.1 动物的器官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教学活动:观察动物的器官模型,分析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3.2 动物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胚胎发育、幼体发育、青春期发育和衰老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分析其发育特点。
第四章:微生物的世界4.1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微小、无细胞结构等。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微生物的标本,分析其生命特征。
4.2 微生物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和微生物的病原性。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实验,观察微生物的作用。
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5.1 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目标: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如孟德尔定律。
教学内容:遗传的因子、遗传的规律和遗传的概率。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遗传实验,观察遗传规律。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 导课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
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生物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货币的含义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
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
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集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集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苏教版一、教案概述1.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共计12个单元,涵盖生物的各个方面。
2.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技能。
4.教学难点:生物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1课时生物与生物圈的概念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生物与生物圈的概念。
2.讲解: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的定义和范围。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4.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生物圈的重要性。
第2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环境现象引入。
2.讲解: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现象。
4.作业: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单元生物细胞第3课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细胞的概念。
2.讲解: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4.作业:让学生绘制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解释各部分功能。
第4课时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概念。
2.讲解:介绍细胞分裂与生长的过程。
3.实验:观察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现象。
4.作业:让学生分析细胞分裂与生长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生物的分类第5课时生物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生物分类的概念。
2.讲解: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分类的实际意义。
4.作业:让学生对一些生物进行分类。
第6课时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学案 共42页)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学案共56页)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学习目标】1.讨论、分析、归纳种子植物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2.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及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自学导航】自主学习教材P5-8,回答下列问题:1.种子植物是能够产生________的绿色植物,包括_______植物和________植物。
2.裸子植物的种子________,没有________包被;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________包被形成________。
3.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________;通过________,吸收大气中的________,同时释放________。
4.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________的变迁或________而处于________的植物。
5.许多珍稀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资源,对开展科学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丰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1.讨论:举例说说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列表比较种子植物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区别及各个特征。
【分层检测】应知应会1.种子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裸子植物的种子_____,没有________包被.多为___________植物,____ 、_____、_____很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________.适应于生活在_______环境中。
被子植物是常见的____________植物,被子植物一般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种子外面有_______________的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______,应于生活在_______环境中.2.被子植物对不同的环境有特定的适应方式:陆生被子植物一般发达,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_和;水生被子植物体内通常有,以运输,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全册教案
了解其形态特征和生活性。
活动二:苔藓植物
1)教师出示苔藓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态特征,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适应能力。
2)实验:观察苔藓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活动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教师介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2)实验:观察不同种类的被子植物的花朵和果实,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活动四:珍稀植物
1)教师介绍我国的珍稀植物,让学生了解其分布和保护情况。
2)实践: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的珍稀植物,了解其生长环境和保护情况。
3、课堂小结:
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和适应能力,强调珍稀植物的保护意义。
4、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当地的珍稀植物,了解其生长环境和保护情况。
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植物类群,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全部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一)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生物的分类单位,如种、属、科、目、纲、门等。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1.3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掌握生物圈中各种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二)第二章:植物2.1 植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教学内容:植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2.2 植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植物的分类单位,如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2.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掌握植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如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三)第三章:动物3.1 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教学内容:动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3.2 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动物的分类单位,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教学内容: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3.3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掌握动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如受精、胚胎发育、成长等。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套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第1课时)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
