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二)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 点拨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由方文山的《千里之外》导入。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一代词宗柳永,他笔下的有情人离别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设计想法: 歌词也是关于有情人离别,前往千里之外的,有助于学生理解《雨霖铃》这首词。
周杰伦演唱过,不少学生们都很熟悉,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解题:1、背景:作者柳永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压抑,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词牌: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制此曲。
三、柳永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柳永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人)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 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某某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雨霖铃》0

雨霖铃一、教学目的: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
3.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学习《雨霖铃》,把握词中情景交融,虚实法点的写作手法。
2通过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
难点:通过两首词的学习,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CAI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在上课前播放轻音乐(琵琶曲、表离情的、哀婉的),上课时关掉。
1导语: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而在古典诗词中,它更是一个历写不衰的主题,我们以前学过不少描写别情的诗。
请看涂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上诗句均写离别,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作者情弦的脉动。
(二)自主、合作、探究1简介作者及背景: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弟,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首词写于他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2.整体感知(1)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感情,体会这份离情别意,请听配乐朗诵。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近十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文学的时间逐渐增加,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国教育部新发布的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文学课程中,对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其中《雨霖铃》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利用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来设计一节《雨霖铃》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创作,其中包含了柳永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本课程主要解读柳永的诗歌风格、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系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以及唐代文学的典型作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柳永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沉淀和反思。
三、教学策略1.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背景、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为后续讨论营造有利条件。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唐代时期的文化风貌。
3. 采取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从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逐步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4.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雨霖铃》的诗歌技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集体阅读与思考首先,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阅读《雨霖铃》。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评论和问题,并互相探讨和分享,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二步:介绍唐代的文化和柳永的生平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老师将通过多媒体讲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柳永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柳永诗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作品的认知性。
第三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表达通过对唐诗《雨霖铃》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到柳永的思想观点和想象世界。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5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二、朗读并赏析: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断句,听范读,学生再读。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3.逐句分析上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景语)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提问:如果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这样来处理好不好?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
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一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雨霖铃》6
《雨霖铃》教学设计华丽芳教学设想:词作为一种韵文,非常适合朗读(甚至可以唱,毕竟这词原就是配乐而唱的),学生也爱读。
诗词是一种凝练的艺术,对其品析需要积淀,因而对我校的学生而言,有较大的难度。
我们的学生虽愿也喜朗读诗词,可品析诗词就觉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因此,如何降低这品析的难度至关重要。
我们的孩子都爱音乐,多多少少爱哼几句。
而词原本也是唱的,倒是可从现代歌曲入手,插入与学生们生活贴近的现代流行歌曲,可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且这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词作差异明显,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这古典诗词的共性魅力——含蓄美。
在明白什么方法成就了这种含蓄美之后,继续品味独属于柳永本词的特色就可以较自然顺利地进行。
另外离别诗词不胜枚举,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情感的体悟,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何本词能够历经时间淘洗流传至今,自有它独特的表达艺术。
所以,期望能在赏析古典诗词的共性之美之外更让学生把握独属于柳永《雨霖铃》的个性之美。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词作凄清的意境,凄婉动人的离愁。
2通过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比较,体会古典诗词的含蓄美(情景交融)。
3立足对词作的诵读和品析,进一步感知柳词的特色:虚实结合、点染互用、雅俗并举。
4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课间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再见我的爱人》)一.导入词,原是配乐而唱的。
这种文学体裁在宋朝达到全盛,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最当红的词作人,当属柳永。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曾评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词流传的广度。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他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二、诗词鉴赏之一:朗读入情,把握词旨。
(1)学生齐读全词(注意句子的节奏、情感)。
(2)就内容而言,你读到了什么,一词概括。
离愁(▲词旨:伤离别)(全词的主旨显而易见,故此一问让学生明晰词旨后,为后面同属表达离别之伤的古今词作对比做铺垫)(3)明确词旨,把握情感基调后学生声情并茂地再读全词。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4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2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 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词句鉴赏(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3、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技法探究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