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的学案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准备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学生猜想]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
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6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用过氧化铁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3.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
2. 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烧杯等。
2.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过氧化铁等。
3. 实验记录表。
4. 录音机、教学PPT等多媒体工具。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 实验:根据实验器材准备好实验所需的物品,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总结:让学生汇总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制取氧气的方法。
4. 巩固:运用PPT、课堂讲解等形式对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点。
5. 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探讨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拓展他们的化学思维。
六、教学反馈: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化学领域勇于创新。
七、作业布置:
1. 回家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化学知识,扩大学习范围,做好预习工作。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能够分析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的氧气制取实验。
【教学难点】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气球等。
2. 实验药品:氯酸钾、过氧化铁粉。
3. 实验步骤、操作示意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制取氧气的实验。
二、实验操作1. 将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水(HCl)溶液,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分别用气球盖住两个试管口,并挤压试管底部使得实验物质反应产生氧气。
4. 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并用火柴点燃气球内的氧气。
三、实验分析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
四、小结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1.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布置】1. 预习制取其他气体的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制取氧气的实验内容生动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课题制取氧气时学案教案

课题 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2.能记住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3.通过练习连接仪器,熟练基本操作。
4.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5.通过实验探究,记住氧气的一些主要化学性质。
【课前预习】1.实验室有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将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写在下面,如果你能知道各种物质的化学表达符号(物质的化学式)请在相应物质下面注明。
2.请说出实验室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它们是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3.请说出每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1. 请仔细观察课本图2—15 和2—17(1)在图2—15 和2—17 中,使用了哪些仪器?2)此装置适合于用哪种方法来制取氧气?3)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4)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5)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二、交流学习1.请在仔细阅读课本p39——41页的《活动与探究》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一下问题。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如何检验,如何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为什么?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需要么?(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否则会产生什么后果)(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收集?(6)本实验中需不需要验满?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时需要验满?如何验满?(7)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观察思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思考:为什么?)2•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
(思考:为什么?)三、我的收获1.实验室装配仪器的一般顺序是什么?2.总结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形成全班共识后记在下面。
2.3 制取氧气 导学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2.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二、课前预习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颜色,状态,需要加热)原理(文字及符号表达式):。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药品:氯酸钾(颜色)和二氧化锰(颜色,需要加热)原理(文字及符号表达式):。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药品:双氧水(颜色)和二氧化锰(颜色,不需加热)原理(文字及符号表达式):。
2.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属于变化)三、课堂探究(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包括; ____________;收集装置包括: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药和棉花,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原因:_____ __________ (3)固定仪器(4)点燃酒精灯加热(5)收集气体,当_______________ 时开始收集气体。
当____________时收集满了(6)先移导管后熄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
可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4.氧气的验满和检验:验满的方法:_____ ___;检验氧气的方法:_________ ______5.气体的收集装置收集氧气可选,理由;可选,理由【结论】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决定(二)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三)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发生变化的物质。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

氧气的制取教案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的制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的制取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
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2.能记住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3.通过练习连接仪器,熟练基本操作。
4.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
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
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
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
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
造成试管炸裂。
课堂讨论(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
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拓展⑴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可巧记为“白加黑,制氧气”)。
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或紫红色)固体。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方法①微热法: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可以观察到导
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中的液面会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降温法:如果气温较高,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沾有冷水的毛巾或
将容器浸于冷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