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赏花、品茗、作诗、陪友,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的故事。

该文言文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被誉为传世经典之一,后来还被许多名家提炼成楹联、篆刻,成为文化珍品。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呈现《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凝瞩恍惚者,俯仰由人,而并涉以百万亿计,而竭其精微,视之所及,或未始有物,而后之视,亦复如是。

兰亭之会,荟萃成趣,所以然者,以茶酒之意,达磨礼之节,饮食之器,则民情之至也。

维是次也,山川壮观,颓垣废址,旧事重兴,览微知着;如果然者,则东篱菊已陨,西园梅尽,独来乘兴,为此游览,不亦宜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起伏,烟霞瀰漫,落英缤纷,天真云散,远近光波,悉以寄映,晴明度朗,襟情并至,所以庶乎游也。

华灯初上之夜,有数百妓在场中,翩翩起舞;遥相呼应,风送景德,普乐咏奉,自是花落花开之游,人盈人散之场,几时乎君子一笑,矫然而过,夫何妨乎塞上一士,胡为乎琵琶,所弹者无他,是故弹之者,其音哀而不能自已也。

萧萧干柴,空余岁月;不寒而栗于闲庭;目断耳销之间,实已数十年矣。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年癸丑,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汇聚一堂,举行禊事。

众贤齐集,各年龄阶层都有人来。

此处有高峻的山峦和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的湍流,在左右的峡谷中流淌。

我们把这当成了漫游酒宴的场所,彼此坐着,迎着美玲曲把饮料一遍又一遍地畅饮畅歌。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的陪衬,但酒壮情长,一杯美酒和一首诗歌,足以畅快地表达内心的凄苦。

在这个日子里,天气晴朗,气息清新,风和日暖。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小编整理了《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兰亭集序/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原文: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照翻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趣一作: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我国古代书法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将为大
家介绍《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兰亭临帖局,钩阑夜泊船;拔山盖世功,名垂青史篇。

茫茫四海风尘,何处是吾家?水阁云楼观潮,栏干物外愁。

殊途同归鸿雁,异梦同追岁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流水明春社。

绿水青山接天莫,眼底识无余子。

二、翻译:我在兰亭临帖局中,钩住阑干,夜泊着一艘船;我的笔墨有拔山盖世之功,被载入了《青史篇》的名册。

在浩瀚的四海风尘中,我又在哪里才能找到我的故乡呢?水阁上的云楼可以观潮,但我站在栏杆上望着外面的景色,仍然感到愁绪万千。

鸿雁虽然走的是不同的路,却都是为了归巢;我们也都会追逐梦中的岁华,却不知历史上兴亡更替的事物究竟有多少,翻江倒海似乎永无休止。

然而,生活因此更显得丰富多彩,年复一年,江水流去,一如既往,仿佛江月也在岁月中永无休止。

但我不知道江月等待着何人,只看到长江流水向远方奔去。

白云深处有一个人家,桃花随着流水明春时节继续开放。

绿水青山伸向天际,看到这样广阔的世界,人们心中就无法寻找到非此即彼的答案了。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翻译,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学。

当我们欣赏这篇文章时,不仅要注意其美妙的文学之美,更要理解它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王羲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验古人感悟人生的情趣,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区别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的差异。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2.资料积累⑴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

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的赞扬,人称“书圣”。

他书写的《兰亭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法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著有《王右军集》。

⑵追溯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过修禊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共有四十一人参加。

会稽郡是当时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阴山是江南风光秀美的地方,兰亭在山阴县的兰渚山麓的兰溪江畔,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产地。

暮春三月,稽山披翠,水流淙碧,兰花吐香。

王羲之一行在此临流嬉戏,兴致勃起,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许多诗和辞赋,共计三十七篇,编定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集序》。

⑶文体知识:序,是序言的简称,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材料,说明写作的过程、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

从表达方式上说,序言可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可以以说明为主,也可以以议论为主,当然也可以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学生活动】请一学生起立诵读文章,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分段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段结果。

此处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整合答案】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和描写,先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是议论、抒情,由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自主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全文。

特别要重视下列句子的翻译。

⑴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⑶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⑷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总结归纳积累整合(1)重点实虚词修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指寿命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

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次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绪,情致)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2)古今异义①列坐其次古义:它的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②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种类。

今义:物品的种类。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怀里抱着。

(3)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4)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

④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做相等。

(5)文言句式①死生亦大矣判断句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臵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臵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臵⑤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臵⑥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臵4.分析思路,梳理结构再速读全文,梳理全文的文脉层次。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参与,指导完善。

指一生到黑板板演,列出本文的结构层次表。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归纳。

5.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通过以上的梳理文脉层次,怎样理解作者的观点?文章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受到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

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即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三)课内小结强化重点通过以上的诵读梳理,我们掌握了“修、致、期、次”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层次,把握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2课时(一)温故入新,巧妙过渡1.检查巩固(巩固上节课学习效果)检查背诵前两个自然段。

可先指生背诵,再齐背。

然后探讨上节课留下的课下探究题,指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为: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2.回顾导入(起导语作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本文的层次脉络,了解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文章是如何由叙事转到议论的。

(二)析段品句难点突破1.精段分析问题一: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1)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诵读第一、二自然段,在诵读中梳理与本问题相关的语句。

(2)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对本题的认识,讨论思考,形成统一的意见,其中一人说出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和提出的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和释疑,对学生答案进行归纳完善)【整合答案】原因是:一是前来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三是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是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问题二: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学生活动】学生诵读第三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找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学生分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回参与。

然后全班交流,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不必强求答案的完整与固定,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和提出的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和释疑,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由“快然自足”到“不知老之将至”,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对学生答案进行归纳完善)【整合答案】第三段议论的中心是生死观的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受,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2.典句鉴赏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每个句子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活动】学生先翻译这三个句子,再分组讨论三个句子所写内容,从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译文:“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激湍,(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河漂流在水上,人们都列坐曲水之旁。

”这句话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面对山清水秀的大好春光,暗示了作者及聚会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⑵译文:“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对酒赋诗,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是令人快乐。

”一俯一仰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信可乐也,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⑶译文:“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三)挖掘内涵,提升人格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青春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我们该如何度过?通过学习本课,你对此有怎样的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比照,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古人对时间、生命的一般认识,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以“青春的美好与短暂”和“美景与乐事的短暂”相类比,借鉴王羲之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整合答案】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万端。

是的,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留恋有生之乐。

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拥有那美好的留恋。

青春也是这样,不能永远拥有,但决不是我们虚掷青春的理由。

只有有所成就,才能无愧于闪光的青春。

(四)拓展延伸,走近高考阅读下面三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完成1-3题。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坦,坦露B.求市未能得市,集市C.羲之叹惜弥日弥日,一整天D.但言王右军书但,只要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遂以女妻之③各为五字②烹以待之④其书为世所重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