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书法艺术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以及人生价值。
因此,本文将针对教授《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进行分享,同时提供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创作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掌握文章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文中“道墨相济”的含义,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书法练习,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进行风格解析,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美妙。
4.通过临摹练习掌握书法基本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打开动画视频《历代书法长卷》,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沿革。
(2)展示《兰亭集序》的彩绘版本或拓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作者。
2.主题阐释(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文章内容,解释“道墨相济”的含义,引导学生探究书法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3)讲解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包括“天下文章一大抄”、“大抵士之难、女之难、舜之难,人之难言。
”等。
(4)通过学生互动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3.书法练习(1)展示《兰亭序》的文本,提供毛笔纸和砚台,让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2)通过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加强书法练习,体验书法艺术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堂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兰亭集序》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又探究了书法艺术与文化、人生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实践临摹,让学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独特魅力,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五、教案教学设计主题:《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与人生价值。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课本教案

兰亭集序课本教案(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兰亭集序》课本教案《兰亭集序》课本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解题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王景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
(纠正读音)三、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四、研习文本(一)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赏心【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学问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学问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解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其次自然段所谈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终归结于毁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妙的时间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妙时间,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妙的生活,多让人伤心,至此,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现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像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美丽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行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兰亭集序三课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心。
1.2 预习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王羲之、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意义等。
鼓励学生在课前阅读兰亭集序的相关内容,为之后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理解与分析2.1 文本解读与分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阅读和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本。
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结构和意象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2 文字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兰亭集序在文字艺术方面的独特魅力。
可以讨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字体之美以及他的创作技巧等,培养学生对于文字艺术的欣赏能力。
2.3 表达与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并尝试分析文字的魅力。
第三课时:创作与展示3.1 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兰亭集序创作体验,例如模仿字体、临摹诗句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兰亭集序的艺术之美。
3.2 创作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展览或朗诵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通过展示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3.3 课堂总结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对这堂课进行总结。
可以鼓励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总结他们对兰亭集序的认识和体验,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这篇文学经典。
通过以上三个课时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兰亭集序这篇文学经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作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和展示活动,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对兰亭集序这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并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王景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
(纠正读音)三、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四、研习文本(一)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第二课时(二)研习第二段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欣之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板书)【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
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昔人时人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后人六、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诵读法问题: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3,说说"信可乐也"乐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⑴, 良辰: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⑵, 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⑶, 乐事:"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人生之大雅也⑷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三,探究学习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⑵,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四、作业:课外思考拓展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