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对比鉴赏

• •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 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 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 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 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 可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 销魂。
强化练习
•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 什么都写到雁。 •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 故园渺何处? 晓发梳临水, • 归思方悠悠。 寒塘坐见秋。 • 淮南秋夜雨, 乡心正无限, • 高斋闻雁来。 一雁过南楼。
• 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 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 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 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如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夜思乡的场景。
月光洒在床前,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诗人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而“欲穷千里目”则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只有不断努力、攀登更高峰,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晰。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例举如何正确理解古诗句词义论文

例举如何正确理解古诗句词义论文摘要:要想鉴赏诗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诗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阅读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词义。
关键词:单音词双音词诗歌阅读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词义。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字没有正确理解,便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
其中最易弄错的是那些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的单音词。
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去解释它。
比如: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2.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司马光《客中初夏》)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第一句中,“坐”是“因为”之意,而不是“坐下”之意。
乐府诗《陌上桑》中也有一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两句中“坐”字意思相同。
第二句中,“户”是“门”,不能理解为“住户”,“当户”的字面意思是说南山正对着屋门。
第三句中的“与”是动词“给予”,这里可理解为“寄托”“托付”,而不是介词“和”。
最后一句中的“渠”是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指本诗第一句中的“方塘”,而不是“水渠”。
还有一些双音词,古今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不能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极高处。
这里是说庐山瀑布仿佛银河一样从天外飞泻而下。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这里“可怜”是“可爱”之意;而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可怜”倒是和现代汉语意义差不多,是“值得同情”的意思。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一句中,“老大”今意是“长兄、长子”,古义则是“年龄大”。
与此相同的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长歌行》)等。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
“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一、对比例1: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
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
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
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
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
于是插梅而醉。
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
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
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
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下片伤今。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
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
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
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例说

20 0 9年 9月
中小学教学研 究
Te c i s a c i r n d l h os a hn Re e r h f Pr g or ma y a d Mide Sc o l
复 习 与 考 试
高考 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例说
i 乃 观者形 象 。
2意 境 .
【 题 指津 】 先 要 明确 鉴赏 要 求 , 试 卷 设 题 是 解 首 即
要 我们 从 哪种角 度 作答 , 修辞 、 达方 式 、 现手 法 , 是 表 表
还 是 兼 而 有 之 。 其 次 要 准 确 指 出用 了 什 么 表 现 手 法 或
【 题 形 式 】这 首 诗 营 造 了 一 个 怎 样 的 意 境 氛 嗣 ? 命
诗歌 的景物 描写 表 现 什么样 的思想 情感 ?这首 诗 为我
们展 示 了一 幅怎样 的画 而 ?这 首诗 描写 了什么 样 的景 物 , 发 了诗人 怎样 的情怀 ? 抒
案要点 ) 。这 首 诗 景 中 含 情 。( 1分 , 点 一 ) 人 从 燕 要 诗
【 例】 示 阅读 下 面 这 首 唐 诗 , 要 求 答 题 。 (0 8福 按 20
建卷) 绝 句漫兴 九首 ( 三 ) 其
杜 甫
【 题 指津 】 赏作 品 中 的形 象 , 括 人 物形 象 、 解 鉴 包 事
象 、 象 、 象 , 握 形 象 的 特 征 , 析 形 象 组 成 的 画 物 景 把 分
( 6分 )
作 者 颇 有 以 木 荚 蓉 喻 己逍 遥 闲 适 , 由 风 吹 雨 打 之 意 。 任 后 一 首 诗 中 的 木 芙 蓉 冒着 微 寒 , 秋 天 孤 单 地 开 放 , 在 虽 然艰 辛 , 作 者并 没 有把 木 英蓉 看作 愁 苦 , 它 仍 向霜 但 写 神 致 意 ,不 惧 寒 冷 侵 袭 ,突 出 了 木 荚 蓉 在 困 境 中 的 坚 强 。前 者 是 闲 适 之 士 的 豪 迈 与 大 度 的 形 象 , 者 是 在 凄 后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赠别诗)

2019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赠别诗)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以《木兰诗》和《鄌风·载驰》中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型语文课堂。
二、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替换法和类比法。
所谓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
而类比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词的妙处。
比如说,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另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本文就以《木兰诗》与《鄘风·载驰》中的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浅析类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1.木兰: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胡适曾经说过:“《木兰辞》便是北方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歌了。
北方的平民文学的最大杰作是《木兰辞》……”《木兰诗》不仅代民族立言,更代妇女立言,它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更是一曲女性在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的赞歌。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女性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其阴柔的形象与其性别逐渐地被认同为不可分的连生体,即所谓“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因此,极少把女子放在战争范畴内,总是认为战场是男性独占的殿堂,战争是男性的专利。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被剥夺的社会背景下,然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在阿爷年龄已老、自己又没有兄长的情况下,木兰最终还是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从此,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典诗文2009-07-18 1743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
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
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篇名、名句等。
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
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
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
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
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
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
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第(1)题是“ 析同” 。
题干中“ 都是” 、“ 均” 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 落日”,杨诗中的“ 暮” 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 荷”, 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 荷” 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 西风” 。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 溪桥” 、“ 轻烟“ 、“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 细草” , 但这些是“ 异” 点而非我们要找的“ 同” 点。
第(2)题前一问还是“ 析同” , 题干中的“ 都” 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
杜诗中的“ 倚恨” 、“ 回首” , 杨诗中的“ 摇头” 、“ 愁” 、“ 低面” 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
第(2)题后一问才是“ 求异” , 题干中“ 不同” 二字便是明证。
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 情感特点” 四个字上。
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愁” 。
前者因“ 恨” 而“ 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 荷” 为自己代言后者“ 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 绿荷” 有“ 恨” 而“ 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 应有” , 一用“ 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解析第(1)题是“ 析同” 。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 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 半死” 之“ 枫” ,所感也都是“ 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 月黄昏”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 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 应有” 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 犹有” 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 从表达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1)“ 月黄昏”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 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 应有” 更好。
“ 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 犹有”更好。
“ 犹有” 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 应有”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归雁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
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
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两首诗都传达出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
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
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
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