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确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熟悉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道家开创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那么,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一辈子行为的大体依归。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遇(《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进展。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遇。
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确实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
宋朝张载在《正蒙》中第一利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依照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硕的爱惜自然资源的思想。
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打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
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稳的。
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表现了前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制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阻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和谐思想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和谐思想浅析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可谓是一座宝库。
其中充满着对和谐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化承载着悠久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们来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和”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强调“和”,也就是和谐。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和谐作为其中精华,把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方向。
例如,《诗经》里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象征,借此显示出古代文化强调“五音不和,五色不和”,这就是古人思考和谐之道的体现。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游离于物欲和理智之间的“梦想”思想。
在古代,人们把梦想作为一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寄寓和安慰。
例如,《梦游仙境记》中,鲁班及其他英雄人物在梦境中自由飞翔,从而体现出古人对仙境之憧憬。
再次,中国古代文学中强调“仁”的思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仁义礼智信这四大价值观,这就是古代文学对和谐的思考的体现。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到阴关立定,以拒绝秦攻克中原,这就是古代文学中“仁”的思想的体现。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探讨了“忠”的思想。
“忠”在古代文学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话题,是一种“完美”的道德意识。
例如,《水浒传》中,宋江等人为了拯救百姓而逆天顶抗,他们对国家和百姓的忠心不亚于英雄,这就是古代文学中“忠”的思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深入人心,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出各种如“和”、“梦想”、“仁”、“忠”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们向着和谐社会的追求具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深化,如儒家的“天道”、“人道”观念,道家的“道”、“天人合一”观念等。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
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家庭、邻里、社区、国家、国际之间,也体现在各种社会角色、地位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观念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协调和合作。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
人们认为社会秩序的和谐是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这种和谐秩序不仅仅是由法律制度所维持的,还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
中国古代人强调的“礼”观念就是指社会秩序的和谐。
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依法而行,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还强调政治的和谐。
中国古代人认为,一个政治制度的和谐与公正是其行之有效的标志。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的和谐理论,如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法家的“以法治国”观念等。
这些理论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公平与公正,在实践中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追求和反思。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含义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人引申为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们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其基本内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二、和谐的社会模式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
道家的“小国寡民”,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的“爱无差等”,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的“富国强兵”,倡法治,求实效;佛家的“善地净土”,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都是对理想的和谐社会模式的不同表述。
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还早二千年。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
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这三种思想体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儒释道文化中,和谐统一是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从哲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等多个角度,探讨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1. 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和谐统一: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和中庸之道,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追求个人与社会、天与地的和谐统一。
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强调“道”与“德”的修炼。
通过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
追求众生的和谐统一,通过修行、觉悟和觉后的解脱,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
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都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不同的修身修道途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儒释道的伦理与和谐统一:儒家伦理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儒家强调孝道、礼仪、忠诚和义务,鼓励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良好的角色。
个体通过遵循伦理道德,服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统一。
佛教伦理强调的是修行者与众生的和谐统一。
佛家倡导慈悲和无私的思想,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实现众生的和谐。
道家伦理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儒释道在伦理道德上强调不同层面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众生、个体与自然之间通过不同的伦理准则实现和谐。
3. 儒释道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统一:儒家生活方式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注重孝道、和睦相处和社会责任。
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和谐,通过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友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佛教生活方式倡导简朴和无私。
佛家鼓励修行者舍弃贪欲与执着,追求简朴无私的生活方式,实现心灵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道家生活方式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道,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且将和谐视为一种理想状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一、和谐思想的起源和内涵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起源于《易经》,并在后来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和谐思想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等多个层面。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核心之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法则,并且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或者对抗自然。
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在诗词歌赋、画作等艺术形式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等方面。
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君臣上下互敬互爱等都是古代中国人推崇的价值。
