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必背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必背第一章:地球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呈近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所以赤道略偏大。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以西东方向旋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4秒,使人们看到了昼夜变换和星空相对运动;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形成季节。
3.地球的地理坐标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以经度和纬度作为地球地理坐标。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标志及其表示方法地球的标志为圆形,表示方法有平展图、球面图和柱面图等。
2.地图的图例和比例尺图例表示地图上各色块的含义,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地图的投影方式地图的制作为了避免变形,必须进行地图投影,有圆锥投影、圆柱投影和平展投影等。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洋、陆地、气压和风等。
全球的气候类型有副热带干旱气候、温带中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2.地形和水文地形有高山、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湿地等。
3.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有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种。
其中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原和沙漠等,动物资源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石油等。
第四章: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有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流动等。
2.文化和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有语言和礼仪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
3.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和水文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汇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汇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天。
- 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年。
1.3 地图的基本知识-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网络,用于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第二章:我们生活的环境2.1 天气与气候-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如晴、雨、温、冷等。
- 气候:长时间内一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2.2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
- 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 寒带气候:全年寒冷,降水稀少。
2.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世界地理3.1 亚洲- 亚洲的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
3.2 欧洲- 欧洲的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 欧洲的主要国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
3.3 非洲- 非洲的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南冰洋。
- 非洲的主要国家:埃及、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
3.4 美洲- 美洲的位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合称。
- 美洲的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
3.5 大洋洲- 大洋洲的位置:位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
- 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第四章:中国地理4.1 地理位置与区域差异-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
4.2 地形与气候- 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
- 气候: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4.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精选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精选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
2.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大气圈
-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圈的功能和作用
- 大气圈的气候分区
4. 气候与天气
-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
- 天气的形成和预报
5.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的循环和水循环过程- 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6. 土壤与农业
- 土壤的形成和组成
- 土壤的类型和特点
- 农业的发展和影响
7. 人口与城市
- 人口的分布和变化
- 人口问题和人口控制- 城市的特点和发展
8. 交通与通信
-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工具-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影响-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9.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减灾措施
- 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精选知识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考点1.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仪的点和线:地轴:地球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地球上的最南点赤道: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子午线):连接南北两极垂直于纬线的线4、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特征纬线是一个闭合圆圈经线是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数量关系无数条;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无数条;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长度分布赤道向两极缩为一点、每一条纬线长度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纬度数划分纬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增大到90°北纬N:北半球0°---90°N南纬S:南半球0°---90°S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增到180°东经E:东半球20°W—0°--160°E西经W:西半球20°W—180°--160°E经纬度变化规律纬度数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纬度数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经度数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分界线确定南北纬分界线:赤道(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东西经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半球划分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经线圈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纬度划分低纬度(南北纬0°-30°)、中纬度(南北纬30°-60°)、高纬度(南北纬60°-90°)考点2.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类自转: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公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1天1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2、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时间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天文学现象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北极圈以北极夜半球热量相等北半球多,南半球少相等南半球多,北半球少南北半球季节状况3、4、5月份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的秋季6、7、8月份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9、10、11月份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12、1、2月份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3、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界线纬度范围特点A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 —23.5°S 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阳光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1.地球与地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椭球,赤道周长约40075千米,赤道直径约12756千米,极径约12714千米。
地球的表面有71%被水覆盖,29%是陆地。
- 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天自转一周,造成昼夜交替。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公转一圈,造成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地形和水体- 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的外貌,大陆上的土地高于海洋的水平面。
- 大陆的分布和特点:目前地球上有7个大陆,即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大陆不仅指陆地,还包括近岛屿和近海陆架。
- 海洋的分布和特点:目前地球上有5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最大的水体。
3.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平均气象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因素。
地球上的气候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几种类型。
- 天气:天气是指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力等。
天气变化较为频繁,一天之内可能会出现多种天气。
- 影响气候和天气的因素:气候和天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地形、高度等。
4.地球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地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土壤流失,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等。
