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 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浅析传统水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1年第3期水是万物之源。
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中华文明,传统水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格与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传统水文化的精髓,使之在当代继续发挥光芒。
一、水文化内涵研究水文化,首先需要界定文化的概念。
中国古代典籍《周易·贲卦·彖传》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大意是指观察人文伦理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百姓的目的。
不同学科对文化有不同的界定,但都明确了人及其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水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关于水的文化或人水关系的文化,当前学术界关于水文化的界定有以下倾向:广义上的水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水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一种理性思考或者说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1]。
本文认为,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处理人水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积累、传承下来的关于水的一切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水文化分类关于传统水文化,不同学者有不同分类,如将水文化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及制度形态。
以下从传统角度将水文化分为水精神、水崇拜及水管理,并论述之。
(一)水精神所谓水精神,是人们在处理人水关系过程中将水人格化后所体现出来的品质。
1.奉献精神。
在盘古开天的神话中,盘古身体化为江河湖海从而开辟天地之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体现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另外“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体现出古人为治理水患、解决现实困难而赋予神话人物超自然力量以期获得安定生活的理想寄托。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即奉献,“不争”即无私。
水作为生命之源,滋养万物,离开水便“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逯孝强(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 252000)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
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
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1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1.1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
”[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
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
”[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
《周礼·地宫·稻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
”[2]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
”[2]2. 川谷导气。
《国语·周语下》中说: “夫山, 土之聚也; 戮, 物之归也; 川, 气之导也; 泽, 水之钟也。
夫天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
”[1]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
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 蔽之所以深, 川之所以流, 水之所以聚, 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
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 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 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
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要达到和谐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括无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欢喜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已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的矛盾。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摘要:本论文研究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通过分析自然观念与和谐、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环境伦理与道德观等要素,揭示了传统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
论文探讨了传统生态思想在古代经典文献、儒家、道家、佛教以及民间传统和地方智慧中的演变与贡献。
强调传统生态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价值,包括应对环境挑战、启示环境问题解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讨论了推广和传承传统生态思想所面临的认知、教育、政策和社会参与的挑战与对策。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传统生态思想的认知,并为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伦理;古代经典文献引言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生态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念、生态平衡和环境伦理等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传统生态思想的历史演变,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在当代推广和传承传统生态思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生态思想的认知,并为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概述(一)自然观念与和谐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被看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情。
传统中国文化中存在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依存。
这种自然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共同存在,相互依存。
这种观念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生态平衡。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摘要】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深厚,融合了丰富的传统哲学理念。
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水利工程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生命之源的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对水利工程的应用。
传统哲学理念在古代治水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传统哲学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现代治水工程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传统哲学理念在古代治水中的应用,为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提供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中国、治水意识、传统哲学、水利工程、阴阳五行、生命之源、道德观念、重要性、古代治水经验、现代社会、启示、现代治水、意义。
1. 引言1.1 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始终意识到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水灾频繁,长江、黄河等大河泛滥成灾,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古代中国人开始探索治水的方法和理念。
从最初的简单堰塞和引水,逐渐演变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
