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电影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外电影史总结

中外电影史总结

一.中国的第一次1.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谭鑫培任景丰和刘仲伦拍摄2.第一位男演员:谭鑫培3.第一个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郑正秋 19134.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5.第一部输往国外放映的电影:《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第一部电影6.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黎民伟之妻7.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8.第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红莲寺》9.第一部侦探片:《红粉骷髅》10.最初的民族资本影视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天女散花》11.第一部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12.第一次获国际奖的影片:莫斯科《渔光曲》13.三足鼎立的公司:明星(武侠神怪)天一(古装片)联华14.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二.三十年代黄金时代(1931-1937)1.左翼电影:瞿秋白领导成立中共电影小组,加入中共思想,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反封建2.左翼电影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尖锐揭示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新时代”的开始 1933年上映2.中国电影(辉煌)年 1933 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3.国歌出自《风云儿女》聂耳作词田汉作曲4.有声电影发展三阶段:尝试:《渔光曲》声音开始进入影片有声:《桃李劫》按有声电影拍摄规律拍摄的电影成熟《野草闲花》中国有声电影的探索《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用蜡盘唱片配音5.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四大生产区(1)国统区故事片服务于民族战争的抗日宣传片中央电影摄影场和官营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为主要力量《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2)沦陷区故事片上海和长春服务于帝国主义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侵略目的长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1937 “启民”电影和娱民电影上海名著改编成电影《红楼梦》《家》(3)解放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延安电影团”(4)孤岛区故事片上海租界迎合市民的商业电影《孔夫子》费穆6.战后电影、国统区:民营电影公司“昆仑”和“文华”“昆仑”尖锐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江春水向东流》“文华”以一种平淡的诗情画意表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小城之春》不谈战争谈感情,以贴入微的触笔,创新态度,书写出肌肤东方神韵的崭新影响诗学。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

第一章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一、电影的发明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像。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国。

(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5、(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

6、电影视镜:象一只大柜子,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50英尺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椄,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胶片就渐渐移动,画面循环出现。

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洋镜”。

7、爱迪生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1)他使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化。

(2)他运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娱乐性的舞台化影片,开创了戏剧电影的先河。

二、电影的诞生1、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4年底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

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3、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第二章电影艺术形成时期(1890-1907年)一、梅里爱和“戏剧电影”1、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是(世界电影的先驱)。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些轨迹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1. 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阶段:189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影和影像技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如美国的动画片、电影放映等;法国的默片、装置戏剧等。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质为主,电影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形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 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以大规模商业化制作和全球市场占领意识形态为特点。

好莱坞制造了一系列经典电影,塑造了许多永恒的影响力。

3. 文艺新浪潮与反主流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电影运动,如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带来了新的电影风格和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制作模式和创作思路。

4. 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应用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为电影创作者创造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创意空间。

5. 手机和数字技术的影响: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手机摄影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可以轻松制作和传播自己的影像作品。

这进一步促进了电影的多样化发展。

二、影响中外影视发展的因素分析1. 社会和经济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对于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美国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向使好莱坞成为主导地位,而法国和意大利则倾向于艺术性的电影制作。

2. 技术进步和创新:影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

从早期的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特技效果以及最近的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影视创作者带来新的创作工具和视觉体验。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2. 《视觉滞留》: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继续短暂的滞留一段时间。

3. 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做了第一次售票公映.4. 世界电影史上把1927年的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5.”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6.法国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年由巴赞等人产生的一场电影运动,是20世纪产生的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1930年代以后至二战前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理论,在创作中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是1920年代中期的先锋派运动及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8.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1924在德国经历的一场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罗伯特,佛里茨.朗,佛莱德力希,保罗等,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实质的揭露.中心在于穿越具体可感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内质的把握。

9.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学派,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逊,因为这个流派的某些人出生在英国布赖顿的地方,故称为布赖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10.布赖顿学派的特点:A 拍摄影片较为流畅 B 注意到摄影机的基本功能C 注意到影片的节奏11.蒙太奇: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形式美学手段 .A 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 B 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12.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召理性和心理基础,得出结论,造成电影反映情绪反应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并列。

全球的电影发展历程

全球的电影发展历程

全球的电影发展历程电影是一种以动态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通过拍摄、剪辑和放映的方式,再加上声音的配合,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强烈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下面将全球电影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5年,最早的电影院由兄弟莱昂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在法国里昂开设,这标志着电影进入商业化时代。

同时,一群电影摄影师和导演开始积极拍摄和制作早期电影作品。

在电影的早期阶段,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成为电影的发源地和创新中心。

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卡尔在德国》(1919年)是早期微型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强调情节和心理表达引起了广泛关注。

法国导演路易·费封的《火车进站》(1895年)是第一部商业电影,这部短片的问世标志着电影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美国导演道格拉斯·弗雷尔的《种夏》(1913年)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电影,其题材和叙事手法的突破开创了电影的新纪元。

20世纪20年代是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各国纷纷创立大型制片公司,并开始进一步探索电影的艺术和商业潜力。

