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解说】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
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
但各分支意见并不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
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
为共军长征写解说词400字

为共军长征写解说词400字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在这条路上有重重危险,但他们没有放弃,克服了一切困难才赢得留在历史的辉煌。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前进。
红军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有水,就一滴也不浪费。
我想: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苦得多,可我不喜欢的菜就不吃,还浪费,可他们,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不退缩,红军真是我们的骄傲。
红军在长征路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不怕困难,用生命去拼搏,可想我,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都不敢去面对,会找爸爸妈妈,可是红军遇到了困难比我这大得多了,可能要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不放弃,不惧怕。
红军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好好学习,不懈努力,为祖国出一份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接班人,长大要为祖国做贡献。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加油!加油!加油!篇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笔下的《长征》。
这是一首我们都知晓的一首词。
不只是因为它出自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之手。
而是因为它把当年红军长征之时的那种情形、艰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长征”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都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更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
那种中华儿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革命精神。
在现在这种幸福,安定的生活下,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质生活;当着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王子。
可谁曾想过在距离我们八十年以前,我们中国的那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过着艰辛无比的日子。
在现在我们每天吃好喝好,可谁曾想在以前的长征路上那些红军战士们在吃完出发之前带的那些许干粮时,为了果腹时吃草根,吃树皮,在过雪山时,连草根和树皮都没有的时候,只好把自己身上的皮带煮了吃。
在我们现在每晚睡着高床软枕时,却不像以前的红军战士们都是天当被,地当床,草草地睡在长征路上。
红军长征讲演稿

红军长征讲演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志们: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一讲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剿而进行
的历史性战役。
长征的背后,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和为了革命事业而
不怕牺牲的勇气。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困境。
他们必须穿越险峻
的山岭、过河渡水、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面对飞弹的袭击和敌
军的追击,红军同志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一次伟大的转折点。
通过长征,红
军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和实力,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长征也是红军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提高了领导
能力、增强了战斗力。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励了全国人民继续为解放而奋斗。
红军长征的精神也影响着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让我们怀着敬意回顾红军长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向那些为革命事业付出一切的红军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谢谢大家!。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长征,⽣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类精神坚定⽆畏的象征。
同样在长征路上也出现了很多感⼈的⼩故事,下⾯是分享的三篇红军长征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你们会喜欢。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1:红军鞋】 我们来到⼤雪⼭下。
当地⽼百姓把⼤雪⼭叫做“神⼭”,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主席说:“神⼭”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和神⼭⽐⼀⽐。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的⿎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双拴在⽪带上的“量天尺”了。
我把它解下来,⼼⾥涌起⽆限的感念。
⼀⾸在江西中央苏区流⾏的⼭歌,⼜在我的⽿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
⼀个⽼⼤爷拉着我的⼿,把⼀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的字句。
他说:“孩⼦,这鞋⼀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再⾼,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次战⽃中,我的脚负伤了。
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着。
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次从腰⾥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
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
⼀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
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
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
仔细⼀看,原来⼀颗⼦弹穿过鞋⼦,紧挨在腰⾻旁的⽪肤上。
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
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被穿了⼀个⼤窟窿。
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
越向上爬越陡,⼀会⼉竟下起鸡蛋⼤的冰雹。
狂风夹着冰雹,吹在⾝上,真像⼑割的⼀样。
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的迫击炮炮筒,⾛起来就更难了。
导游词重走长征路

