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三、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作品: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2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2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2)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3)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敬仰;(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 王羲之书法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2. 准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和相关介绍资料;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注释资料,辅助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兰亭集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书法艺术分析:(1)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2)学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如用笔、结构、布局等;(3)教师总结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并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6. 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2)学生绘制一幅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字体作品。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人的书写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兰亭集序》的创作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x x》教课方案第 2 课时【教课目的】⒈ 知识与能力(1)领会本文清爽朴素、自然流利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诵、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经过品读、鉴赏、研究,领会作者感情萌发、变化的缘故,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邃感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 xx。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作者激烈的生命意识,进而建立踊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课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点。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存亡观。

【教课策略】1.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领会感情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朗读、背诵贯串于整节课的教课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会情味互相促使、相辅相成。

2.重难点打破法:(1)朗读法,以美诵激情味、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虑路径。

(3)情境创想法,在朗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会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议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商讨疑难。

(5)贯通融会法,朗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重点点引起学生自主思虑。

【教课计划】2 课时。

本节公然课为Secord课时。

第二课时【教课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爽朴素的语言蕴涵的无量逸趣。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川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珍宝,《文心雕龙》讲:“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述自然风光中倾注了无量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跟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日,我们持续来赏识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至高无上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爽朴素寓无量逸趣,朗读、品尝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边朗诵边梳理了词句的表层意思,在大家已经对文意有了初步感知和朗读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听朗诵录音。

(部署听录音时的学习任务)二、问题设置1.同学们听录音时,找找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一并勾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 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 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重难点突破法:(1) 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 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 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课时: 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序、禊、暮、事”等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序”的文体特点。

2.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兰亭集序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兰亭集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这里有什么故事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三、学习生字词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会写“序、禊、暮、事”等生字词。

2.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四、学习课文内容1. 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体会作者情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兰亭的美景?”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2010年是庚寅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交待与会者第三句:写兰亭周围地形环境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第四句:写宴饮之乐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⑵.次:旁边⑶.一:一些,一点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第五句:天气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⑸.娱:乐趣⑹.信:实在,诚整段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情感思路: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段中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⑴.或:有的人⑵.晤言:对面交谈⑶.因:就着⑷.放浪:放纵无拘束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⑴.趣:通\趋\,往,追求⑵.曾:竟,乃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⑷.之:往,到达⑸.系:附着⑴.向:以前⑵.俯仰:时间很短⑶.犹:尚且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⑹.修短:寿命长短⑺.期:至,及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庄子?德充符》)整段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情感思路: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篇二: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指导分析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难点:作者由“乐”转“痛”进而转“悲”的情感缘由。

教学安排:1课时说明: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完成以重点文言字词句为主的学案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想由幻灯片展示《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字帖导入)二、初步感知:文章重在朗诵品读,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诵出情感,品出思想。

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听字音、句读读得准不准,另外,找出每一小节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来。

(正音,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找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联系高一所学王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按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来整理归纳。

着重分析:①这是怎样的美景?(找意象,可炼字,比较阅读、概括特点等)如三月的江南,本应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为何不写?明确:山水清幽,符合流觞曲水的雅调??山川、自然、宇宙,意象宏大,意境开阔,容易触发自然永恒,而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为下文抒发悲痛之感张本。

(这一处设计若学生答不出,可以等到分析第二小节时解决。

)②“亦足以”和“足以”,哪个更让人愉悦满足?明确:足以,因为前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后面有“极视听之娱”,从范围广度和感受深度来说,“足以”让人更加愉悦满足,所以作者紧接着说“信可乐也”。

总结:兰亭盛会,作者与贤友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本可乐也;但作者置身清幽山水天地之中,眼界得开,襟怀得敞,自然审美给他带来的更是乐无伦比。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出“乐”的情感。

(此处加以朗诵指导点拨:轻快的语调,一些动词、情感词须重读)2、“乐”总是那么短暂,大家刚刚找到第二小节作者的情感是“痛”了。

那么他又为何而痛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大体感知一下。

要理解作者为何而痛,大家必须先读懂这段内容,而要读懂内容,我们不妨细细咬文嚼字一番。

这一小节中有几个“其”?分别怎么解释?明确:2个。

都解释为“人、人们”。

是指代怎样的人?(答案在前文语境中)明确:所有人。

因为虽然取舍爱好千差万别,宁静与躁动不同,省略了一个“但”字,后文讲的是人们的共性。

那第二小节后面部分的内容还能补几个“其”吗?自由朗读,尝试加加看。

明确:“向之所欣??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现在在明白这一小节的内容层次后,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何而痛。

明确:预设学生回答会有“人生短暂、欢乐短暂、物是人非、命不由己??” 着重分析:①两个“欣”。

作者不是无故唐突由乐转为痛的,在第二小节中,也有跟“乐”相近的意思的词,大家找出来。

第一个欣,是写人的主观情绪,从欣然快然转为倦怠;第二个欣是写人喜爱的外在客体的变化,都难以维系永恒,滋可痛已!更何况,生命还得听从造化安排,不由得自己做主,痛上加痛!所以生发出慨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②从第一小节的“乐”到第二小节的“痛”,这种情感转变是否突兀牵强?不突兀。

自古文人墨客对生与死的思考常常循着“觉宇宙之无穷”“独怆然而涕下”的路子而行。

因为山水自然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情思甚至是悲慨:仰望星空,康德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得更多更深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歌以咏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东坡看大江东去而遥想公瑾当年??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极目宇宙浩瀚、自然万物繁盛之乐,转而坠入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种种痛感深渊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请全体同学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这种“痛不能禁”的情感。

(诵读指导: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小节,作者又为何而悲呢?悲和痛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小节中也有两个“其”,大家分别来说说它们怎么解释。

明确:第一个“其”是指“时人”,当时与会的人;第二个“其”是指古人、今人和后人。

古人、今人、后人的关系是?(用原文中的话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