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国摄影史上失踪的大师作品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ppt课件

中国摄影大师——陈复礼摄影作品赏析
摄影大师作赏析
这幅作品是两底合成放大的, 大海和渔船是一底,天空的白云又是 一底。由于海景的天空是浅色,可以 比较容易利用分底放大的方法,将两 者合而为一。放大时,先放小舟与海 面,用遮挡法减去天空部分的曝光, 之后放大白云时,再将海面的曝光减 去。
该作品还采用黄金分割法把主 体置于视觉中心突出主体。
《搏斗》 陈复礼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这幅作品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用光 也很讲究。一条独自流浪街头的黑狗,在 竖画面的右上方,衬以晨光映照的高白色 调背景,主体十分突出。
占画面三分之二的空旷路面前景,地 皮剥落,露出一条条石块,更显得道路崎 岖和艰难。画面以竖幅剪裁,前深后淡, 使整个画面有无穷的深度感。远处的人物 及海边船桅显得浅淡,不但加强了雾的气 氛,而且也加强了远近对比。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流浪者》 陈复礼
谢谢大家的聆听!
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消失的她》畸形秀真实案件是什么?

《消失的她》畸形秀真实案件是什么?《消失的她》畸形秀真实案件电影《消失的她》的上映,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与“泰国孕妇坠崖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不少观众不寒而栗。
而案件当事人王暖暖(化名)也看到了这部电影,并回忆起了自己当时的绝望心情。
2019年6月9日,怀孕3个半月的王暖暖在泰国登山时,被丈夫俞某冬推下34米高的悬崖。
该案经过三轮审判,俞某冬最终被判有期徒刑33年零4个月。
该案件当事人王暖暖(化名)表示,三年前电影制作方曾到南京找她授权。
这两天她鼓起勇气看完了电影,想到了自己当时在崖底的绝望。
希望年轻人择偶时擦亮眼睛,找到真正的幸福。
电影中有一段剧情非常“惊悚”,那就是东南亚畸形秀。
这个故事不寒而栗。
虽然和电影中的《消失的妻子》案件联系不是很大。
但是对于渲染人物内心,营造惊悚悬疑氛围还是很有用的。
在电影中,男主角妻子“消失”,他找来了倪妮扮演的大律师为自己打官司。
倪妮就给他讲述了一段有关于“畸形秀”的故事。
一对新婚夫妻来到了泰国旅游。
妻子要去试穿新衣服,结果在逼仄的试衣间里直线消失。
丈夫苦寻无果。
下一个镜头就是几年之后了,丈夫再度来到泰国。
朋友邀请他去夜店看畸形秀,他却看到了只有头的妻子,还发出低微的呜呜声。
电影《消失的她》真实故事原型消失的她是泰国真实事件故事原型改编的,就是新婚夫妇异国蜜月旅,然后老婆丢了,结果畸形展上看见了,他老婆被砍手砍脚,眼睛也瞎了,拴着个狗链子。
这是继《误杀》《误杀2》分别获得13.33亿和11.21亿元的票房佳绩后,陈思诚再一次以监制的身份参与悬疑犯罪类型片创作,为电影《消失的她》保驾护航。
消失的她翻拍的是前苏联的悬疑犯罪类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讲述了何非的妻子李木子在结婚周年旅行中离奇消失,在何非苦寻无果之时妻子再次现身,何非却坚持眼前的陌生女人并非妻子,妻子拿出了身份证明进行自证,夫妻二人似乎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随后金牌律师陈麦介入到这起离奇案件。
介绍圆明园流失的东西

介绍圆明园流失的东西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作为中国古代最大最豪华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曾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许多宝贵文物在19世纪遭遇了严重的劫掠和破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损失。
以下是圆明园流失的一些重要文物和艺术品:1.卢浮宫三大名画之一《蒙娜丽莎》的中国版《西施图》:《西施图》是一幅明代名家郑燮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人物画。
这幅珍贵的画作在圆明园遭受火灾时被烧毁,使得中国艺术史丢失了一件重要的文物。
2.《郑和下西洋图》:这幅由宫廷画师姚熙所画的作品描绘了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场景,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成就。
然而,这幅画作在圆明园火灾中遗失。
3.著名的赵孟頫《李白诗卷》:据说,这卷珍贵的《李白诗卷》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写,他以擅长楷书闻名于世。
这卷卷轴是圆明园流失的另一件重要书画之一4.文物和艺术品:圆明园内还有许多其他流失的文物和艺术品,例如古玉器、瓷器、铜器、珠宝等。
它们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
5.文化遗产:圆明园本身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风景秀丽而闻名于世。
然而,它在19世纪遭受的洗劫摧残,使得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圆明园的流失文物和艺术品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物宝藏的命运。
无论是因为战争、洗劫、盗窃还是其他原因,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流失一直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但与此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和教育,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得以传承和保护,使他们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