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中心,美国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电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电影音频技术的引入使得观众能够同时欣赏到影像和声音,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效果。

1939年的美国电影《风华绝代》是第一部彩色有声电影,其技术创新引发了观众的新一轮热潮。

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进入家庭,并迅速普及,这给电影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电影制片商通过引进宽银幕和3D技术等新技术,以及制作更具特色和艺术性的电影,来与电视抗衡。

这一时期的电影,如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甜蜜生活》(1960年)和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年),以其视觉艺术和哲学深度成为经典之作。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进入了数字时代。

中外电影史

中外电影史

一.电影的诞生:188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迪克先生着手研究。

1891年,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发明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的鼻祖。

不久,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棚,特别有助于电影的发展。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标志着电影技术的诞生。

《水浇园丁》世界喜剧片鼻祖。

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发明却经历了欧美许多科学家漫长的实验过程。

1.电影发明主要有三大科学依据:视觉滞留原理,摄影术和放映术。

2.作为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他们的影片记录了真实的生活,梅里埃开启了故事电影的大门。

3.卢米埃尔代表作:《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婴儿的早餐》4.美国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二.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1.鲍特与《火车大劫案》2.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受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

3.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4.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产生:产生于1925年前后的德法。

不以盈利为目的,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2.阶段:第一阶段,瑞典画家艾格林《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画家罗特曼《第一号作品》,法国立体派画家费勒谢尔的《机械舞蹈》。

特点:无情节,无人物形象,只是在银幕上显示出抽象的线条,光影,图形或无生命的机械物,按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变化运动。

第二阶段,较多地注意电影的“梦幻性”,有意无意地把电影当做贯彻超现实主义原则的理想工具。

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梦境,幻觉。

谢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布鲁埃尔《一条安达鲁狗》,让维克多《诗人之血》。

第三阶段,由于受苏联“电影眼镜派”的影响而转向记录主义。

讲究视觉图像,运动和节奏的特点,强调诗意和梦幻的表达。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电影诞生初期,由于技术限制,电影为无声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以喜剧、动作和简单剧情为主。
有声电影时代(1927-1940s末)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有了声音。这一时期的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包括音乐剧、西部片、战争片等。
彩色电影时代(1940s末至今)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现力更加强大。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科幻、恐怖、爱情、动作等。同时,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宽银幕、3D、IMAX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
新中国电影(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
新时期电影(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电影类型多样化,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也有商业大片和艺术电影。
默片时代(1895-1927年)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中外影视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制作和推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培养跨文化影视人才
重视跨文化影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影视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素养。
加强文化理解与包容
在创作和传播影视作品时,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理解与包容意识。
06
CHAPTER
中外影视作品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外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机会。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影视作品在跨国传播中呈现出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尅影史色影发畏易程PIeaSUre GroUP OffiCe [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彳外电影史申国电影艺求农展史上篇一、绪论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一、早期电彩安晨1、1896年,上海徐园“乂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 获得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

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曲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窶电彩运幼(-)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乂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一一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儿个特点:题材现实人物鲜明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重视电影的娱怎性与趣味性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

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 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5)30年代有声电影得到了很大发展。

5、进步艺术家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中共电影小组的领导或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影响。

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并力避偏狭。

重视现实生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三)、导演创作蔡楚生:《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吴永刚:其作品档案有《神女》、《巴山夜雨》费穆:其作品档案有《城市之夜》、《孔夫子》、《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三、中国早期色影叙事棋式由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外视点角度以及大团圆结局四个方面构成。

1. 时序性叙事中国早期电影,大都严格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孤儿救祖记》描写孙儿从小到大,杨家由盛转衰,最后孙儿救祖,阖家团圆。

2. 单线条结构如果说,时序性叙述反映了传统的时间观念,那么,单线条结构则体现了传统的空间意识。

传统的单向思维方式,造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的时空观。

《歌女红牡丹》从头至尾描写的,是歌女从受丈夫虐待到感化丈夫的婚姻生活的变化。

《神女》人物少,事件单一,整个情节紧紧围绕着母亲的悲惨遭遇逐步展开。

3 •外视点角度叙事学上存在着作者、叙述人及剧中人等概念,不同的视点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角度。

电影叙事是借助一系列声画结合的镜头进行的,镜头的距离、机位、运动方式,决定着所述事件被观看的角度。

将代表山外部观看或从内部观看的镜头,依据某种必然的联系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部影片独特的叙述视点。

《故都春梦》中,私塾师爷的腾达,犹如春梦一场。

影片以一种充满嘲讽而乂带同情的口吻,向观众讲述着这个可笑而丑恶的升官图式的故事4. 大团圆结局通常通过改变悲惨的故事结局,满足广大观众的善良愿望。

1924年郑正秋在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影片《玉梨魂》时,将原小说筠青忧郁而死作结,改为何梦霞与筠青重归于好,夫妻团圆。

新中国前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一、新中国17年的色彩创作谢晋的导演特色谢晋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电影艺术家,在50、60年代已先后执导了《球场风波》、《水乡的春天》、《女蓝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等影片,标志他的导演艺术日臻成熟。

