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注意: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ǚ)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1、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2、、找出每一节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悲——痛。

四、文本研习(1)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研习第二段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信可乐也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二、研习第三段(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快乐的时候)(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

(共同诵读学习目标)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引以为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之所欣()亦将有感于斯文()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

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

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

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1.过程与方法(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1.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重难点突破法:(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尾、O(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方案】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 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 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重难点突破法:(1) 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 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 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边朗读边梳理了词句的表层意思,在大家已经对文意有了初步感知和诵读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听朗读录音。

(布置听录音时的学习任务)二、问题设置1.同学们听录音时,找找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一并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2.学生听录音后,教师设问:你在何处受到启发,你认为哪些地方你应该注意改进?如果你感觉自己朗诵何处比录音处理得好,可以谈谈理由,并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语速、停顿、重音、情感。

)学生回答并诵读。

(教学预设:“乐”、“痛”、“悲”及其所在句子。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学生齐读,激发兴趣。

)4.同学们在诵读中从直感上体味了作者的“乐”,那么作者到底“乐”在何处呢?请结合第一、二段具体的语言材料加以解说。

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预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

解说指导学生紧扣语言材料,如两个“足以”所传达的感情。

指导学生联想入境,感悟自然之美、人和、事雅之乐。

)三、深入探讨1. “信可乐也”,我示范两种读法,同学们体会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体会到作者由兴而生的气度从容之乐,并产生鉴赏的深入理解。

)2. 预设学生答出“乐”的缘由之一:环境优美。

教师要求学生美诵出写景的语句。

追问:江南阳春三月,景色是什么样的?能用你学过的诗文里的句子告诉大家吗?学生调动旧知,回答。

(教学预设:“千里莺啼绿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补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深入追问:与本文关联比较,选取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写兰亭景象突出了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从景与情的关系考虑,素淡、雅致的散文格调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写照。

)四、疑难探究1. 前两段写幽美的风景、聚会畅叙之乐,第三段却由乐转痛(预计学生会提出问题),衔接似乎不太紧密,转折有些突兀,是这样吗?让我们细读文本,体味作者的“痛”是由何产生的?第三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联?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后全班交流。

鼓励个性化解读及多元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作小结,侧重于宇宙之浩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人自觉地思考“死生”的意识。

2. 探究第四段“悲”的感情的来由是什么。

方法:教师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题,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那么古人对死生的观点是什么?②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什么态度?③他对死生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①②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③题指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古人,同样鼓励学生言之成理的理解。

)④作者自述“悲”的感情的因由,是哪句话?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⑤“今之视昔”除了刚才解读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外,作者读前人谈及死生的作品,还有哪些感触?⑥“后之视今”作者是如何推测的?⑦同学们作为“后之览者”,看到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触?你还读过别人兴感死生的作品吗?能背诵几句吗?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⑤⑥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⑦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⑧教师启发:“昔人”、“今人”、“后之览者”都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对死生问题发出慨叹,确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痛”与“悲”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从个体思考与代代思索考虑。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在东晋骈文盛行,文风浮艳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清新素美的作品; 在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时代,作者能力斥虚妄的人生观,思索生命的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我们体会到了山水游记散文的一种特征:不仅写山摹水,还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理趣,二者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六、作业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 思考:本文与通常的书序有何不同?3.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

如赏析本文的语言、对王羲之的认识、对死生问题的理解等等。

七、板书设计聚会畅叙之乐生命自觉之痛千古同思之悲《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说明《兰亭集序》是精读课文,拟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为本节公开课,通过品读、鉴赏、探究,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体会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一、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理趣相辅相成。

本文语言骈散间行,各得其长,多处成语流传至今,宜于美诵。

既从抑扬铿锵的语言审美直感上激发学生的乐学热情,又与探究、赏析相互促进,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从四条途径入手。

第一,课之初始,在第一节课学生自由诵读练习的基础上,直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立即能听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借鉴改进。

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某些地方自己处理得更好。

如此,不采用先让学生朗读而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同时,优美的朗诵能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每次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解读,都力争让学生以高质量的美诵方式答出原句,教师适时指导,避免学生仅将其作为问题的答案平淡地读出。

这样,赏析关键语句的过程同时成为有感情诵读的练习过程,而诵读又促思考。

第三,每部分的背诵助学生思文境、文情,将旧知、新识融会贯通; 若发现背诵停断处,教师指导疏理此处行文思路。

要避免学生熟诵如急雨湍流,以畅而快自豪,要指导注意顿挫情感。

二、教学中注意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指导诵读选“乐”、“痛”、“悲”三个点处的相关语句练习,并突出“乐”的不同读法,借助体悟作者的思想、情致。

以这三处启发学生揣摩,读好全篇。

鉴赏语言选取了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4 个字,关联比较其它学生熟知的描写江南暮春景色的诗文,通过对比景物的选择、描写方式的不同,见出王羲之的审美情趣和写作风格。

以带动体会全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特色,体会在东晋骈俪藻饰之风盛行时,其难能可贵之处四、对于王羲之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学生受年龄、阅读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不作过高要求。

能够理解“一死生”、“齐彭殇”的意思及作者评为“虚诞”、“妄作”的思想取向即可。

至于力斥东晋文人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社会风气,结合第一课时的知识准备,点到为止。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跨时空的恒久价值,本文的解读允许学生不狭隘地受其时代特点的禁锢,探寻作品中“死生亦大”、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普遍意义,从而唤起自觉的生命意识。

多媒体课件素朴自然,力争发挥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综上,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是本节课的目标与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