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兰亭集序》第2段(邱天华)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这是宴游诗序中很著名的一篇,文字朴素自然,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次集会很热闹,与会的人均作了诗。
王羲之通过为诗作序,记下了这次宴集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以遒媚劲健之笔精书了这篇序,这就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兰亭帖。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在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举行修禊的活动。
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全都聚在一起。
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有繁茂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净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辉映,如同带子萦绕在左右。
我们把水引出来,构成漂流酒杯用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渠。
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那样的热闹气氛,一面饮酒,一面咏诗,也足够痛快地叙说心中深藏的感情。
这天天色明朗,空气清新,和风暖洋洋的,吹得人很畅快。
抬头望天地的广大,低头看万物的繁多,这样放眼纵观,舒展胸怀,也足够尽情地享受所见所闻所带来的乐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2

癸.丑(guǐ ) 虚诞.( dàn) 感慨系.之( xì) 趣.舍万殊( qū )
流觞.( shāng ) 彭殇.( shāng ) 激湍.( tuān )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登北峰通造巫极峡.,南名极.词潇,湘极点 动 词,到达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
素材积累
本课话题 ——善待生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认为,人的生命短暂,应该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 好自己的一切。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 定她活不过 6 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 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 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 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 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她十分坦 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代词,那 助词,的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导语: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二】兰亭集序(含答案解析)

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 )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抱在怀里;胸前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三、一词多义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2.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并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听妇前致词(《石壕吏》)()专心致志()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3.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守战之具(《过秦论》)()4.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不期而遇()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1)映带.左右( )(2)一觞.一咏(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2.动词的使动用法(1)所以游.目骋.怀(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 )(2)少长..咸集( )(3)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 )(四)数词的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死生亦大矣。
( )翻译: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翻译:3.不能喻之于怀。
( )翻译:4.亦将有感于斯文。
( )翻译:5.当其欣于所遇。
( )翻译: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翻译: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人教版必修二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

兰亭集序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教学重难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赏析第一段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高二语文课件 兰亭集序2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 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 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就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 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书法家,被后世誉为 “书圣”,他写的《乐 毅论》《黄庭经》等楷 书被称为“书之圣”, 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 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 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 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 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 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 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 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 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 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 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 乐短暂。
第三段
夫人之相与
交往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有时;会面
曾不知老之将至
乃,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懂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看作一样 动词,等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犹”,如同,好 像对;这
课堂练习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 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 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 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 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 是难以苛求的。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 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 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 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 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兰亭集序各段注释