新时期乂导演了《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凌子风的电影创作凌子风的电影创作档案:《中华儿女》、《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母亲》、《红旗谱》、《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等影片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从这时期的电影实践来看,首先,它打破了题材禁区,扩大了生活领域,使现实主义道路更为广阔,并将革命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表现的核心。

第二,在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上,特别重视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将镜头深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其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精神。

第三,在电影表现形式与方法上具有开放性与纪实性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与方法。

在大量吸取西方电影经验基础上,采用了各种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和意识流等手法,并运用纪实性拍摄方法(实景拍摄、自然光效、长镜头和景深运用等)将复杂的生活、生动的人物真实地体现在银幕上。

一、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历程笫四代导演经过了超长的专业孕育期,人到中年才开始单飞,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电影经验,作品较温和,因长期作助手,容易缺乏自信,力度不够。

这一代人在成长中经历了文革的创痛,往往山审视个人而审视时代,忧患意识逐渐产生,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成就他们不仅改变了旧的叙述模式,在时空结构、荒诞变异、艺术技巧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社会、人生有了独自的更深的发现,有了新的价值观念的注入,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新颖的丰富的艺术形态一一电影本体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把镜头对准一向被视作禁区的人的世界,包括人性、人的灵魂、人的命运、人的意志.欲望、情感、个性等,作了大胆的切入和深层次的开掘。

黄健中独特的艺术品格和导演视点黄健中电影作品:小花如意一叶小舟二十六个姑娘良家妇女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贞女龙年警官过年山神雾宅中国妈妈米红娘我的1919黄健中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小花》开始,一直沿着一条温厚的人性关怀和人性批判的艺术原则在不断地探索,他关注人性,以及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问题,并越来越深地触及了中国知识界极端关注的人文精神与悲天悯人的终极情怀。

他站在人道主义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心,希望通过对“人”的关注,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从而体现了艺术作为人的艺术所具有的洞察力和精神品格。

二、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兴起其一,它是指78级或82届电影学院的学生,包括83、84届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和导演干修班的学员。

其二,“笫五代导演”概念是建立在7 8级电影学院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特指具有相似创作风格追求的这拨导演。

他们共同表现出对电影语言的探索精神,并有意造成和观众传统欣赏习惯的冲突,突出强调电影画面的造型功用,讲究构图、光线对比、拒绝戏剧化过强的情节张力张力,透入深厚的民族文化反思、渗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有一定疏离等。

其三,笫五代导演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其相对整一的创作风貌在80年代后期发生了群体性的转移态势,人们说法有二:一是以1987年《红高粱》为标志;二是以1988年的《晚钟》为标志。

(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经典第五代导演作品无不充溢着浓烈的个性,他们具有如下特点:艺术语言的大胆求新,反叛常规,追求试验。

大量采用自然光效,实景拍摄,运用封闭式的古典构图,追求画面含义的自然流露,多显示出象征、隐喻意义。

戏剧电影中的情节张力在他们影片中消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忧虑、深沉、注视着现实、关照这历史的摄影眼睛。

相对固定的合作班底也是保证导演较自如地贯彻自己艺术企图的最佳保障。

相对优裕的投资环境。

三、后第五代导演(-)后第五代导演的兴起第五代的哲学电影在80年代后期悄然退场了。

在商业化浪潮铺天盖地的席卷下,第五代纷纷寻找所谓后殖民语境的裂缝,用东方民俗景观一方面寄托他们那种永不忘怀的历史热情和哲学热情;一方面从国际资本和国际评价中获得再生产的精神和物质资料。

但随着这种制作方式和运作策略的定型和重复,民俗电影的批评性和前卫性消失殆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中国历史和现实被这种民俗景观所包装后,中国人实际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困境被遗弃了,作为对(第五代电影模式)当今文化转型的一种响应,中国艺术电影开始从哲学的云霄转向了世俗人生,开始通过对普通人的日常遭遇、心态和困惑的叙述,讲述着生活中那些普通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困苦,讲述着这些小人物所面临的世界,所悟出的渐渐单单的生活道理,所遵守的平平常常的做人原则。

于是,中国后第五代电影从哲学电影、民俗电影转换为体验电影。

(二)后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它体现为体验电影在视听造型上更加注重其表意性和修辞性,使叙事时间感镶嵌在造型的空间感之中;在叙事上更自觉地用偶然性来冲淡情节的戏剧性和因果逻辑性,突出人生的无奈、无序和无可把握;在意识上对将人生困境化作冲突一一解决的戏剧性模式更加不信任,不愿意为人生划上一个臆想的完整句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普通人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而是普通人所不可躲避的人生问题,尴尬、困窘、创伤、苦难并不是偶然强加给个人而外在于个人的命运之中,而是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之中,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之中,它无可规避、无可选择、也无可奈何。

因此,体验电影不是在完成一种社会学,而是表达着对人生原生态的一种墓仿,对苦涩而平淡的日常人生体验的一种再现,因为它们把这种人生遭遇和人生体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因此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为中国人的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人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