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二册 19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必修2
第二课时
解读文章,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1.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第一层次:本文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让我们看一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集会(学生课下作答)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天气——
感受——
第二层次: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目的地在接下来的一段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另外,诗人作者的人生态度可取吗?
第三层次: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是什么?作者为何而“悲”?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五、小结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 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 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 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 三段,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之间
之于 通“晤”交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字。只为当 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 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 ,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 有无穷逸趣。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 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抱负 省略句、介后句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借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感
取舍 不一样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自得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等到 他得到的已经疲倦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物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回顾 由喜 到厌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 ,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
的过 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程时
面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
临 死 亡
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 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 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 “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
时 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痛由何而来
•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兰亭集序 PPT课件(2)

文言知识
一、序与跋
1、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文章,有如现在的“引
言”“前言”。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列于书 后的叫“后序”“跋”;
2、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多抒发敬 重劝勉依恋之情; 3、书序,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评述文字。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 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 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 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所以, 本文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中作者的积极情绪。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课文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修禊( xì )
流觞( shāng )
清流激湍 ( tuān )
管弦( xián )
游目骋怀( chěngg )
若合一契( qì
)齐彭殇( shāng )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文言知识
五、词类活用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少,年轻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课文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课文鉴赏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心境?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 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 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 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 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 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 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 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3.小组补充。
任务分配: 1组探究“乐”的原因; 2组探究“痛”的原因; 3组探究“悲”的原因; 4、5、6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为何而乐?
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信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可
乐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也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为何而痛?(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 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
岂 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
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
哉
为谁而悲?(从原文中找出
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 之视昔,悲夫!
根据下面的要求,筛选、 圈画有关内容。
1.这里写了何时、何地、何人、 何事?
2.找出本篇序文交代的成书原因。 3.找出本篇序文的写作目的。
找出文中直接表现作者情 感的三个词语
乐痛 悲
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诗人为何而 “乐”?为何而“痛”?为谁而 “悲”?作者有怎样的生死观? 发言要求: 1.读出原句;
直
面
生
死
作为一名高中生,王羲之的 生死观对你有何启示?请用一段 话来表述。
‖各抒己见
关于人生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杜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
待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兰亭集序》课文说明一借题发挥,立意高远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
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
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
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
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
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高中语文必修二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自然
到、及
岂不痛哉!
课文第 3 段议论了什么中心问题?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 转而为“痛”的?
答案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 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 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 “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 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 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 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 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 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亭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 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 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 重檐翘角。
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
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
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
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
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
也。”――节选自庄子《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
地点
事由
兰 人物
亭 集
环境
会 的
活动
盛 况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信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语文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16 14:26:16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兰亭集序》课文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
(板书:记会,慨叹,明意)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研习第1自然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
想那阳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
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
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
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
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
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
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加点字板书) 板书: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
尽:完、消灭;全、都。
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
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
期:至、及;读jī,周。
殊: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表现了作者抗......,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强调加点字、板书)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
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愿我们珍惜生命。
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
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
《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
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
”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七、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明确: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
可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试论中国古代仕人的价值取向试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沉浮研究方法:(1)印发《试论中国的贬官文学》一文,供学生阅读参考,并摘录。
(2)查阅有关资料,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等,也可网上查询。
参考书目:(1)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贾生列传》(2)李国文编著《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4.“书圣”王羲之研究研究方法:(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摘录。
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贴》《姨母贴》《乐毅论》及《黄庭经》等。
(3)学生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流赏析体会。
参考书目:(1)《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书法》杂志●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并与《兰亭集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