1973年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市义卖 救灾影展,旧金山市长赠予荣誉之钥。 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 十大特艺专家荣衔,被列为第三位,赠 “集锦派专家” 当年美国的尼亚波利斯
美术馆为纪念他七十年来摄影艺术活动, 特邀请他举行个人艺术影展一个月。
198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邀请他展出 五十幅作品,他应邀去法国参加开幕式, 并作集锦文苑,法国各大报都登了影展 盛况,又在第二十届国际影展上获文化 奖状。
陈复礼摄影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
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 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 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 《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 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 《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 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 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 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 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 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报》画报上发表,这是他第一幅公开发 表的作品。
当时上海各报刊还不重视新闻照片,
偶而刊用的多为宝记、汇山、心心等照 相馆技师所拍.他在工作 之余,也时为 《申报》拍些新闻照片。1920年拍摄的 《苏州园林》、 《乡村落日》参加了英 人DENT主持的上海摄影会在上海亚洲文 会举办的影展.翌年,被虹口俭德储蓄 会摄影部聘为摄影指导.后黄伯惠接办 《时报他被聘为该报第一任摄影记者。 他又邀好友蔡仁抱业余合作,先后到杭 州采访远东运动会、西湖博览会和全国 运动会。
朗静山的父亲,郎锦堂是清朝驻淮
阳府武官,喜爱戏曲、绘画和摄影.在
家庭的影响下,朗静山自幼对绘画和摄 影具有浓厚的兴趣.1904年在上海南洋 中学预科读书时,曾经常随美术老师李 靖兰学习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1910年 到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他所拍
老照片:被忽视的摄影大师郑鸣玉

老照片:被忽视的摄影大师郑鸣玉展开全文郑鸣玉,字国容,1901年出生于北京东郊涯子村。
1927年在北京学习摄影。
郑鸣玉对摄影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刻苦钻研,技艺精进。
他又酷爱并精通中国历史和各地文物遗迹,且善书法,将西洋摄影技法专注于记录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成果颇丰。
民国时期,郑鸣玉大师拍摄的4英寸×5英寸西岳华山聚仙坪照片。
郑鸣玉于1941年来到我国文物古迹胜地陕西汉中,在张良庙创办了中国艺华古迹名胜摄影研究社,由民国政府行政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题写社名。
这期间他跋山涉水,拍摄了大量自然和人文景观照片。
1943年先后在西安、成都举办“风光摄影艺术展”。
其优秀作品中的《石门》《古栈道》《张良庙》等组照影响较大,于右任院长再次为他题词“技艺超群”。
1950—1956年,郑鸣玉大师拍摄的6厘米×6厘米陕西临潼骊山晚照照片。
1949年政权更迭后,饮食服务行业的饭店、剃头店、澡堂、脚踏车行、汽车修理店、照相馆等,都成为被改造的对象。
郑鸣玉的摄影研究社和其他私营企业一样经逐步改造,成为公私合营的陕西省咸阳市摄影部。
1950—1956年,郑鸣玉大师拍摄的6厘米×6厘米陕西临潼骊山长生殿处照片。
到1956年,全国的私营照相馆悉数完成了国有化的转制,所有照相馆全部被划入工商饮食服务系统,实行统一管理。
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后改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被改造的饮食服务行业中的照相馆,自然不在中国摄影学会的视野范围之内,郑鸣玉就难免被埋名于中国摄影界,官方的摄影专业刊物均没有报道或介绍过他。
郑鸣玉1981年在北京病故,终年八十岁。
1950—1956年,郑鸣玉大师拍摄的6厘米×6厘米陕西临潼鸿门宴处照片。
郑鸣玉终生坚守传统的“纯摄影”技法,每一张照片均系手工1∶1印晒而成,以确保照片的高清晰度和秋毫毕露的细腻影调。
再加上每一张照片白边的下方均印有由他本人撰写、编辑、排版、印制的文字说明,以及“郑鸣玉摄”或“鸣玉摄”的落款,与照片合为一体。
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