导游词重走长征路【篇一:重走长征路】由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张惠玲同学。
一、同学们们听歌曲《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主持人致开篇词: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
1934年10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着中国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这群人的名字叫什么?这条路呢?长征倾注的是红军的深情,智慧、鲜血和生命。
今天同学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重走长征路,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主持人:首先请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导游组。
三、学生活动(设计理念:每一组展示时把其它同学当作游客,可以有互动活动,每一组展示后由教师组织其它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组:(配合瑞金地图,叶坪,沙洲坝,蜡烛峰,工农红军革命政府所在的白房子,红井等图片)导游:大家好!我是——。
重温红色激情,畅游锦绣山河,让我们从瑞金开始,这里有二百多处红军革命遗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这里是叶坪村,是毛泽东,朱德曾经住过的地方,里边的陈设都保持了革命家住的时候的原貌,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说这房子在红军住之前没人敢住说里边闹鬼,毛主席来了偏不信这个邪,就把这里作为他们的办公地了。
这里是沙洲坝,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从那朴素洁净的白房子可以想见当年他们生活是非常简朴的,这也许就是红军的本色吧!有一处景观是您不能错过的,就是红井,1933年9月毛主席看到当地人民吃水困难,就动员红军为村民挖井,挖到五米多深的时候,一股泉水冲了出来,从此这里不再为吃水而犯愁了,现在这里的人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人们仍然保留着这口井,并在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
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_节日习俗

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
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却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下面小编分享3个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军长征的故事1:军需处长的故事在长征中,在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有一位只穿衬衫的军需处长……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病号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
风雪太大了。
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四渡赤水解说词

