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文本分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
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说明]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
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
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乐娱。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
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后人誉其为“书圣”。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兰亭集序》赏析篇一《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兰亭集序》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内容分析《兰亭集序》内容分析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
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概要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虽则东晋士人是真名士自风流,没有西晋士 人的羁绊于世俗名利,但也没有了建安士人 建不世功业的大志,也没有了正始士人的愤 激背后的关注现实。刚过知命之年三个月的 王羲之,其卓绝的才情和丰富的阅历成就了 超俗的眼界,不囿于自己所在的士大夫的思 想情趣,能融入能跳脱,消极其表,执着其 里,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 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这也许是他慨叹“岂不 痛哉”的更深沉的原因吧。
——周国平
晋人的生死观,可以从《兰亭序》中窥见一二。 “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读过很多是 一种苍凉。通常,人们以活得长久为坦然,常常为 某人享有长寿而称奇,为某人仅活了三四十岁而唏 嘘不已,却很少考虑生命的质量。从能够查到的几 位晋书家的年龄来看,他们并没有因为选择了书法 而长寿。他们早熟,同时也早夭,王羲之活了58岁, 王献之活了42岁,王峋活了49岁,他们明显地感到 了恐慌,因而也抓紧时机享受生活,包括消极和放 荡。他们也麻醉自己,用酒,像阮藉居然可以一醉 60天。他们也在盼长寿,成仙,因此服食紫石脂、 赤石脂这类原材料炼成的五石散,王羲之曾高兴地 对术士写道:“服足下五石散身轻如燕,”却不料 反断了卿卿生命。
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这 篇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感悟。请用一
句短小精悍的话写下你的体悟。
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 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 更显得珍贵。
背诵第一、二段
时间:“永和…… ,…… 癸丑,暮春 …… ” 地点:“会于 …… 兰亭 ” 事情:“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 …… ,少长 …… ” 环境:“此地有 …… ,又有…… 活动: “引以为流殇曲水 …… 列坐……虽 无……一觞一咏……” 天气:“是日也…… 。” 感受:“仰观……俯察……所以…… 信可乐也!”
气候宜人之乐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乐
第三段
1、作者因何而痛呢? 2、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 生 亦 大 矣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 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 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 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 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 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 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 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 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 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 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 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 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
不过,他们投射在书法艺术的生 命能量却是让后人汗颜的,在那么短 短的生命旅途上,开拓了一个崭新的 审美空间,让长寿者尽毕生精力都难 以达到。晋人是用他们的生命浇灌书 法的,成仙无望,轮回无望,只有艺 术永恒。 ——朱以撒《古典幽梦》
•
在兰亭幽深的长廊中漫行,你会感到魏晋 书法家都有点古古怪怪的味儿。晋书法家都不 太好接近,山涛“介然不群”,阮藉“任情不 羁”,嵇康“高亮作性”,刘伶“放情肆志”, 阮咸“任达不拘”,都有或这或那的怪癖。他 们品藻人物,凭自己好恶来使用青眼或白眼。 这些脾性,导致了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各行其是, 标新立异。王羲之开始从卫夫人学书,后以 “徒费年月”,就不再学她了。王献之不愿在 其父声名下过日,自己来创“破体”,庾翼为 把自己的字与王羲之区别开来,使己书成为 “家鸡”,王书为“野鹭”。兰亭书法长廊的 热热闹闹,都是由这些书家的脾性引发的。
•
东晋门阀制度使士族名士们在政治上享有 特权,经济上富足无忧,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他 们无意于功名,转而去拓展内在精神的空间。他 们喜好玄学佛理,崇尚个性解放,热爱山水自然, 追求潇洒放逸的意趣,释放自由通脱的情性,崇 尚从容闲适的生活。会稽的秀美山水,陶冶了他 们的审美情趣,滋润了他们的旷淡人生。另一方 面,也是他们发现并挖掘了会稽的明山秀水,赋 予它们以灵气。这些占有着足够的社会物质精神 财富的男子们, 把自身作为自然的一个因子,用心 去亲近山水,追求一种会心,在山水中陶冶情性, 将山水作为颐养身心之所,同时在游弋山水中体 悟宇宙人生的玄理,领悟生命生存的真谛。
第一、二段
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时间 地点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目的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相聚诗酒之乐
•
人生总会经历美好,像童年嬉戏、两小无猜, 像少年风华、春风得意,像今日兰亭禊觞诗会, 此时人们自得自足,尽情欢娱,乐而忘忧,甚 至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渐老。好景不 常,好花难在!事过境迁,可人们的心绪像向 日葵永远向着太阳一样,总是留恋那些曾经的 美好,留恋有生之乐。佛说,人生苦海无边, 快乐总是难得。可就这难得的快乐,也如白驹 过隙,倏忽之间已经成为陈迹,人是不可能永 远留住美好的。
•
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有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千多年前的醉翁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代进步思想家林则徐 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 则刚……”;这样的例子稍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 恐怕都能枚举很多,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到杜甫“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深沉,从王右丞“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孟浩然“野旷天 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美。山山水水,草草木 木,已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怀,主观而 艺术地完美再现于他们的笔端。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
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 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 乱世英雄。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 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和留恋,所以, 他们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
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
•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快乐对生命的隐痛都是 源于对生命及其美好的珍视!一次生命是不可 再生的,是何其宝贵! “死生亦大矣”,生就 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 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实在不可 等量齐观。可是上个世纪流行过来的士大夫主 流思想,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贵虚 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其另一面是思想消 极,行动无为,生,就像浮萍之于湖水,随波 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托体同山阿, 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 生”“齐彭殇”。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 部分永远存在。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 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 。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 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 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 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 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 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村上春树
承接上文 : 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同的内心感受: 思考生死 : 发出感慨: 与昔人共鸣 : 对今人批判 : 于后人有感 : 写作目的 :
背诵第三、四段
夫… … 或… …或… … 虽… …当其… …曾… …及其 向… …犹不能不… …况 古人云… … 每览昔人……未尝不…… 固知…… 后之……亦犹…… 故…… 虽……所以…… 后之览者……
《古文观止》:通 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 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 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 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 怀,俯仰若有余痛。但 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 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 趣。
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 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陆幼青说过,“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 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宽度吧”。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作者是如何表明写作目的的?
与昔人共鸣 每览昔人……
第四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
固知……
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 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 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 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 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 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 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 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