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分析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摘要: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其中《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巅峰之作。

兰亭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兰亭,饮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文共28行,计324字,字字珠玑。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风貌。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1.结构优美:兰亭序的字形结构疏密有致,比例和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2.笔画流畅:王羲之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全文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3.意境深远:兰亭序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意境。

【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1.欣赏整体风貌:感受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气势,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细品单个字:分析字的结构、笔画,领略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

3.理解文意:阅读全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兰亭序的意境。

【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兰亭序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如颜真卿、米芾等。

兰亭序不仅成为了书法学习的典范,还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兰亭序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传承。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兰亭序》的艺术特征

《兰亭序》的艺术特征

《兰亭序》的艺术特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其作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此文通过对《兰亭序》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用笔精致,线条流畅《兰亭序》的用笔极尽精致,线条流畅,毫无滞涩之感。

王羲之的书法以“中和”为美,注重线条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而非过于强调字形的夸张和变形。

这种流畅的线条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自然之美。

二、结体多变,气韵生动《兰亭序》的结体多变,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韵味。

王羲之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得整篇作品既有和谐统一的美感,又不失丰富的变化。

同时,每个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也使得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

三、章法布局,自然天成《兰亭序》的章法布局自然天成,通篇错落有致,行间疏密相间。

王羲之通过对每个字的精细安排,使得整篇作品既有整体的美感,又有个性的展现。

这种章法布局使得读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墨色变化,独具匠心《兰亭序》的墨色变化也独具匠心。

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墨色的深浅、浓淡和干湿等变化,使得每个字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墨色变化使得整篇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五、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兰亭序》的情感表达也淋漓尽致。

王羲之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和震撼,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六、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兰亭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羲之在书写时不仅注重字形的美感,还注重文字的内涵和意义。

整篇作品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同时,《兰亭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兰亭序》的艺术特征表现在用笔精致、结体多变、章法布局自然天成、墨色变化独具匠心、情感表达淋漓尽致以及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等方面。

兰亭序最著名的句子

兰亭序最著名的句子

兰亭序最著名的句子导言兰亭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书法的巅峰之作。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兰亭序中最著名的句子,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分析。

兰亭序的背景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撰,记述了他在东晋建安二十一年(公元353年)春天于兰亭的一次聚会。

这次聚会以文人墨客为主,聚集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形成了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盛宴。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被誉为中国文人书法的巅峰之作,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句子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面将对这个句子进行详细的解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个句子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和谐。

落霞与孤鹜齐飞,形容了晚霞与孤独的鹜鸟一同飞翔的景象。

这个描写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传递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落霞与孤鹜共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寓意深远,首先描绘了秋水的宽广,秋水是指在秋天的时候水的颜色,由碧绿逐渐转变为深蓝,与天空融为一体。

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味着大自然的辽阔和无边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融合。

这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无限一体的美好愿望。

兰亭序的历史意义兰亭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书法的影响兰亭序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的行书,以其工整、流畅、有力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所追寻的目标。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都形神兼备,结构完整,每一笔都非常有力,显示了王羲之卓越的技艺和独特的书法风格。

对文人雅士的影响兰亭序中描绘的文化交流盛宴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次聚会充满了艺术氛围和学术氛围,文人雅士们以吟诗作赋、品茶论画来展示各自的才华。

这种文化交流的场景被后世称为“兰亭雅集”,成为了一种追求高尚文化的象征。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兰亭序讲解

兰亭序讲解

兰亭序讲解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是一篇记叙文,记述了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感所想。

兰亭序的字体清秀俊逸,气韵生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自然,结构严谨有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运用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将汉字的形态美和意境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除了其艺术价值外,兰亭序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同时,它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序是一篇充满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史的内容,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兰亭序歌曲的鉴赏与感悟

兰亭序歌曲的鉴赏与感悟

兰亭序歌曲的鉴赏与感悟摘要:一、引言二、兰亭序歌曲的鉴赏1.歌曲背景2.歌词意境3.旋律特点三、兰亭序歌曲的感悟1.人生哲理2.文化内涵四、结语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堪称巅峰之作。

近年来,以《兰亭序》为题材的歌曲层出不穷,如周杰伦的《兰亭序》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歌曲的鉴赏与感悟,带领大家领略其中之美。

【兰亭序歌曲的鉴赏】1.歌曲背景《兰亭序》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

这首歌以古诗文为背景,歌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句,充满诗意。

2.歌词意境歌曲《兰亭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古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对古人品茗、赏景、赋诗的场景进行了生动描绘,令人陶醉。

3.旋律特点《兰亭序》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充满诗意。

歌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筝、琵琶等乐器,使得整首歌曲充满古风。

同时,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兰亭序歌曲的感悟】1.人生哲理《兰亭序》歌曲传达了人生短暂,应及时享受当下的哲理。

歌词中提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古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文化内涵歌曲《兰亭序》不仅传递了古人的人生哲学,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歌曲中的古诗词句、山水画卷等元素,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总的来说,歌曲《兰亭序》以其独特的韵味、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通过欣赏这类歌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 / 兰亭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书法艺术分析
在拜读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之后,深深为之折服,感慨良多,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争议第一,兰亭序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

魏晋书画艺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是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
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
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

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

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
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景仰。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

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
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

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

王羲之的书法以纵长的体势冲击扁平的隶意笔致偏重骨力,又从拙朴中产生姿媚,淳古之风犹在,独秀之关飘逸,其书法之美、之韵已超越了先贤和当时的书家,成为兼取众美、裁成新体的书法集大成者。

兰亭序是现任所留的一笔笔伟大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微机15张明飞
20160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