古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治水就是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们秉持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各种方法来防治水患,保护人民安居乐业。
在古代中国,治水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体现。
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着阴阳五行的平衡,只有尊重并顺应这种平衡,才能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
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古代治水的思想,人们认为只有品德端正,行为正直,才能得到自然的庇佑,水利工程才能得以成功建设和维护。
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融合了哲学、道德和工程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1.2 传统哲学理念在治水中的应用在古代中国,治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深谙水利工程中的哲学思想,他们运用阴阳五行的理念来设计和建造治水工程,以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古代中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这种思想对治水工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对现代治水的启示

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对现代治水的启示中国古代治水理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防洪、补水、灌溉等方面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实践。
现代治水对于古代治水理念的借鉴和传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今面临的严重水利问题。
首先,中国古代治水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古人深知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注重保持水土流失的平衡,同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开发。
大禹治水依靠的是洪水自然消长的规律和大禹靠覆川流、开渠引洪来调节流量的方法,而不是将其排放到大海。
因此,现代治水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在项目实施前,应该考虑当地环境状况,制定合理方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强调大力发展水利。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已经高度发达,先民们建立了大坝、堤防、引水渠、灌溉系统等一系列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地的使用情况,增加了灌溉水源,增加了耕地,推进了农业发展。
现代治水的本质仍然是利用水资源,为此我们需要遵循古代治水理念,在建设水利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第三,中国古代治水理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
古人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发明了一系列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如测量水流速度的船式水位计、测量河床深度的水底双轮装置等,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治水中,也需要注重对科技的创新,包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关注水质保护以及对水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等。
第四,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强调社会力量的集结。
古代治水大规模输送掌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和工匠,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取之有道;颁布的诏令使得全国广大人民肃然起敬,购买茶叶籽以供种植,停止不合理土地开发行为。
现代治水同样需要注重社会力量的集结。
政府和私营企业可以合作互补,专家和工程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技能,形成一支优秀的治水队伍,共同应对水利工程的挑战。
论人水和谐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项实价值

下名 山大 J ” i ,后 被 列 为 古 代 的 I
“ 政 ” 一 。从 上 至 下 ,各 民 八 之 族 、各地 区都 有 自己奉拜 的江河 之神 ,如 黄河 的水 神河伯 ,湘水
得 引起高 度重 视和 警 觉 的社会 与
政治现 象 。如苟 子说 过 “ 归之 民 如流水 ” ,而孟 子认 为 “ 民以为将
从远古洪荒时期,我们的祖 先就 “ 逐水 而 居 ,在河 川 和湖 泊附近 ,以 氏族为单位 .群集而 居 .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但是 由于生产力低下 ,对水的 自然规 律没有认识 .洪水肆虐而束手无 策 ,处 于“ 汤汤 洪水方 割,荡荡 怀 山襄 陵 ,浩 浩 滔 天 ,下 民其 咨” 的境地 。据 《 书 ・ 货志 汉 食 上 》 :“ 禹有 九 年之 水 ,汤 载 尧 有 七年之 旱” 。在 中国历 史上最 大的灾 害 就 是 水旱 之 灾。据 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经济发 展不可或缺 的资源 。人与水和谐 相处 十分重要 .是可持续发展的 时代要求 。
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水灾。 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生产 ,人 们与水旱灾害进行 了长期不懈的
斗 争 ,逐 渐 对 水 的 自然 规 律 有 了 初 步 认 识 ,知 道 如 何 用 水 之 利 而
拯 己 于水 火 之 中也 ” ,苟 子 还 以
的水 神湘 君夫人 等 。 人们对 水 的崇 拜 ,是 以水 的
人格化 和 神灵 化 为前 提 的。水 的 人格化 ,是视 水 与人 同“ ” 性 ,即 认为水也 具有 与人 相 同或 类 似 的 思想 、感 情 、意 欲 、行 为 等。这 种人神 关 系 亲和 的现 象 ,表 现 出 的就是一种原始 的人水和谐思 想 , 是人类 对 自然认识 的有 限性 造成 的。到后来 ,随 着生 产 力 水平 的 提高 ,人 类 对 自然 认 识 的深 化 , 水神 身上 人“ 自身本 质 ” 的影 子 越 清 晰,人 性 成分 越 充 足 ,人 与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人水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肖冬华2012摘要: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
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水环境持续恶化、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
当下恶劣的人水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居民健康安全。
人水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其根源在于人为。
为此,当下,我们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人水和谐思想,重建当下人水关系。
关键词:人水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90-03作者: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99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度研究项目(JD1178)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西周末年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春秋末期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
《尚书·虞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和理想状态。
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
一文化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语言文字,抑或是儒释道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水和谐因子。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孜孜追求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是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共同诉求。
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作为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折射出了人水和谐思想的萌芽。
在上古的创世神话中,水被视为创世的圣物。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开天辟地的美丽神话,说明华夏初民重视水,把水视作生命之源。
在古老的泉神话和酒神话中,人们则形成了水有灵异的基本认识,水被赋予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
