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摩擦力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归纳:
1.运动与力: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合力和平衡力的概念。

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3.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物体浮沉的判断条件。

4.功与机械能:
功的定义及计算。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5.简单机械设备:
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机械优势和功率的计算。

6.热与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测量。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与物体热收缩。

7.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相变现象: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一、力和摩擦力1.受力分析: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合力,力的大小和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没有外力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3.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合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F=ma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相互作用力,力的平衡和合力二、机械功和机械能1.功的概念和计算,功率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与动能定理,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应用约束关系的机械能守恒三、压强和浮力1.压强概念和公式,大气压和气压计2.海水压力及建筑物中的应用3.浮力和浮力定律,浮力的应用,浮力与重力的平衡四、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的速度2.谐振和声音的共振,共振的应用3.噪声和噪声控制五、光的传播和成像1.光的三大性质: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反射成像和镜面公式,证明公式和应用3.折射成像和折射定律,光线图象法和折射公式六、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场,电场的性质和计算2.电势和电势能,电势差和电势能的计算3.电流和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和电能七、磁学基础1.磁场和磁力,比较磁场与电场2.安培定理和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3.感生磁场和自感现象,应用静电场、运动电荷和电场变化产生磁场八、基本物理实验1.受力分析实验,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2.力学实验:弹性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3.光学实验:反射成像、折射成像、光的色散和光的电磁波本质的证明以上是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具体内容包含实验、公式和计算,需要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基本物理知识,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知识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一、概念解析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

2.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三、运动的类型1.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

3.匀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4.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的统称。

四、力的作用1.启动运动: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2.改变运动状态:物体运动过程中,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者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3.停止运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速度减小直至为零,停止运动。

五、常见的力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拉力:物体间由于拉伸而产生的力。

5.推力:物体间由于推动而产生的力。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离不开发动机产生的动力。

2.体育竞技: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通过肌肉力量来克服重力和摩擦力,从而完成各种动作。

3.航空航天:火箭升空时,喷射燃料产生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实现飞行。

综上所述,运动和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一个恒定的力的作用下,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20m/s,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力的计算公式:F = m * a。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6章力与运动总复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6章力与运动总复习

第6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合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9.第7章密度与浮力一、(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托盘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X 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Vm =ρ;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 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 的单位是米3。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两个基本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摩擦力则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其现有的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力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了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这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形式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换句话说,当不同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为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和减速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阐述了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按照第三定律的说法,当一个物体施加力于另一个物体时,被作用物体同样会以相等大小的力作用于施力物体上,且方向相反。

这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我们理解物体交互作用的基础。

二、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发生。

摩擦力的产生源于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常常表现为物体沿着表面滑动或滚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在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抵抗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

动摩擦力则是在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与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造成摩擦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表面间的压力以及接触表面间存在的各种力。

粗糙程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两表面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含应用)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含应用)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
(含应用)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外力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并与其运动方向一致。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物体A对物体B 施加一个力时,物体B同时施加一个与之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于物体A上。

4. 重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弹簧伸长、压缩的伸缩力等于施加于其上的外力。

6. 压力大小等于力对垂直受力面积的比值。

7. 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力的乘积等于力臂的乘积。

8. 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出的液体的重量。

9. 管路中液体的流动速度越大,压力越小,速度越小,压力越大。

10. 都柏林定律(电流定律):在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的电路的量。

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的完整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需要了解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定义,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关系。

3.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属性,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和碰撞过程中的力的作用。

4. 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6. 弹簧力: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称为弹簧力,和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7. 摩擦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时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8. 斜面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需要考虑斜面的倾角和摩擦力的影响。

9. 能量:物体的能力做功能和引起变化的能力称为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10. 功:当力作用于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一段距离时,所做的功就是力乘以位移的乘积。

以上是初二物理力学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本质。

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是中学物理学的基础,本文就这几章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的描写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一维运动的公式:v = v0 + at,x = x0 + v0t + 1/2 at²,v² = v0²+ 2a(x-x0)。

3. 二、三维运动的描写: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二、力的作用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与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能量1. 能量的概念:动能、势能。

2.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

四、压强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

2.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浸没的深度有关。

五、静电场1. 电荷:电量和电荷性。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

3. 高压电:带电物体的感应、电容器。

六、电路1. 电流: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

2. 电阻:电阻的定义、电阻与电材料有关。

3.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串并联混合电路。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的知识点归纳。

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

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

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

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3、平衡力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B、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 .
(4)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8)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经验之谈:
关于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往后仰、往前倾的现象我们要会解释。

针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要画得出简单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注意没有“下滑力”一说,当物体放在斜坡上我们会觉得它往下滑,所以有一个下滑力,其实这个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所以下滑力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力。

其次是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地面。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