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四、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精品版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精品版

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从简要阐述动物的运动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几种运动方式,由此导入课,微生物也是可以运动的,故放在同一单元中,这可与植物在固定的生长环境相比较。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往往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教材对此做了说明,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对化。

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动物的行为。

这是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同时对来自身体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它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根据行为的发生和功能可细分,便于更好的理解纷繁多样的世界形成的规律。

动物的运动是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运动着的动物是在一个时时刻刻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中活动,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它是个消费者,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并且影响着环境。

环境的恶化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动物资源现状及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在本章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本单元还重点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所以本单元对其他动物的其他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可通过别的途径加以补充。

(2)在“区分先天性和后天学习行为”一课中以研究蜗牛和行为为实例,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

然后再分析决定和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打下基础。

(3)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解剖学、生态学、行为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内容,所以要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因地制宜全选或部分选择安排活动,作好必要的工作。

单元知识结构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一、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⑴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的特征1.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例子。

1.2 生物能进行呼吸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的基本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定义,生物能进行呼吸的例子。

1.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废物的定义,生物能排出废物的例子。

第二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1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概念,理解生长和繁殖的意义。

教学内容:生长的定义,繁殖的定义,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例子。

2.2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变异的定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例子。

第三章: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1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定义,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分类的例子。

3.2 生物的命名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命名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命名的规则。

教学内容:生物命名的定义,生物命名的规则,生物命名的例子。

第四章:生态系统4.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作用。

4.2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食物网的定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第五章:人类与生物圈5.1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解人类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人类的定义,生物圈的定义,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5.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教学目标: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基本概念,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秀5篇)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

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依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3 生物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生态系统类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2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生长的意义。

2.3 细胞的功能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功能和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细胞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3.2 植物的发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植物的发育过程、植物发育的特点。

3.3 植物的生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生殖的特点。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调节4.1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在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细胞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4.2 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方式。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4.3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内容: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5.1 遗传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1. 判断题: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A. 生命活动需要营养B. 呼吸C. 分解物质D. 生长和繁殖第二节: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1. 判断题: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A. 大气圈的底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的表面D. 外太空第二章:植物第三章:动物第四章:微生物第五章:人体的生理功能第六章:人体的生理功能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教案教学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教案教学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生态系统模型或图片。

3.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森林、草原、湖泊等。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五、课堂小结2.强调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由哪些部分组成?二、课堂讲解1.讲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

b.消费者通过摄取生产者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

2.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个破坏生态系统的案例,如过度捕捞、乱砍滥伐等。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1/ 9
2020 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 CAI 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1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创设情景(CAI 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2
3/ 9
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 3
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

质疑: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5/ 9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 4
的保护非常重要。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情况: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质疑: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一、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目标 5
7/ 9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三课时五、教学过程 6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5、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4、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 1、引导学
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