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 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 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
语华
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1234567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 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 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 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 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 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1234567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
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
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
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微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知识整合】一、“夷夏观念”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
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
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
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外交机构的变迁

2、法律赋予的权威性、专业性的常设外交机构,更适应列强的侵 略。
材料四:民国初年外交部的改组 1912年确定使用“外交部”这个名称。第一任外交总长为陆徵 祥.他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锐意改组外交部。 首先,对外交机构进行全面改革。陆徵祥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 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 秘书处,四位秘书 擅长不同语种。,对地方涉外机构进行改革,使外交事权更加集中于 中央,扩大了外交部的权威。 其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建立起一套 行之有效的规章。明确了选拔外交官原则和标准。建立驻外使领馆 制度、外交官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使领馆人员一律由职业外 交官充任。再次,厘订使领馆经费管理规章。陆徵祥规定使领馆的经 费开支必须编造预算,报部批准。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外交机构的改组有何特点?
1、以苏联为主。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 营尖锐对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苏结盟 2、在国际两极格局冷战对立、国内政权不稳定的背景 下,建立情报司可以更好地搜集到海内外情报,维护国 家安全,统一祖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加强国际联 系。
新时期的外 交决策
系统结构设计示意图
2、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 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等各 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外交需要综合考虑。 第二、政治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民 众参与意识的增强 第三、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外交变化的基 本线索?你认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应依 据哪些原则? 1、线索:“朝贡外交”—--- “两半”社会外 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其一、依据国情;其二、依据世界局势 的变化;其三、维护国家利益;其四、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作者:朱倩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地图,作为一种无言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世界地图主要有三种。
佛教地图和传教士绘制的地图是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中原地区,与中国本土所绘制的地图产生了强烈反差,是对暗藏在中国本土地图背后的“天圆地方”和“内诸夏而外四夷”的自我中心意识的有力冲击。
关键词:华夷图;南赡部洲图;山海舆地全图;天圆地;方内诸夏外四夷;自我中心意识中图分类号:K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2-01古语有云:“图,经也。
书,纬也。
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宋朝郑樵曾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①。
此时的“图”,是指一些在史书中出现的插图,自然也囊括了地图。
在史料中,以图示意,更容易表现一些文字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在图像中寻觅理的内涵。
而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更是历史悠久。
绵延的绘图史,能够使后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现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
地图,作为一种史料,在历史地理领域中学术价值极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通过针对同一区域,不同绘图者在其主体思想的影响下绘制出的地图可能截然不同。
地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研究当时绘图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的切入口。
就以中国古代出现的天下图为例,主要出现了三种风格迥异的地图,分别是中国本土人绘制、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和佛教地图,其中暗含的思想观念更是显而易见。
以地图为史料,研究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为学术界所重视。
这一新趋势的形成与福柯所著的《权力的地理学》有着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福柯十分推崇“话语与权力理论”,即“一切话语背后都有权力,而话语本身也会成为权力”,通过对地理学领域的空间位置、领土等背后的权力进行具体分析,将纯碎地理延伸至政治领域。
地图,是以人为主体描绘成的客观“有限真实”,之所以为“有限真实”即是以“自我”中心的主观视图,也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客观视图。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近代外交思想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1822)中举,二十四年(1844)考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贡士,因试卷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次年才补中三甲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
咸丰元年(1851),授高邮知州,后遭人弹劾,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
不久复职,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
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
魏源一生通经博古,中西兼顾,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魏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是清末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关于魏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涉及经济、军事、学术、改革、教育、宗教、文学、史学等等诸多领域,甚至还论及其美学思想和体育思想等。
诚如梁启超所说: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2〕甚至有学者称:作为中古时代的最后一位人物和近代最初的一位人物的魏源,对他的思想怎样评价都不算高。
对他的研究,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我们可以称之为魏源学或魏学。
〔3〕正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辈学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魏源外交思想作一梳理和探析。
关于魏源的外交思想,专门研究的著述不多,即有论及,也是用魏源的开放思想、对外理念或近代历史文化观等相近的语词表达,因而比较零散。
专门研究魏源外交理念的论文仅有寥寥数篇,如于醒民的《林则徐、魏源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发表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三期),肖钟生的《论魏源的对外开放思想》(发表于《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三期》),段尊群的《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发表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张永年的《论魏源的以夷款夷军事外交思想》(发表《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管宏平、李皓的《魏源对外思想三大主义及其启示》(发表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四期),陈鹏的《魏源对外思想的再认识》(发表于《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等等。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

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2.知道亚欧大陆其他东西交通路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他们的历史影响。
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及其他重要商路一、丝绸之路1、名称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发展:(1)丝绸之路在长期开发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变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道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2)影响:它在沟通中国西南地区与东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史鉴•民俗•农艺•茶坊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倪方六中美贸易问题眼下是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热点 话题。
其实,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汉 时已设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唐朝始设专门 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北宋时期就曾颁布了世 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和反走私法 《漏舶法》等。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 一直都是顺差,即史籍记载的“出超'鄉时期的对外贸易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 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
汉武帝在朝廷中首 设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大鸿胪寺,接待人员中已 有专职翻译官,此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武 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 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其实,比大鸿胪寺更早的外交官员当属秦始 皇时代的“典客”。
“典客”级别很高,系九卿之一, 汉景帝在位时更名为“大行令”,当时京师还设有 涉外旅店“蛮夷邸' 专门接待外国商使。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 市。
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值,除西北丝 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 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 “西南丝编之路”;去朝鲜半岛有“乐浪道' 不仅运 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 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编之路”。
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 得最远的。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 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 外,皆重译贡献。
”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 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 国来的商品被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 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 方贸易行为。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 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
《史记•大 宛列传》记载,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 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 万”。
涉外礼仪是什么

涉外礼仪是什么篇一: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打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距离。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平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为基础。
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礼”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礼”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
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达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
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挨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
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
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
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
平常生活是这样。
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东西。
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
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
“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
”(《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如何来构建“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
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
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礼记·中庸》)。
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礼记·中庸》)也就
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
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
《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东汉何休语,载于《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宋代苏轼语,载于《苏轼文集》卷二;明朝邱浚语,载于《大学衍义补》卷一四五)。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明朝费信《星槎胜览·序》),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
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按:指金、木、水、火、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襄公二十七年”条)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讲“王道”可以“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
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
言下之意,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亲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
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王天下”←“教天下”←“治天下”←“威天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礼记·中庸》)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礼记正义》)而“厚往
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就是说,“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人之所欲、所恶者,即是人之“利”;而以其道、不以其道,即是人之“义”。
所以,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明太祖实录》卷一五四)
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
譬如我曾经揭示出明清王朝所制订的国际贸易政策,一方面对于来华的外国商人一直强调“怀柔远人”和“厚往薄来”,另一方面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本国商人却秉持法家的“重农抑商”理念,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
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
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第一,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第二,儒家的“亲仁善邻”思想,可以促
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周边邻国的和谐相处;第三,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指导世界各国人们承认并尊重相互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别,进而协调相互间利益,从而达到国际关系的和谐;第四,儒家的坚持王道而反对霸道的主张,以及“以力辅仁”的思想,有助于指导国际问题的沟通、协调与解决;第五,儒家的“义先利后”的思想,有助于持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