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
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三、实验及交流板书设计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一)一、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二、常见的无性生殖:出芽生殖——酵母菌营养生殖——扦插、压条、嫁接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第2课时)●教学内容:植物的嫁接和组织培养;实习——植物的嫁接,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植物嫁接和过程的意义。
2、练习嫁接的技能,初步了解芽接和枝接的主要步骤。
3、说出嫁接的关键步骤。
4、例举出常见的利用芽接和靶接的树木名称。
5、理解嫁接的优势。
6、举例说出什么是组织培养。
7、知道组织培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讨论,领悟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工农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2、了解植物的全能性,激发探究科学奥妙的灵感,以及对生命规律的研究欲望。
3、通过对和“植物的嫁接”实习活动,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教学重点:1、植物的嫁接过程和意义。
2、芽接和枝接的主要步骤。
3、嫁接的关键步骤。
●教学难点:1、理解植物的组织培养原理。
2、尝试植物的嫁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有关多媒体课件。
2、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2、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包括嫁接所用的植物。
3、先在家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一、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诊断及枝接二、嫁接中的枝接及嫁接概念三、组织培养板书设计:生物的无性生殖(二)植物的嫁接一、植物的嫁接实习1、目的2、器材3、背景知识芽接步骤和枝接步骤二、嫁接定义1、嫁接的意义2、嫁接举例:扦插、压条、嫁接三、植物的组织培养1、组织培养的过程2、组织培养的意义3、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过程3、举例说出果实和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对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认识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果实和种子利于传播的特点及意义难点:理解并能描述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查找资料法教学过程:第三节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区别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难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教学用具和器材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片,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讲述法结合教学过程导言:据统计,地球上生活着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今天我们就以家蚕和蝗虫为例来学习。
讲述:这一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有关家蚕的资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用蚕卵孵化家蚕,并记录观察结果)。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或本组的成果?(回答:略)讲述:下面我们观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播放录像),请大家仔细观看,注意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填写下表:讲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蚕要经过四次蜕皮,在蜕皮期间,蚕不食不动,叫做眠。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什么要蜕皮呢?这是因为昆虫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的缘故。
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蜜蜂、蚊、蝇……)讲述:早在三千年之前,我国就开始养蚕,生产蚕丝,用蚕丝织成精美的绸缎,销往世界各国,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提问:1为了增加蚕的产丝量,应该延长蚕的哪个时期?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怎样改动其中1-2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诗人为什么会误认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进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那么,蝗虫的发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P16图14-11(在黑板上挂上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提问: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是否相似?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回答: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相似,它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提问:蝗虫是农业害虫,当蝗虫大量生殖、集群和迁飞时,大面积危害农作物,这称为“蝗灾”。
若要消灭蝗虫,你认为什么时期是最佳时期?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的相似?(回答:蟑螂、蟋蟀……)讲述:像蝗虫、蟑螂、蟋蟀等昆虫,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特别是对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了具体的认识,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列表的形式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与发育的区别:略。
板书设计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2.例如:蟋蟀、螳螂等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两栖类运动的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能从实践中获取资料。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出两栖类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2、举例说出两栖类生殖和发育过程难点: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准备教材分析:通过小论文片段及图片说明,使学生对于蛙的生殖发育全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并通过比较总结出两栖类的特点。
1、相关影视及动画资料2、学生课前收集相关两栖类资料教学过程:导入:述: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问: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呢?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教学重点:1、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遗传、基因的概念3、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通过对小鼠核移植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资料分析、问题讨论、推理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1、简要概括前一章学习内容,并用俗语引出本章学习主题,明确遗传的概念师:通过第14章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生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殖方式,比如说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
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知道这其中蕴含了生殖过程中的哪种生命现象呢?生:遗传的现象。
师:什么是遗传?生:自由发言(略)师生概括:P29亲代生物生殖与其相似的子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师:那“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生命现象呢?生:变异的现象。
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特有的现象之一,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内容。
2、展示生活中各种有关信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信息(即今天所学内容)的思考展示商品条形码图片、股市信息图片、气象信息图片等。
师:从以上图片中,你们能看出什么?生:自由发言。
归纳:以上图片都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师质疑:那么,生命体有没有信息呢?如果有,它隐藏在什么地方?它会不会传递呢?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实验资料。
二、学习新知1、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这一结论。
师:利用课件展示小鼠核移植实验的过程,并提出讨论问题(1)出生的这只小鼠是真正的“妈妈”是谁?(2)这只鼠遗传了哪只鼠的信息?(3)通过分析,你知道遗传信息在哪儿了吗?生:分组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讨论生:交流讨论结果(略)归纳:出生的这只小灰鼠的“真正妈妈”是灰鼠,小鼠正是遗传了灰鼠“妈妈”的信息,说明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回顾学习过的细胞核的知识,识别其中的主要物质是染色体。
(1)展示植物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片,认清细胞核这一结构(2)展示细胞核图片,识别其中的主要物质——染色体3、展示图片,了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及数目恒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