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应用

合集下载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隐喻”这个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暗藏的意义”,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则更多地表现在英语教师对学习者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是指用一种表层含义暗含另一种深层含义的文字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以一种特定的表象来表达另一种抽象的概念。

例如:“它是一只飞鸟”,表层含义是指它是一只鸟,而暗含的深层含义是指它是一个人,因为“飞”这个动词暗示的是“快速的”,这样,隐喻就将一种直观的物质感,转换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二、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拓展学生思维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单词、句型、文章等的抽象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习句型“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教师可以通过隐喻,让学生体验到该句型的深层含义,即“不要以貌取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型的抽象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

2、增加趣味性通过隐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用鸡和兔子之间的比较,来比喻“鸡要早起,兔子要晚睡”,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深层含义,并且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3、激发学生兴趣隐喻可以让学生想象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用“沙漠是一只大象”这样的隐喻,来比喻“沙漠是一片广阔的大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出沙漠的大象形象,从而激发对英语的兴趣。

三、总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象征 隐喻 类比

象征 隐喻 类比

象征隐喻类比
象征、隐喻和类比是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文学、艺术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说明:
1. 象征:象征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或暗示另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象征通常是基于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读者需要对这些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鸽子通常被用作和平的象征。

2. 隐喻:隐喻是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是一种比较含蓄的修辞手法,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解读。

例如,“他是一头狮子”,这里用狮子来形容这个人的勇敢和强大。

3. 类比:类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类比通常是用于解释或说明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观点,通过与读者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这里用旅行来类比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象征、隐喻和类比都是通过比较和暗示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们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含蓄和富有表现力,同时也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作者运用的重要修辞手法,通过隐喻和象征,作品中的形象、事件、物体等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发展和读者的理解的重要作用。

一、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 隐喻的概念与作用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隐含比较,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

它运用了直观的形象概念去暗示或指代抽象的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作品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表达深刻内涵的功能,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引人思考。

2. 隐喻的分类与例子隐喻可以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人与物(如“月儿弯弯,似水盈盈”中的月与女子的比喻)、物与物(如“他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中阳光与他的比喻)、动物与人(如“他如狮子一般勇猛”中的狮子与他的比喻)等。

3. 隐喻的功用与效果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帮助作者更好地传达无法用直接言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且能够使作品更加有趣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隐含比较,隐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诠释空间,引发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思考。

二、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1. 象征的概念与特点象征是指通过某种具体的形象、符号或行为,来代表丰富而抽象的意义。

作家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某种事物或情景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整个作品的符号,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

2. 象征的类型与例子象征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事物(如树、水、风等)、物品(如钟表、鸟笼、徽章等)、动物(如鸽子、蛇、孔雀等)、颜色(如红、黑、白等)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与黑》中的红色象征着爱情和热情,而黑色则象征着死亡和压抑。

3. 象征的作用与意义象征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具有深层次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象征,作家能够用简洁而强烈的形象来呈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隐喻在电影中的应用

隐喻在电影中的应用

隐喻在电影中的应用电影既要满足普通人对电影的理解,又要在保证艺术价值的同时让专业电影人士能挖掘出电影深层次的含义,因此隐喻手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隐喻就好比潜台词,有些话不能明着说,有些电影元素同样也不能赤裸裸的表示。

接下来笔者将从视觉隐喻与蒙太奇对比隐喻两方面来谈电影中隐喻元素的设置及作用。

一、视觉隐喻从造型与构图上来说,在镜头面前显得高大威猛的人物,通常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在景框边缘或下部的人物通常是小人物与弱小者的象征,这种构图上的视觉隐喻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从运动上说,缓慢、收缩、向下的动作,常隐喻魏死亡,例如《出租车司机》中人物的死亡;向外开展的大幅度动作常隐喻为开心;一连串短暂和害怕动作隐喻为恐惧;波浪状的弯曲动作隐喻为色情,例如《美国丽人》中玫瑰花浴缸的幻想。

