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兰亭集序》教案3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案 (3)

兰亭集序教案 (3)

兰亭集序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意义•掌握《兰亭集序》的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本《古代文学欣赏》•课件:《兰亭集序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和笔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并对学生进行导入引导,例如:•大家是否听说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你们对于兰亭集序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并让学生将他们的第一印象写在纸上。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包括作者王羲之的简介和兰亭之会的背景。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兰亭之会的理解。

步骤三:朗读与理解(15分钟)1.教师以朗读的方式给学生介绍《兰亭集序》全文,并引导学生跟读。

2.教师简要解释每一段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并阐释关键词汇和句子。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四:学习写作技巧(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例如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教师通过课件和练习册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步骤五: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兰亭集序》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你认为《兰亭集序》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步骤六:展示和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度、团队合作等方面。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分享对《兰亭集序》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作技巧来增加文章的魅力。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七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七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七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学问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学问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解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其次自然段所谈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终归结于毁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妙的时间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妙时间,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妙的生活,多让人伤心,至此,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现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像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美丽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行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品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品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教案导入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导入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

2.理解《兰亭集序》的写作主题和意境。

3.学习《兰亭集序》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朗读课文。

4.能够运用学到的文学知识,欣赏和鉴赏《兰亭集序》。

二、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介绍魏晋文化背景,解释《兰亭集序》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 《兰亭集序》的写作主题和意境•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主题,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出发,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3. 《兰亭集序》的基础知识学习•教授《兰亭集序》的课文,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解读能力,理解课文的深意。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感,培养审美意识。

•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入魏晋文化背景。

•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书法艺术成就。

•学生讨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2. 《兰亭集序》的写作主题和意境•导入课文,让学生朗读《兰亭集序》。

•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描写和修辞手法,展示作者的意境表达。

3. 《兰亭集序》的基础知识学习•教授《兰亭集序》的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

•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播放《兰亭集序》音乐表演视频,欣赏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学生撰写《兰亭集序》的感悟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及时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兰亭集序》的感悟和评价的写作作业。

•测验:设计简答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兰亭集序》课文材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兰亭集序》音乐表演视频•课堂多媒体设备六、板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七、课后作业1.完成对《兰亭集序》的感悟和评价的写作作业。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文言实词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明白其原因.3,理解课文“死生亦大矣”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1,整体上理解“死生亦大矣”的观点.2,了解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理解“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回忆介绍王羲之,介绍兰亭集和修禊日的盛况.背诵课文.二,正课(一)1,师生共同学习阅读提示找出重点:兰亭集和兰亭集序的关系;本序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结合文下注解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明确:第一句,交待了时间,地点,事由.(注意:会于会稽句为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交待了人物,此句为互文见义.第三句,交待了集会所在地的景观,(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流激湍:洁净明朗;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生机盎然.)第四句,文人都有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聚会免不了酒和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畅叙幽情.第五句,是日天气,天高云淡!第六句,乘着快意,信步上到兰亭的最高地方.作者仰看,世界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信可乐也,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小结:这段文字,流畅自然,清新明丽,有景有情,是为千古名文.作者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陶醉在高雅的流觞曲水当中,这种的自然的美,这种人文的美,让人很是快乐,因此作者发出了“信可乐也”的话语.3,学生齐读第一段.(二)1,学生根据文下注解,翻译第二段,形成文字,形成一个小文段,有整体上的理解.2,教学讲解第一段的感情基调是快乐的,人的心里是这样的,往往乐极生悲,本段的最后一句说“岂不痛哉”,这种痛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思考.学生试着作答.教师分析:人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就看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过放纵无羁的生活.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可以的.但是在王羲之的时代,社会乱,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文人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不再,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了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了.作者还认识到,“死亡”是如此的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觉到了人生之痛.这种痛是什么呢?是痛惜,是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痛惜.3学生理解阅读.(三)1,教师疏通第三段,学生对照课文理解.抓住一个“悲”字.2,作者为什么会悲?找出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妄作”句.佛教,生命很虚无;可我们不是神人,要珍惜生命,实现自己的抱负.我悲古人,我亦悲后人,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种悲不是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这种千古同悲,更加深刻感人.(四)小结作者由兰亭集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是为千古名篇.(五)作业1,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形成小作文.2,完成同步训练.板书设计:美景,美事乐二种人生态度胜景不常,胜筵不再痛死亡的思考悲后人悲后人悲。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

《兰亭集序》教案四篇《兰亭集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1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3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记叙兰亭盛况;
抒发人生感慨;
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记叙兰亭盛会: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

”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
或放浪形骸之外
欣于所遇情随事迁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

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