四渡赤水解说词四渡赤水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今天的解说活动。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秋季至1936年春季,地点位于四川省的赤水河流域。
这一地区地势险要,山势陡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华南地区扩张势头强劲,企图控制整个中国。
为了反抗外敌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战役迅速展开。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战役的背景。
当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打败侵略者,共同努力。
然而,国内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分歧点就是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而国民党倾向于更加保守的“积极防御”战略。
因此,在四渡赤水战役之前,两党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摩擦。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四渡赤水战役的过程。
在1935年10月,红军发起了第一次渡河作战,意图阻止日军南下。
然而,由于敌军的强大火力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红军最终不得不放弃第一次渡河。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红军指挥官毛泽东提出了“战胜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并坚持进行第二次渡河。
在红军的勇敢抵抗下,日军遭到了重创,但对于红军来说,战斗仍然十分艰苦。
随着战役的进行,红军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渡河。
在四渡赤水的作战过程中,红军牺牲惨重,但也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
最终,红军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入侵,并在四川建立起了游击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埋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抗日战斗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民族解放原则的重要例证。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士兵的生活,照顾伤员的康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阿坝县境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
唐朝时期属松州管辖,曾短时以部落置16州47县。
元朝实行土官(司)制度,沿袭至解放前夕,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统治阿坝地区。
明朝时由松潘卫管辖,清朝时受制于松潘厅,民国时属松潘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和平解放,年底成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设置于赛格寺院内,1954年1月批准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8年8月——1959年2月进行民主改革,1959年4月——1960年平息叛乱。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是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悲壮的一页,是另类的悲壮红军长征旅游资源。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会师后,党中央军委从当时敌我形势和选择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出发,制定了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
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中央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
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左路军自卓克基地带北上,向阿坝(麦桑)地区进军,途经托巴格勒(今红原县龙日坝二道桥附近的党各支曲),遇到西北“剿匪”笫一路笫五纵队麦桑支队司令杨俊扎西所属藏兵的袭击,经接触后,杨俊扎西率部队溃逃,红军在今红原县龙日坝分两路前进。
一路由安曲沿海子山梁子进抵阿坝麦尔玛、格尔登寺、河支、各莫寺一带;一路经四寨进驻阿坝查理寺、按坝(安坝)、垮沙、德格、各莫寺地带。
总指挥驻中阿坝的格尔登寺内。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红军在阿坝县格尔登寺召开了有十多人参加大会。
会上进一步宣传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大家回家生产等。
还成立“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选出七个“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俄纽:(主席)女、十八岁,下阿坝阿尔君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军先遣部队经过麦尔玛、贾洛、箭步塘(今二牧场即甲分场)至红原日柯,到白河边,一部分已渡过白河。
这时张国涛拒不听中央命令,以白河涨水为由,指挥部队南下。
张国涛拒不听朱德、刘伯承同志的劝告,执意南下,并强令已过河的部队折返阿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的解说】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
说词
阿坝县境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
唐朝时期属松州管辖,曾短时以部落置16州47县。
元朝实行土官(司)制度,沿袭至解放前夕,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统治阿坝地区。
明朝时由松潘卫管辖,清朝时受制于松潘厅,民国时属松潘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和平解放,年底成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设置于赛格寺院内,1954年1月批准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8年8月——1959年2月进行民主改革,1959年4月——1960年平息叛乱。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是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悲壮的一页,是另类的悲壮红军长征
旅游资源。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会师后,党中央军委从当时敌我形势和选择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出发,制定了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
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中央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
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左路军自卓克基地带北上,向阿坝(麦桑)地区进军,途经托巴格勒(今红原县龙日坝二道桥附近的党各支曲),遇到西北“剿匪”笫一路笫五纵队麦桑支队司令杨俊扎西所属藏兵的袭击,经接触后,杨俊扎西率部队溃逃,红军在今红原县龙日
坝分两路前进。
一路由安曲沿海子山梁子进抵阿坝麦尔玛、格尔登寺、河支、各莫寺一带;一路经四寨进驻阿坝查理寺、按坝(安坝)、垮沙、德格、各莫寺地带。
总指挥驻中阿坝的格尔登寺内。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红军在阿坝县格尔登寺召开了有十多人参加大会。
会上进一步宣传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大家回家生产等。
还成立“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选出七个“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俄纽:(主席)女、十八岁,下阿坝阿尔君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军先遣部队经过麦尔玛、贾洛、箭步塘(今二牧场即甲分场)至红原日柯,到白河边,一部分已渡过白河。
这时张国涛拒不听中央命令,以白河涨水为由,指挥部队南下。
张国涛拒不听朱德、刘伯承同志的劝告,执意南下,并强令已过河的部队折返阿坝。
左路军到达阿坝后,张国涛进行一系列的分裂活动,以朱德为首的广大左路军指战员对张国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一九三五年五月,党中央和一、三军团北上后,张国涛在阿坝格尔登寺大殿内,召开反党的“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即“阿坝会议”作出了“南下川康的阿坝会议决议”。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张国涛强令左路军南下,从阿坝出发,沿阿曲河而下,经阿坝,按坝(今安坝)等地区,翻俄拉山经茸贡,按原路折回,于十月上旬到达马尔康卓木碉(足木脚)后,宣布成立伪中央,自封主席,与党中央、毛主席分庭对抗。
虽然张国涛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欺骗、威逼、镇压的卑鄙手段,使得这次分
裂党、分裂红军,破坏革命的行动得以暂时“实现”,但是左路军在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条更艰难的征途,实践证明在张国涛的错误领导下,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一九三六年七月,会合后的二、四方面军从甘孜,行经色达后分兵两路第二次向阿坝(麦桑)进军。
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一路出色达经班玛、白玉寺,于八月初进入今上阿坝德格,第二天在阿曲河上搭便桥到安斗、甲尔多、正达、各莫寺院休整,宣传、筹集粮草。
一九三六年八月下旬,经下阿坝洛尔达、安羌、中安、神座、查理、麦尔玛,过贾洛箭步塘(二牧场即甲本分场)至红原县安曲过白河,继续北上。
一路同时出色达,经壤塘县鱼托寺旁边的鱼朗沟到阿斯玛沟,进入阿坝县麻尔曲,柯河、羊高一带,再过垮沙,直尕到安坝休整、宣传、筹集粮草。
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从安坝出发,经中安,沿先头部队做的标记经神座、查理、麦尔玛、贾洛、甲本塘至红原一带,渡白河北上。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蜀南竹海导游词·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海螺沟导游词]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期间,先后在这里击溃了麦桑士兵的阻击,发生了查理寺战斗,赛格寺战斗,召开了“阿坝会议”决定南下川康,成立了格勒德沙共和国,进行了红军政策的大量宣传。
在整个阿曲河谷开展了大规模的筹粮活动,为红军最终北上完成举世闻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在阿坝三过雪山草地,打败了国民党和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特别是为坚决抵制张国涛南下,完成
北上千征的创举进行了激烈的党内斗争,是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悲壮的另类红军长征旅游资源,是研究红军长征史上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