兰亭集序各段注释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 永和九年:这就是个年号加上年份啦,就像现在说2023年一样,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2. 岁在癸丑:岁呢,在这里就是指年份,癸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也有鼠年、牛年之类的纪年方式,不过那时候用干支纪年。
3. 暮春之初:暮春就是春天快结束的时候,大概是农历三月。
这个“之初”呢,就是三月初啦。
4. 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个地名,山阴呢是会稽郡的一个县,兰亭就在山阴这个地方哦。
这就像是说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区里的某个景点一样。
5. 修禊事也: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到水边游玩采兰,以驱除不祥。
就像现在咱们过年有些习俗是为了祈福驱邪一样呢。
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群贤就是众多贤才,毕至就是都到了,少长呢就是年少的和年长的,咸集就是都聚集在一起啦。
就像是一场超级棒的聚会,有老有少,都是很厉害的人呢。
2. 崇山峻岭:崇就是高的意思,峻也是山高而陡峭的意思,崇山峻岭就是高高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岭啦。
想象一下那种雄伟的山景,是不是很壮观呢?3. 茂林修竹:茂就是茂盛,林就是树林,修就是长的意思,竹就是竹子啦。
那就是茂盛的树林和长长的竹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超级舒服呢。
4. 清流激湍:清就是清澈,流就是水流,激就是湍急,湍也是水流很急的意思。
清澈湍急的水流,听起来就很有活力。
5. 映带左右:映就是映衬,带就是环绕,就是清澈的水流环绕在左右两边,相互映衬,就像给这个地方系上了漂亮的丝带一样。
6.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就是引来,流觞曲水是一种游戏呢。
把酒杯放在弯曲的水道里,让它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作诗。
7. 列坐其次:列坐就是依次坐下,其次就是旁边的地方。
大家就按照顺序坐在旁边的地方,等着酒杯流到自己面前。
2021年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及意思1、悟言一室之内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二、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其古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4、亦将有感于斯文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其意思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3、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信可乐也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8、曾不知老之将至 9、及其所之既倦10、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1、虽趣舍万殊12、虽世殊事异 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4、欣于所遇 15、终期于尽16、引以为流觞曲水 17、亦足以畅叙幽情1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五、翻译下面的句子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又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悲哉!2、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于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六、有关作文1、人们总是只关注眼前的快乐,而忘记时间的流失、聚散的无常2、个体生命短暂有限,要珍惜生命3、外在事物流转不定,难以依恃4、对于生死的感受古人今人后人皆有深层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一、字词读音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共( )其乏困阙( )秦秦伯说( ) 逢( )孙不知()杞()子戍()之失其所与()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今义:(2)以为古义:今义: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今义:(2)乏困古义:今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人古义:夫(fū)人今义: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兰亭集序》第2段
湖北监利实验高中邱天华
备课《兰亭集序》,读课文注释,读课后练习,读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但越读越糊涂,特别是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解读。
课本为理解第2段专门设计了一道练习一·2题:“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教学用书》告诉我们:文章开头(第1段)“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结尾(第3段)“说明成书经过”,“指出本书的意义”;而第2段则是作者的“借题发挥”,并称赞,“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至于第2段与前后的关系,《教学用书》则没有说,大概是不能自圆其说了。
我们且不说,在一篇关于诗集的序文中,第1段叙述作者的情形和缘由,第3段说明录诗成集的经过和意义,而中间第2段却插入一段关于生死观的议论,这样是不是有悖文章的思路,有点不伦不类,我们先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原文,看王羲之在第2自然段到底写了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王羲之在这一段的开头,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相与方式”: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这一静一躁两种方式,在有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即“当其欣于所遇”,则“快然自足”。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情随事迁”,这“所欣”就“已为陈迹”;再者,人无论寿命长寿命短,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所欣”之事就会永远消失,“岂不痛哉”!那么,怎样才让这“所欣”之事不“情
随事迁”,不“终期于尽”呢?言下之意是很明白的,只有把它记录下来,像兰亭会一样,歌咏之,笔录之,把诗编辑成集,就会让这“所欣”之事永驻人间。
很明显,第2段并非王羲之在借题发挥,谈什么生死观的哲学命题,而是王羲之借对人生的感叹,来说明编诗集的原因——通过编诗集,来让兰亭盛会不因“情随事迁”而成“陈迹”,不为“死生”左右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样,全文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第1段叙作诗情形缘由,第2段议编诗集的原因,第3段说成集的意义,文意一脉相承,意思清楚明白,是一篇典型的序言。
而课文的编者和教参的编写者偏要用魏晋时的玄学思维,把王羲之想得那么复杂,故弄玄虚,弄出这么一篇不能自圆其说的解读,只会把教师、学生忽悠得糊里糊涂。
有人会问:王羲之在第2段的结尾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句“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在第2段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庄子·德充符》,原文是这样的:“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这段话是孔子在赞扬王骀这个人,说他有中心,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所左右,即使像死生这样的大事,也不能影响到他。
显然,王羲之在引述“死生亦大矣”时,隐藏了“而不得与之变”这后一句,是说,兰亭会这样的盛事即使遇到死亡这样的大事(“死生”在这里宣作偏义词理解,偏于“死”),也应像王骀一样,不受到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让兰亭盛会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岂不痛哉”!兰亭盛会怎样才不受死亡的影响,超越时空,流传后世呢?那就只有咏之为诗,编之成集,即使当事人都“终期于尽”,它也会存在于世、流传于世。
不是吗?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能知道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事,不正印证了王羲之当时的高瞻远瞩吗?可见,王羲之引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是用来加强他编诗集的理由,并非什么“借题发挥”,谈生死观的哲学命题。
事实上,王羲之在文中除了引用《庄子》的这半句,并未对“死生”进行什么发挥,更遑论什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