图片从物体与场景建置上来说,《霸王别姬》中的“烟枪捅嘴”、“酒瓶”则隐喻了程蝶衣身份的转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岛鸟瞰就像是一个女性的身体;《寄生虫》中下大雨时,金家人回家一直在下楼梯,隐喻了富人与穷人之间巨大的阶级与地位差异。

二、蒙太奇对比隐喻通过蒙太奇的对比常常可以造成强烈的心理效果,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和《罢工》中大量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敖德萨阶梯”一段更是体现出俄军的暴行与肆虐。

在《上海24小时》中,穷人家没钱看病,买办资产阶级太太却随意付给宠物医生十两银子;穷人家工作后一脸疲惫的回到家,而富家太太则刚刚起床;再有将工人与鸟笼中的鸟的画面剪辑在一起,通过对比暗示了工人们非人般的囚笼生活。

导演利用对比蒙太奇来体现隐喻贫富悬殊差距,融入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类似的例子在电影蒙太奇的运用中数不胜数。

总之,用来隐喻的事物与场景大多为观众所熟悉,否则观众不知其所云,即使设置了隐喻元素,也不得解码。

电影作为一种隐喻艺术,其传播信息的载体不仅有单调的,一维的语言符号,还有多样的,多维的非语言符号。

即是说,影片传播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更有大量可视性、直观性、主观性、易解性的符号,这些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中隐喻其丰富的涵义,造成影片主题解读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它在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隐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递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辨性。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并分析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隐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哲学思维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隐喻在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它在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隐喻案例,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庄子的蝴蝶梦隐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中的深层观点和主张。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隐喻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展望隐喻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隐喻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隐喻这一重要的概念,揭示它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将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

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特点和形式的探讨,读者将对隐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理解为什么隐喻在哲学中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我们将探索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仔细研究隐喻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不同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隐喻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

这些案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代表了隐喻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鲜明特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隐喻在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组合,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却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信息,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隐喻在语言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广泛,也在文学和修辞手法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隐喻在日常交流中具有普遍的应用。

比如,我们常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一件事情进展顺利,尽管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帆船参与其中,但这种隐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隐喻还可以用来描述抽象概念。

比如,我们常说“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用阳光来隐喻笑容的明亮和热情,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隐喻在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隐喻,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比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绘爱情、权力等主题。

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用“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来表达了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暗示了现实世界和舞台世界的相似性。

这种隐喻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隐喻还在修辞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修辞手法中的隐喻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深入,并且更具艺术性。

例如,诗歌中常见的隐喻手法是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感受和情感相连结。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以“平铺直叠几千里,不闻机杼动轩轩”的隐喻形容了崇山峻岭,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深远。

这种隐喻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使读者能够通过隐喻的意义感悟到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同时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

通过隐喻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接受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隐喻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和修辞手法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丰富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是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更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在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起到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解读。

隐喻语言的应用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便利。

比如,“社会结构如同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只蚂蚁。

”这则比喻,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社会结构的神秘和复杂性。

其次,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暗示和暴露。

社会现象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隐喻的运用可以对某些层次的现象进行把握或隐含暗示。

比如,“社会如同树林,有好人好事就像是林中的绿叶花朵,能够光鲜亮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但是,痛苦难忍的现象就如那生活在黑暗中的树干和枯枝一般,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

”这则对比喻,就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美丑对立、鲜活灰暗”等多层次特征。

再次,隐喻可以用于创造和再现社会现实。

隐喻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具有感性色彩的形象,从而快速建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貌和形态。

比如,“社会中充满着各种交错的角色,有浅薄的笑容,也有严肃的挑衅;有鼓舞人心的振奋,也有令人窒息的压抑。

”这则隐喻,通过刻画社会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体现了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抒发和引领。

某些社会现象本身就带有感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通过隐喻语言的运用,更可以吸引人们的情感与共鸣。

比如,“社会中,人际关系犹如一张复杂的交织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编织着自己的场景和经历。