“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
”(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名城酒泉因此得名。
中国古代治水和抗旱的神话故事,则折射出华夏初民在与水的相互关系中力图谋求和谐与平衡的努力。
洪荒年代,沧海横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华夏初民对洪水极端恐惧,进而将水予以神化,塑造出女娲这一治水英雄。
除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也是流芳千古的治水佳话。
“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史记·李斯列传》)。
古代先民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并力图找到人水关系和谐发展的规律。
从被神化的水中,人水和谐的思想得以萌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大事件。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同样浸透着人水和谐的声韵。
从汉字的产生看,正是水,启蒙了中华文字,水是中华文字之母。
《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河图洛书这一水文化宝典诠释着中华语言文字和水的密切关联。
从中华文字的造型看,一笔一画都能书写出人水和谐的意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①古人依流水之貌造出了许多甲骨文字。
如以河流中回旋的水流之态造出“亘”字,以雨点从天空降下之态造出“雨”字,以溪流从山谷中疾驰而下之形造出“谷”字,以深潭中回水之貌造出“渊”字等。
据统计,甲骨文中,表示河流、山川的文字约占7%。
②由是观之,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古代先贤清楚地认识到水的重要意义,将水摆在了突出位置,使浩瀚的中华语言文字宝库积淀了人水和谐的独特意象。
儒释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无不流淌着人水和谐的精神基因。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而水则是儒家伦常道德之化身。
孔子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孔子提出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九德,并将水之九德与君子的品德一一对应。
孟子进一步发挥,以水的特性阐发了性善论思想:“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注重以水比德,而佛家则倡导以水观佛,以水修心。
水对于佛家而言,是观佛的方式,自水中可以看到理想的佛国世界。
不仅如此,佛家还认为水是佛家智慧的体现。
“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
弥漫无间,澄湛莫测。
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
”③佛家学者借水启迪智慧,并将水直接比作了佛家智慧。
与此同时,佛家学者还极为重视以水修心。
佛家主张“心静如水即是佛”,佛学弟子大都喜欢在远离喧嚣、绿水环绕的佛教圣地修行修心,许多佛家寺院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家,较之于儒家、佛家,似乎更倾向于以水喻道。
他们受水的启示发现“道”,并认为“水几近于道”,因而常用水的形质来阐释“玄之又玄”的“道”。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道德经》第八章)在以水喻道的同时,道家哲人还赞赏水以柔克刚的精神,从中体悟“无为”。
庄子曰:“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庄子·外篇·田子方》)人水和谐的因子,深入到儒释道三种文化的骨髓,共同构筑起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历史维度下的人水和谐思想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水地篇》)将水视作生命之本、万物之源的华夏先民自古就有着依水而生的强烈意识。
《列子·汤问》记载:“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国语·晋语》写道:“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和水密不可分。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也曾留有华夏先辈的足迹。
广阔的水资源共同哺育了中华民族,滋养了中华文明。
水是治国之枢。
恩格斯曾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④。
列宁也曾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⑤许多国家机器因战争或阶级斗争而产生,而在古老的中国,国家机器的诞生由大禹治水促成。
治水英雄禹开启了建立国家机器的征程。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左传·襄公四年》)“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水不仅促成了夏王朝的诞生,也是之后朝代变更的脉搏。
管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管子·水地篇》)水关乎国家兴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征。
由于旱涝灾害引起农民起义而导致朝代更迭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
元朝末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历时1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对元朝统治的瓦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明朝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一次农民起义最主要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但直接的导火索则是至正年间的黄河决口。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国运、水运紧密相系。
水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开启了夏王朝,而且也开启了灌溉农业的时代。
《孟子·滕文公上》言:“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疏通了九河,将水道挖得更深更宽,水流不再堵塞,农作物的灌溉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在治水成功后,一些荒地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农作物的种植。
《国语·周语下》写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
《尚书·禹贡》记载:“桑土即蚕,是降丘宅土”。
大禹治水让中国的农业文明得以发端,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常出现水业之兴、百业之旺的局面。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工程,不仅消除了严重的岷江水患,而且使年年泛滥成灾的成都平原变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积粟如丘山”的繁荣局面。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时期,水利的兴修掀起了历史性的高潮。
汉武帝先后开凿了漕渠、灵轵渠、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漕运和灌溉渠道,渠水经过之地都成为沃野,百姓赞之:“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书·沟恤志》)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水为其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驻足江边,吟出了如此雄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于散文,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借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构思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完成了《桃花源记》。
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也充满着水的美妙音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名曲《春江花月夜》盛满了游子思乡的哀情。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水成就了很多传世名作。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清明节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京城汴梁的繁荣景象。
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社会文明。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中国筑城而居的历史久远,最早的城市因水而成。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鲧是禹的父亲,为遏制滔天洪水,建造了很多的堤防,包括城与郭,这些城郭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雏形。
不仅如此,正是水,让古代的中国社会走向融合。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吕氏春秋·用民》)为成功治水,禹让几近孤立的各部落团结了起来,社会逐步走向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