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4)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4)

思考提示(1)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 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3.议议“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并说明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提示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列举事例略。

4.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

思考提示(略)六、教学资源链接(一) 名词解释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思想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旧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辩证地解决世界可知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地证明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是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

此概念首先由英国的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其本质是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认识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思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百舸争流”为主题,通过对百舸争流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 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

- 百舸争流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百舸争流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规则。

3.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百舸争流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观点。

例如,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团队合作有何影响?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 第三步:组织百舸争流活动。

教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协作设计一艘自己的船只,并在规定时间内制作。

每个小组的船只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例如船体稳定度、航行速度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过程,总结学生的收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今后类似活动的效果。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贡献和船只制作的主动性。

- 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反馈表,让他们评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2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2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本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而且实例的选择尽量的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理解,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

同学们学习本课时,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和较为开放性的思考路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因此本课在举例和实际操作层面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

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上看,高二学生能够面对结构化情境问题,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经验尚浅,知识不足,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无法辩证地理性分析和认识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将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三、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多媒体四、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1)学生能理解、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记住哲学的基本问题;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课题: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2. 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仁爱、礼治、君子、孝道等。

2. 道家思想:无为、自然、道德、无欲等。

3. 法家思想:法治、权谋、利益、秩序等。

4.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

5. 其他思想流派:名家、阴阳家、杂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流派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思想流派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儒家思想:介绍儒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3. 讲解道家思想:介绍道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4. 讲解法家思想:介绍法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5. 讲解墨家思想:介绍墨家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思想流派的特点和影响。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流派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思想流派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逻辑性和深度。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加深对各种思想流派的理解。

2. 现实联系:让学生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会古代思想在现代的意义。

3.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道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思想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难点:1. 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抽象概念: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

2. 分析复杂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第二《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班级姓名一、考点知识填空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B)(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是本原,先有后有,决定。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是本原,依赖于,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决定。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和。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的不同回答。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2)和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二、知识疑点解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不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就是错误的,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堂演练(一)判断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单位:姓名:《百舸争流的思想》——《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

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2022年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2022年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 1.2规定的“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求。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落实策略1.老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

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

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

2.坚持合作探究方式。

通过学生之间分组搜集材料、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哲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激荡澎湃,奔流不息。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哲学家,他们对于世界、宇宙和生命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呢?首先简要了解他们的观点。

方式二:情景导入漫画中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两人之争的焦点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

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

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主要适合采取讲授法的内容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唯心主义的作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历来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相结合的等。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一课复习的重点基础知识:背诵:(1)哲学的任务(2)哲学的作用(3)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学案,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实现夯基固本。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基本内容,成为基本问题的原因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评价(特点)
(4)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评价(特点)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巩固并识记基础知识,后教师就其中的易错易混点进行点评、指点。

同时,大屏幕展示多个经典观点,便于学生
理解。

3、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探究一:【擦亮双眼】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心主义什么派别?
1、歌曲: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2、埃及胡夫金字塔铭文: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3、超能力: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

4、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孔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探究二:判断下列观点个属于那种学派:
1、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2、“气者,理之依也”
3、“理生万物”,“理在气先”
4、“存在即被感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8、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绝对精神决定万物发展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0、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11、原子、异质元素是世界的本质
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各种流派的基本观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4、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在这阶段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引导完成思维导图。

5、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在第三课即将复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设定三个问题:(1)哲学与时代精神(2)哲学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便于学生课前预习。

教案基本信息表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大多数高二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第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高三的学生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政治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尤其对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

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均可掌握。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根据授课过程和课后学生的作业,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学生掌握和理解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能够对哲学两大流派进行基本的判断,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判断的理解比较好。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1、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0年3月第3版,2013年3月第1次印刷《生活与哲学》
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
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的判断。

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对学生后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起着桥梁和基础性的作用。

3、教材处理: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首先吃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讲练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本节课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我出示了两个探究题,4道选择题和1道综合题;
探究题部分学生有2个问题提出,综合题基本没有问题,整体掌握情况良好
《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
探究一:【擦亮双眼】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心主义什么派别?
1、歌曲: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2、埃及胡夫金字塔铭文: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

3、超能力: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

4、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孔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判断下列观点个属于那种学派:
1、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2、“气者,理之依也”
3、“理生万物”,“理在气先”
4、“存在即被感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8、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绝对精神决定万物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