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课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究于尽的深邃感
触。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课难点】
领会作者深邃叹息中的踊跃情绪。
【教课过程】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存亡关是什么?
三、详细研习第二段
1、要点字词:
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2、特别句式:
悟言一室以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经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
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叹息,原由是什么 ?
四、详细研习第三段
1、要点字词:
一齐致文雅
2、特别句式:
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文雅。
3、作者感觉悲的原由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的要旨在于探究人生真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存亡问题的见解,即所谓畅叙幽情,固然也出现了一些低落的调子,但整体来说作者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是踊跃的,是一种悲观其表,执着其里的款式。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景美
乐人贤
事雅
生命将老喜好将倦痛
存亡随化欢喜有尽一死生虚诞
悲齐彭殇妄作
存亡问题,古今同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2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1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歎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
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
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
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
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
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
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
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情形(一觴一詠)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形成以下情況1。
記盛況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學生對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
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
翻譯全文。
【二】內容:分析與誦讀一。
復習。
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l如何記敘盛況?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l“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l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l鑒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像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l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
写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
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
3、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之饮
(提问:对于王羲之等人来说可乐的事仅仅在于“修禊事”吗?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
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就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
流觞曲水,贤士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亦足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4、赏心:游目骋怀
提问: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那么,他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提问“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置于: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游,骋,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我们游目骋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
这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只是山,见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6、美读课文,感悟情怀
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等人游目骋怀,尽享耳听和眼观的乐趣,最后作者把心情归结为一个“乐”,如果让你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你会怎样来读呢?
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
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7、小结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
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许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这些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8、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三、四段,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