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绝不是因为一两张照片拍得好而已。
能够在摄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师,通常都是某种风格的开创者,有着自己个性鲜明的摄影语言并对一个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供大家参考!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一《铁路边的商店》——阿拉巴州的一座铁路边的普通商店,再现了美国30年代乡村富有的一面!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二《裸奔者》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英女皇伊丽莎白在内聚集在看台上,这个体形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跑过球场来到看台前,这尴尬的场面让女王差点晕倒!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创造力与勇气。
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三《撤退》——这是在撤退中的美国的海军士兵,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
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
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母亲的(此乃程子文邹邹的翻译,英文原文为shit)!我们打错了方向...”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四《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
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优素福-卡什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什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什的举动激怒了。
就在他怒视卡什的一剎那,卡什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大师人像摄影作品赏析五《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
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
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
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

陈复礼摄影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
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 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 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 《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 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 《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 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 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 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 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 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1965 年美国FEILDNTGRPRICESCO RPORATION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 选刊了他的作品,并被列为世界著名艺 术摄影家之一。1968年美国摄影学会授 予他高级会士。国际摄影界赠予“亚洲 影艺协会之父”光荣称号。
1971年他又获法国宝多国际影展的 荣誉会员的称号。同年,出版《六十年 摄影选辑》。
《 松 荫 高 士 》
郎 静 山
一 九 六 三 年 摄
《 呦 呦 呼 伴 》
郎 静 山
一 九 七 零 年 摄
《 鹤 》
《 中 国 式 大 学
》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 小 鸟 》
《
森 林 之 鹿
》
《 启 航
》
《
齐 白 石 》
《 于 右 任 肖 像
》
《 华 溪 盐 井
》
《 晓 汲 清 江 》
《晓 市》 1923年
拍摄于江苏, 是吴印咸的 早期作品, 拍的是他的 家乡江苏沭 阳承辉门, 是他最喜欢 的作品之一。
《 嬉 戏 》
一 九 三 三 年 拍 于 江 苏
《 少
女 》
中国摄影大师作品鉴赏