- 自主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循环利用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与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大陆与海洋- 地球的分部- 地球的层结构和构造- 科学实验和实践第二单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疆域和边界- 中国的陆地与海洋- 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中国的气候和季风- 中国的地貌和低山丘陵平原-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单元旅行与地图- 地图的使用和绘制- 倾斜角和比例尺- 方位与经纬度- 尺度与距离- 地图的分类和种类- 旅行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四单元人口与聚居- 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五单元我的家乡- 家乡的地理位置- 家乡的景物与自然环境- 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家乡的经济发展-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六单元交通与通信- 交通与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交通通信中的能源消耗- 运输与通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七单元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污染与环境保护-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第八单元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中国的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 中国的乡镇、村庄和社区第九单元中国的组织和国际交往-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组织- 中国的国旗和国歌- 中国的国际组织和交往- 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联系第十单元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陆和大洋- 大洲和洲缘地带- 世界的地貌和地质-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区域第十一单元世界的气候和植被资源-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的气候分布- 世界的植被类型和分布- 气候和植被资源的联系第十二单元世界的交通与通信- 世界交通的发展- 世界交通运输方式- 世界交通网络- 世界通信和信息技术- 交通和通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十三单元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环境保护问题- 世界的自然保护区- 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第十四单元世界的区域合作和世界著名城市- 世界的区域合作组织- 世界的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著名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世界的旅游资源第十五单元地球上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的文化遗产与世界的联系- 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与历史文化。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海上看船、登高望远、月食、地球卫星图片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5.1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4.什么叫两极?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球的什么?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叫两极。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5.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6.赤道的地位和作用?最大的纬线圈。
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7.纬线的特征(形状特征、指示方向、长度变化规律、标度范围、零度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划分)?形状特征:圆形(除极点外)指示方向:东西长度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标度范围:0°~90°零度线的确定: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半球划分:赤道划分南北半球8.北纬和南纬的字母代号分别是什么?N、S9.低中高纬度带的度数范围?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10.7条特殊纬线的名称和纬度?(见右图说)11.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12.0度经线以西以东各为什么经?180度经线以西以东各为什么经?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
180度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为西经。
13.经线的特征(形状特征、指示方向、长度变化规律、标度范围、零度经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划分)?形状特征:半圆指示方向:南北长度变化:一样长标度范围:0°~180°零度线的确定:本初子午线度数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渐大半球划分:20°W,160°E(东西半球)14.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有何特点?度数相加等于180;如果一个在东经,另一个一定在西经。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
- 地球自转与公转: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种类:物理地图、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等。
-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指示。
3. 坐标系与定位- 经纬度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何位置的系统。
- 利用经纬度进行定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的形态与流域。
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 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 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
2. 经济活动与资源- 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工业、服务业。
-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四、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
- 实地考察本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收集数据。
- 运用统计和分析方法解读数据。
3. 地理知识的运用- 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地理学科的基础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运作原理,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登高可以望远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判定的技巧: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地球自转方向: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五带的比较:(P70图4-22)第三节地图(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1: 100000线段式:0 1千米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A、指南针定方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B、北极星定向: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
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P14图1.24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1、地面高度的计算(P16)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2、地形图的判读(P16)▲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3、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地形剖面图绘制:考查实际绘图能力(P18)第二章世界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注意读懂P30图2.7亚、欧、非的分界)▲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最大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最大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构造学说:(P37图2.19)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P58活动题)▲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图3.6中的常用天气符号要记忆)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P5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
南半球相反)▲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课本P51和P55的活动)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纬度因素】(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海陆因素】(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因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P58图3.23)第四章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的人口:1、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每年约增加0.8亿的人口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2、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年增加人口数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
(P40)3、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该地区的总人口÷该地区的总面积(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3)人口稀疏区: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都是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4、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5、正确的人口观: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法);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了解: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俄语在东欧具有广泛影响;伊拉克、埃及主要为阿拉伯语。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物特征:尖顶、圆顶、塔顶)基督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州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的西北地区(新疆、宁夏等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我国被称为回教。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人口越来越集中、房屋越来越高大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嘈杂与污染。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寒冷地区的民居:厚墙、小窗、屋顶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薄墙、大窗、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干旱地区的民居:屋顶大多平顶城市利用交通条件:河流干支流的汇合处或河流的入海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可以从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进行比较。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以及目前发达国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
这也是世界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欧美、大洋洲,位于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以亚非拉国家为主,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这种经济发展差别说成是“南北差异”。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贫富差距是国际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