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一)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①培养兴趣。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②读好文言文。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③读懂文言文。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安期作东郡太守:(2)释之: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猫斗黑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黑猫奋起逐之。

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

②于:在。

③呜:叫。

④久之:许久。

⑤逐:追。

⑥走:逃跑。

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不相上下。

结果败,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3.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黑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学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四)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参考答案: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 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

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

“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

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

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

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参考答案】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精品】小升初语文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小升初语文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小升初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一)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身:自己。

②屦(jugrave;):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③缟(gǎo):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

④履:鞋。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⑤跣(xiǎn):赤脚。

⑥被:同“披”。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1)或谓之曰 ( )(2)屦为履之也( )(3)而越人被发( )(4)以子之所长( )2.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子必穷矣B.欲使无穷,其可得乎C.穷困潦倒D.无穷无尽3.翻译句子。

(2分)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2分)5.简要概括这篇寓言的主要故事情节。

(2分)6.本文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请写出来(至少三种)。

(2分)(二)不责僮婢唐临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奴觉,谢罪。

城曰:“寒而饮,何害也!”1.解释。

(1)尝: (2)向:(3)扬: (4)过:(5)易: (6)负:2.翻译。

终不扬其过也。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三)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13篇)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篇1【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小升初语文常考短篇文言文篇2【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十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十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十三)治学的人一定要注重品行修养,而品行修养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苦其心志”就是造就人的大功。

《孟子》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中,应用题也常常是考察的重点。

下面,我们将针对小升初数学应用题进行专题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理解题目背景:在解决应用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和问题。

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关键词,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定义变量:根据题目,将已知量和未知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例如,我们可以设未知数为x,已知数为a和b。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题目描述和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是等式、不等式或方程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例题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游:_玩__耍__,_游__玩_ 。
尝:_曾__经______
2.解释句子。(4分)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 追赶 ) ⑵夸父与日逐走( 赛跑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⑴( 夸父 )饮于河、渭。⑵( 夸父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黄__河__、_渭__水__的_水__不__够_他__喝__,_就__到__北_方__的__大_湖__去__喝_水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 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 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3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文言文知识梳理
——小升初专项训练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2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 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 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 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1.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⑴席上啖菱。( 酒席 ) ⑵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认识、了解 ) ⑶仕于南方( 做官 )
16
通假字
1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 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 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1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 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 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 泪。
今义: 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1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19
古今异义字
20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
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 穷尽。 今义: 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 平民。 今义: 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2
理解文言文的步骤
1.通读文章 2.理解词语 3.翻译句子 4.了解内容 5.领悟文章的道理
3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 假字、多音字,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 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3.“补”,就是增补。 ①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
音词。
“必细察其纹理” “必”—— “必定” “细”—— “仔细”
“察”—— “观察” “必细察其纹理” —— “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3.“补”,就是增补。
②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如此痴人,(被)世人所笑”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4.“换”,就是换字。
例如:“昂首观之” “昂”—— “抬” “首”—— “头”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4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15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
的意思。 相信自己
3.《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
的“援”是 引,拉 意思。由这个学弈人的学习态度, 我想到( 三心二意,或心不在焉 )这个词语。
30
真题链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王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市求之。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 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 诵读来实现。
4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补充: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
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 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8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10.兵 古义: 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22
11.狱 古义: 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 居住、住所。
今义: 又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