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知识点
初中力学知识点大全

初中力学知识点大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受力的原理和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力学知识点。
1.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相同距离的运动,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经过不同距离的运动。
2.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定律之一。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3.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
4.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也是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原因。
5.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运动状态。
6.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
冲量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积分,也可以看作是力对物体的改变量。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之间没有外力作用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7.斜面运动斜面运动是指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运动。
斜面运动可以通过分解力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
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越大。
8.弹力与胡克定律弹力是弹簧或其他弹性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伸长或压缩的变形与作用在弹簧上的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作用在弹簧上的力成正比。
9.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机械运动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物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的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现象称为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称为速度,而速度改变的速率称为加速度。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质量*加速度”称为力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切线得到。
3.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当加速度为正时,速度随时间增加,物体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负时,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减速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通常用g表示。
2. 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3. 下落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用公式h=1/2gt²来表示。
五、抛体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抛射角度进行抛体运动。
2. 水平抛体和竖直抛体:当抛射角度为45°时,抛体的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相等。
3. 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是抛体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的高度,飞行时间是抛体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六、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5、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6、力的单位是N ,两个鸡蛋重为1N 。
初中生重约500 N。
7、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施力物体:地球。
求重力的公式是:G = mg ;8、g是固定比值,g= 9.8 N/㎏,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
增大物体稳定性的方法:一是增大物体的支承面积;二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位置。
9、摩擦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10、静摩擦力的特点:两个物体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有关。
1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无关。
12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使接触面变粗糙些;( 3 )将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加润滑油;(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4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同时,物体的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只由:质量决定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初中物理18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18个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5. 运动的描述:通过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能量和功1.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其总量保持不变。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功的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称为功。
4.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如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三、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压是驱动电荷流动的力。
3.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欧姆定律说明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 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摊;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电流分摊。
四、光学现象1.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2.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
3.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4. 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五、热学基础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间热能转移的量。
2.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一)复习要点1.机械行为、参照物、行为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界说,公式v=s/t,速度的单元及换算1m/s=3.6km/h变速行为的平均速度,会测量行为物体的平均速度v=s/t。
3.惯性、惯性定律(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然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的时辰,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叫做惯性定律。
4.二力的平衡(1)二力(或几个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浸染时,如不美观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彼此平衡.(2)二力平衡的前提①前提:,巨细相等,标的目的相反,统一物体,统一向线。
②应用:物体受平衡力,必然处于平衡状况,按照一个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5、行为和力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物体速度巨细和行为标的目的的改变,都叫做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二)复习指导1.有关速度、旅程、时刻的计较2.惯性和惯性现象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总连结匀速直线行为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枪弹分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枪弹受到惯性的浸染c.汽车封锁策念头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3.关于平衡力、彼此浸染力的问题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c.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d.桌子只受到的重力和地面临桌子的撑持力。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力的作用与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力的作用与运动一、力的作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以下是力的几种常见作用方式:1. 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使之朝特定方向移动。
2. 拉力:类似于推力,但是是以拉的方式作用于物体上。
3.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使物体向地面方向运动。
4. 弹力:弹簧或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时所产生的力。
二、力的效果力的作用会对物体产生一些效果,主要包括:1. 运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使之产生加速度,从而产生运动。
2. 形变效果: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例如,拉伸或压缩某个物体。
3. 平衡效果: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如果它们相互抵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以匀速运动。
三、牛顿的三大定律牛顿的三大定律揭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使其改变状态。
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即 F = ma。
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任何力的作用都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运动学基础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的运动可以用运动学来描述。
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
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一起描述了物体偏离初始位置的程度。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除以时间。
力的作用与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力的不同作用方式、作用效果和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现象。
以上是力的作用与运动的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知识
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
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二力合成:
(1)共线二力合成
A、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F= F1 + F2 方向与二力的方向一致。
B、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F=︱F1 - F2︱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2)不共线的二力合成
物理学家们经过大量准确的实验证明: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 F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过程:用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的橡皮筋做力的合成实验。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橡皮筋的自然伸长时的“O”点要记下。
②用两把弹簧秤拉伸时要保证细绳与弹簧秤的拉勾要在一条线上。
(斜拉时发出的吱吱声表明有摩擦力)
③拉力大小不要超过弹簧秤量程,弹簧秤要与黑版面平行。
④记录时要记下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⑤画平行四边形时,不是真实存在力的线段用虚线表示。
实验顺序:
①用两把弹簧秤把橡皮筋从“O”点拉长到“O’”点,按紧弹簧秤;记录下,细线的方向和两个分力的大小。
②撤去其中一把弹簧秤,用一把弹簧秤把橡皮筋同样从“O”点拉长到“O,”,记下此时细线的方向和力的大小。
③用直尺画出一个共用标度。
④用力的图示法作出F1 , F2 及F
⑤连接两个分力与合力的箭头顶点。
⑥总结得出结论:由分力为邻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分力夹角上的对角线可以表示两分力的合力。
5.不共线二力合成的方法
A 作图法
B 几何知识法
C 多个分力求合力(两两合成)
6.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取值范围)
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