”这则隐喻,将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引领着人们对社会的感悟和反思。

综上所述,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十分广泛,其应用也是无处不在。

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在社会变迁中,隐喻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虽然隐喻语言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隐喻语言的重要性也必将越发凸显。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02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认知过程
01
02
03
映射过程
隐喻通过将源域的认知映 射到目标域,以实现意义 的扩展和理解。
联想过程
隐喻需要借助联想,将不 同概念域联系起来,形成 隐喻关系。
推理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借助推理 ,根据已知的源域特征推 断目标域的特征。
隐喻的认知功能
扩展功能
隐喻可以扩展语言的表达范围,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形象化。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认知机制的深 入研究将成为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方向。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
如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提高 教学效果,是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 时,随着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隐喻在在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
热点。
THANKS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您的观看
隐喻有助于提高语篇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篇表达能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同时,隐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文本。
05
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理解
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为隐喻往往与特定 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相关联。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词汇层面
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新词的创造和理解上

语法层面
隐喻在语法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上

语篇层面
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段落和篇章的理解上

社会文化层面
隐喻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应用
作者:王昱之
来源:《祖国》2017年第09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现象。

本文对隐喻进行了举例、研讨和分析。

主要包括隐喻的概述和研究历史、生活中的隐喻使用和隐喻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隐喻应用产生原因
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

由此可见,隐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甚至许多时候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

同时,隐喻作为当下语言学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文化,包含了认知上的区别,对于隐喻的研究有利于开发第二语言教学。

本文就隐喻的使用方面做了阐述,并提出了可能的产生原因。

一、隐喻的概述与研究历史
隐喻的英文单词为“metaphor”,它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意义为从此到彼,以一个事物来说另外一个事物。

汉语修辞中,分别将两个事物称为“喻体”和“本体”;还有其他人称它们为“载体”和“话题”等等。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西方,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的探究已经从纯粹的诗文层面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语言方面,从将隐喻看成单纯的修辞层次到思维运转的层次。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处处可见的隐喻
隐喻并不单单仅限于文学,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整个生活中,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占领了我们的语言。

(一)文学
人们最早认识的隐喻就是文学领域中的隐喻。

好的隐喻会让人眼前一亮,使得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是让情感更甚,深富感染力,比如:
1.上海。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2.上了白漆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REVUE似地,把擦满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来的姑娘们……(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3. On any person who desires such queer prizes, New York will bestow the gift of loneliness and the gift of privacy.( Here is New York, by E.B.White)
4.莫扎特的肖像画从正面墙壁上如同胆怯的猫似的瞪着我,仿佛在怨恨我什么。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5.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句中,天堂和地域本身就是隐喻,而将上海比作地狱上面的天堂,则暗示了上海的堕落和繁华,而第二句里各式各样的“腿”也让读者记忆犹新。

第三个英文句子中,作者将孤独等同礼物,不禁引人注目。

在第四个例句中,事实上,莫扎特的肖像画和猫咪相差甚远,但作者却将他们串成一线,后一句里的怨恨倒是道尽了什么,作者是在以此来表达“我”的感受。

第五句中,纵然卡夫卡不甘心被父亲的诅咒束缚,可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逃离,还是以失败告终,陷入了命运的沙尘暴。

读者领会到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感。

村上的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显的陌生化倾向,他甚至能将全身胖嘟嘟的肉喻为雪,将贴着胖女人的感觉喻作午后睡在春日原野。

最初的感觉自然是奇怪的,之后如果能领悟,却又能感觉到那份贴切和鲜明。

(二)专业领域
在经济方面,比如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就是一种隐喻。

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我们原本是用于形容水位变化的,后来人们将此用于股票身上,来形容是赚还是亏。

十九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bubble)经济,从2000年至今,中国还有房地产泡沫经济的情况,2007年以美国为主的次贷危机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典例。