广焦镜头应用
正因为视角极大的特性,最适 合运用在狭窄环境中,不但能 拍摄模特儿全身,还能纪录周 围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拍摄 时,模特儿通常会塞满整个画 面,若是将头、脸、手臂、大 腿等处,放在画面的周围,容 易因画面扩张,而看起来肥胖。 要解决这个状况,最简单的方 法就是至于画面中央,且画面 中央的身体位置,相对周围的 肢体,稍微远离镜头,这样的 拍摄角度,自然能拍出修长身 形。
(1)用长焦头拍摄远处景物,影像 质量受天气影响较大,紫外线、尘埃 和水汽都会使影像清晰度下降、反差 变弱和色彩不饱和。因此,用长焦头 拍摄远处景物时,最好要选择反差较 大、色彩较饱和的景物做拍摄对象。 (2)摄影时可用UV镜、天光镜或偏 振镜来提高影像清晰度;若是黑白摄 影,还可选用黄色、橙色或红色滤镜, 这对清晰度的提高效果会更好。同时, 别忘了使用遮光罩,它能有效地防止 杂光弱化影像的反差。 (3)长焦镜头的成像特点是产生空 间透视压缩感。利用这一特点,原来 有相当距离的前后景物,可拍得好像 紧紧相邻在一起。所以用长焦镜头是 很容易表现紧凑拥挤的画面效果的。
胡黎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理事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顾问
1981年开始从事广告摄影工作。1987年两幅作品代表中国广告摄影作品第一次刊登在《世 界广告摄影年鉴》上。1988年中国首个在棚内拍摄汽车的摄影师。1994年著作《创意广告 摄影实例》出版,国内首次出版商业广告摄影专著。2007年荣获摄影界最高荣誉奖第七届 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
解海龙生于1951年,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希望工程。 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有广为人所知的《大眼睛》),成为希 望工程的标志。199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任摄影记者。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 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任记者、信息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广角摄影学会副会长、 《大众摄影》杂志编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撼!中国摄影史上失踪的大师作品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图为嘉绒少女,四川理县,1934 年。
庄学本1909 年出生于上海市郊浦东,父亲务农兼教私塾。
1934 到 1942 年间,他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吸引观众二十万余人次。
图为得荣藏族姑娘,四川得荣,1939 年。
1949 年,庄学本的创作风格开始了明显的转变:他依然重点拍摄肖像照,还会利用在《民族画报》外出采访的机会,到各地开展考察,但“他不再是完全个人的拍摄,而是根据政治的需要开始做选题,他的照片变得很阳光,高歌猛进,意气风发”。
图为搓麻线的羌女,四川理县,1934年
1965 年 4 月 8 日,时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
图为藏族妇女,甘肃夏河,1936 年。
文革期间,庄学本将家中私有财产包括几千张照片悉数上交,其办摄影展的愿望一直未遂。
图为四川理番,1934 年。
他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拍摄的上万幅西部少数民族的影视作品、人文资料在文革中中已损失过半,部分现保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宫、民族画报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处。
图为羌族妇女,四川理县,1934 年。
即使到了 1984 年,庄学本在上海浦东家中去世时,这位摄影师的悼词上,“著名摄影家”的字句也依然被要求删改。
图为羌族少女,四川理县,1934 年。
直到 20 世纪末,这位被公众、也被摄影史淡忘的摄影师,却开始被附加上了“摄影大师”、“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头衔。
李媚、萧亮中、顾铮、李公明、邓启耀、杨小彦、冯原等活跃于知识界的学者,纷纷撰文纪念庄学本。
图为藏族母子俩,青海玉树,1937 年。
摄影理论家李媚说,“庄学本完全有足够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
由此,其作品开始广为人知,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
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里写到:“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
而‘开发西北’是‘失掉东北’后指示青年动向的坐标,并不是空喊口号,要开发整个西北,必先明了这个关系重大的腹地。
”
他的摄影考察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那些“白地”(地图没有之地),他的目光从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到自然生态、文化、宗教、习俗等,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形态。
拍摄性质决定工作方法,他没有像现在一些以社会考察方式工作的摄影师一样,走过一条从艺术创作到社会工作者的之路。
摄影于他,自然、直接、朴素,就是一种记录。
当他拍摄一个人的肖像时,他会同时拍摄正面,侧面,背面。
显然,他是对一个民族从人种到服饰的记录。
难得的是他的目光不仅有平民,还有统治阶级和贵族;不仅涉及当地的生活形态婚丧嫁娶,还涉及税收制度与教育。
他在《十年西行记》中这样写道: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即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依然,反觉其精神高洁。
有自诋同胞为野番正者,为大缪”。
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与西方考察者的图片体现出一种态度上的根本差异。
在西方摄影者的眼中,这些边民几乎千篇一律的目光呆滞,表情木纳,衣服破烂不堪,实属“野番”。
庄学本的照片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丰富,看到了一种优雅、美丽与尊严,无论贫与富。
应该说,他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摄影评论家李媚如是说,“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当我有幸看到庄学本的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是他拍摄的肖像。
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那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
”图为黄河皮船,青海,1936 年。
“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
那一张张面孔具有巨大的疑聚力,只要疑视就会被感动,哪怕目光只是匆匆而过,你都无法不驻足停留。
”图为绝壁险道,四川得荣,1939 年。
“我们被触动的是内心的柔软之处而不仅仅是眼球。
庄学本的图片有一种摄影人梦想中的境界:自我的消失。
”图为康定老城雪景,四川康定,1937 年。
“我很难想象当那些人们与他双目相对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超越了眼前陌生的照相机和这个汉地男人,而独自存在的?”图为喇嘛寺住持,108 道门的大佛塔,1934 年。
“肖像是摄影中最具有检验力也是最有难度的摄影方式,那些面孔总能让人窥破一个摄影者与被摄影者的关系、摄影者的心理与姿态。
”图为老街,四川理塘,1939 年。
“对于庄学本在艺术上的造诣我想与天赋有关。
而令我感兴趣另一面则是他的工作方式。
庄学本似乎在掌握了照相技术之后,便一直坚持社会考察的摄影方式。
”图为理县喇嘛寺,1934 年。
“庄学本的摄影考察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那些“白地”(地图没有之地),他的目光从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到自然生态、文化、宗教、习俗等,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形态。
”图为青海玉树,1937 年。
“拍摄性质决定工作方式,庄学本没有像我们现在一些以社会考察方式工作的摄影师那样走过一条从艺术创作到社会工作者的之路。
摄影于他,自然、直接、朴素地就是一种纪录。
”图为抬神出庙挡冰雹,青海,1936 年。
200787.jpg[/img]
当他拍摄一个人的肖像时,他会同时拍摄正面、侧面、背面,显然,他是对一个民族从人种到服饰的纪录。
难得的是他的考察对象不仅有平民,还有统治阶层和贵族,他的目光不仅涉及当地人们的生活形态婚丧嫁取,还涉及税收制度与教育。
图为天葬时喇嘛诵经超度,青海玉树,1937年。
他不是猎奇者,而是一个态度严谨,工作深入的考察者。
他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侵入者,他努力地溶入当地人的生活,在情感上走近他们,从精神层面认识他们。
图为穴居的蒙人,青海海晏,1936 年。
庄学本在他的《十年西行记》里这样写到: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既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盎然,反觉其精神高洁。
有自诋同胞为‘野番’者,为大谬”。
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与西方考察者所拍的图片才体现出一种态度上的根本差异。
图为一对土族老人,青海上水磨沟,1936 年。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