“泡沫”这一词的出现是因为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

“泡沫经济”,指经济运行状态像泡沫一样,随着商品价格不正常的大起大落,虽然表面繁华,但依然会衰退的现象。

再比如牛市(bull market)、熊市(bear market)、面值(face value)等等,都蕴含着隐喻。

在计算机领域之中,含有隐喻的名称也非常多。

最简单的就是“桌面”(desktop)。

虽然没有真实的桌面,我们却可以将整个屏幕比作一个大的桌面,在上面放上各种东西。

如果我们想删除什么,我们可以将对象放入“回收站”(recycle bin),或者直接将其“粉碎”(crush)。

懒得写同样的文字,我们能剪切(cut)和粘贴(paste),完全不需要剪刀和双面胶。

计算机算法中,人们用“树”(tree)是表示结点之间的分枝关系的一种非线性的结构。

这个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关系和数据结构。

除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防火墙”(fire wall)、“病毒”(virus)等等。

(三)日常生活
就拿网络用语来讲。

说话叫“冒泡”,不说话就是“潜水”,在贴吧里总说没意义的话叫“水贴”,明显将说话的网络环境当成了一个大的水池。

这几年,当大家看到一个让人很无语的或者很震惊的画面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也是醉了”,仿佛被灌下了一大瓶高浓度酒。

年龄越大,越发现周围的人成双成对,单身的人们不禁自嘲自己为“单身狗”。

“狗”带着一丝贬低的意味,又因为如今狗给人们的印象还是依赖人的,怕孤独的。

对中国人来说,我们已经习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就代表了一种正面的,值得赞扬的方向,而“低”与之相反。

于是,还出现了情感上的“狗眼看人低”“情绪高昂”,再反讽一下,又出现了“高高在上”。

换在英文里就出现了“up”和“down”和其余表示高低的词:在表达我现在情绪高昂可以说“I’m feeling up”;提起精神可以是“my spirits rose”;精神振奋可以是“in high spirit”;看不起是“look down upon”等等。

更熟悉的还有“走后门”、“一窝蜂”、“摆架子”、“XX是一把双刃剑”、“挖空心思”、“风凉话”……;英文里的恍然大悟(smoke like a chimney)、错失良机(miss the boat)……;日语中的用“鮨詰め”(沙丁鱼罐头)来描述拥挤不堪、用“芋洗い”(下饺子)来说明游泳池或者公共浴池里人很多……不管在什么语言里,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域的人们,都把隐喻融入了日常生活,并且乐此不疲地使用最终甚至忘记了它们的本义。

三、隐喻产生的原因
(一)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关于时间及其相关表达,在汉语中有很多说法,比如“时间过去了”,同时我们也会说“这只狗跑过去了”。

“狗跑过去”,是一个客观的,我们可以直接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的现象。

但是时间是抽象的,我们无力亲眼目睹,所以我们借用了物质移动的“过去”来描述时间,以此说明时间的“流逝”。

除此以外,“2015年来了”这样的话,也是在表示时间的运动,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使用“移动的时间”这个概念隐喻。

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节约时间”和“浪费时间”更是使用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甚至包括“还有多少时间”,我们也是在将时间比喻成了一种客观实在的物质。

(二)表达施喻者独特的内心
存在即合理,隐喻存在说明其被需要,这种需要就是表达需要。

隐喻是我们个体以不同的方式观察、认知世界后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其中,语言无疑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而思维的构建,受到了身体机能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世界观、对社会规则的掌握等都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它们也成为了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不同的社会体验不光使得文化偏好相差巨大的人创造出不同的隐喻,还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

不同的个体,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判断等等均有差异。

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就会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内心。

外在的事物,通过大脑的处理,在施喻者内心产生独特的抽象形象。

换一种说法,即是隐喻内蕴含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心理映射。

以上两点,不仅可以作为隐喻产生的部分原因,也可以作为隐喻使用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上文,不难发现,隐喻的确无处不见。

人类离不开隐喻,语言表达更离不开隐喻,思考思维也同样离不开隐喻。

隐喻已经成为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隐喻的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将会进一步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在更实用的角度上看,隐喻的研究还有利于发现人类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别、进行第二外语教学、翻译……相信随着其研究的深入,还能发现更多隐喻对于语言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的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叶子南.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02).
[6]孙启耀,伊英莉.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03).
[7]李安.现代汉语时间隐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王莹.试论村上春树小说比喻的陌生化倾向[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7).
[9]冯志伟.术语命名中的隐喻[J].科技术语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