例如,孔子强调“和而不同”,即在和谐的基础上保持个体的差异性,并相信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人与自己的和谐也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他们通过修习礼仪、养身之术以及思想上的反思等方法来达到人与自己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修身来使个体与自己、与家庭、与社会保持和谐。
二、和谐思想的价值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和谐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其次,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和谐的思想也对当代环保运动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有哪些展开全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之际的论辩与实践,奠定了以儒家仁学理论“天下归仁”为核心、“和而不同”为原则的和谐文化精神,其主要内容为:以“仁”为本的身心和谐观、由己及人的群体和谐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观。
一、以“仁”为本的身心和谐观对于“仁”的理解,历代的思想家在根本上都赞同这样一个内涵:“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理由与标准,是人天赋的内在本质的不可改易和不容偏离的原则性规定。
根据“仁”的要求,人要修身养性,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境界提升,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以“仁”为本的身心和谐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首先,身心和谐的重要性体现在治国平天下中的基础性作用。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学》也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其次,身心和谐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主体的内在要求方面。
传统的和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认为是主体本性要求主体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和谐:对上,有孟子把君主的身心和谐即“仁”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对下,有荀子主张国君的“仁”教化“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
通过孟子和荀子的论述,主体的身心和谐有了内在的正当性。
二、由己及人的群体和谐观修身以成仁是天下归仁的基础,由己及人、实现群体和谐则是天下归仁的关键。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有群体和谐的意味,即个体在修身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感染带动他人修身实现群体和谐。
至于如何“由己及人”,孔夫子的“安人”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即曾参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积极作为,将好的东西推荐给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是消极的不作为,不要将自己厌弃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和谐思想透析

儒家和谐思想透析孔子及儒家和谐思想透析一、孔子和谐思想1、以道德礼义为根据孔子以“仁、礼、义、智”为理想,“道德礼义”为根本,认为首先使人们仁爱、诚信、宽容,还要守有礼节、崇尚规范、尊重他人,并以众人之义为本,调和个人与公共利益,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
2、乐善好施的理念孔子认为最主要的礼仪就是“仁”,也就是“以仁为本,尊重他人,行善以示仁德”。
他主张:“乐善好施,以期获得尊敬荣耀”,认为人们要时刻坚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
3、行善之道孔子认为行善道之最高境界就是:“及人之所欲而不加以伤害”,他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把握好施仁的比例,既要让受益者得到满足,也要实现利益共享,以获得和谐的社会。
二、儒家和谐思想1、注重内外的和谐儒家认为应该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意识的和谐等都纳入考量范围,以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全面、协调、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
2、以法律和义去调节关系儒家认为个人与社会依据法律和义去调节,真正实现和谐就是通过遵循它们而实现。
儒家认为法律强制执行,是违背和谐社会的;义则以礼仪居上,可以协调社会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3、倡导厚礼尊敬儒家倡导“厚礼莫逾尊”的原则,认为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做到尊重他人,礼节要有特殊的厚薄之分。
因此,儒家强调“敬老爱幼”、“以礼待人”,以此达到家庭、社会和谐的状态,满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相尊重,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综上所述,孔子和儒家和谐思想都强调要以道德礼义为基础,从外部的法义调节社会关系,从内部的仁爱、乐善好施、顾及他人来保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摘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
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
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
本文从存在论、辩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古代;和谐;解读“和”是中国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范畴。
细细体会古典哲学中“和”的意蕴,进人它所建构的“和”的语境,梳理清楚古典和谐思想的内在逻辑,对当代人思考和谐问题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和谐之道,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和谐存在论:万物一体对“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但作为一种方法或作为一种理论视域提出来,则是从现代西方哲学才开始。
现代西方哲学出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解构和超越,提出了“存在论”哲学。
“存在论”哲学相比于“认识论”哲学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意义呢?“存在论”哲学的思考向度与“认识论”哲学的思考向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整全的视野,统一性视野,把人置于存在之中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从与人相关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至于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不被强调,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
相较于“认识论”哲学的思路,“存在论”哲学的思路更符合中国古人的思考习惯。
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就是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的视点出发的,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万物的关系来理解事物。
一切关于事物存在的判断,如美丽、鲜艳、崇高等,都是人赋予的。
一切人的“灵明”所没有涉及的东西,是不可思想的,是处于“黑暗”之中的,因而等于是不存在的。
这种思路,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到先秦这个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
道家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存在论”哲学的特征。
老子、庄子都具有拒斥客观知识的倾向。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第十六章》)还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在老子的视野中,人与世界不是单向的认识关系所以要塞“兑”、闭“门”,要致“虚”、守“静”,世界不是人的认知对象,而只是人可以感悟的存在。
所以人可以观“复”,即从万物的根本和归宿处感悟,也就是从大本大源处体会万千世界的风起云涌。
庄子更是反对人们以认识态度来对待一事一物。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庄子·养生主》)对繁多的具体事物的追逐,正是“认识论”哲学所强调的,这种努力的方向,在庄子看来是徒劳无益的。
他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庄子·逍遥游》)在明月光照之下却打起火炬,在时雨降落的时候却去浇灌田园,人之所为在伟大的存在面前不是显得渺小和多余吗?通过“认识论”方式的逐物态度是无法把握存在的。
为进一步解构“主——客”二分的认识框架,20世纪一些西方哲学派别提出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存在就是“无”,存在者就是“有”。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就好比大海与海水,黑夜与灯光,天空与云彩。
大海给出了海水,黑夜给出了光亮,天空给出了云彩。
这里的“给出”,不是生产式的制造,而是一种关系。
好比个体对整体的依赖和整体对个体的限定。
这个存在,就是无,也是大大的有,是一切的大本大源。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而回归事物本身。
说白了,存在者是具体事物,而存在可大致看成是世界总体,或事物存在的总根源,或曰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场”或“势”。
这种思路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当下被给出,不必寻找事物之外的力量。
如对人的本质的考察,我们不必上溯他的血缘关系,而应从人存在的外界环境及关系网络来判断。
这实际上让我们回避所谓客观实在性的证明,而注重从存在者背后的存在,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认识论把世界割得太零碎,所以要以一种整全的视野来看待。
这些新的观察事物的思路其实在中国古已有之。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都是有形体、有限定的、相对的存在者,而这些相对的存在者,最终是生于无的。
这个“无”就是存在本身,就是世界作为总体的存在。
也就是事物赖以显现的统一性的“场”或“势”。
“物物者非物。
”(《庄子·知北游》)能产生物质的,必定是非物质的。
道,才能成为万物本原。
这个道,庄子把它形容为“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这个“道”与西方哲学的“存在”很类似。
以“存在论”的思路和视野来观察事物、把握世界,这是我们古代哲学与20世纪西哲学相契合的地方。
然而,更独特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和”来说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
这使我们民族对存在的思考更深一步,或者说,更富有特色。
存在给出了存在物,那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本性是什么?存在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决定了存在物的性质和状态。
中国古人一个富有特色的思想是:和。
即世界的本性是以相互平衡及和谐的方式而存在的。
好比,你跳出红尘之外,站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或人间世界,虽然局部地方可能混乱和争斗,但从总体角度看,它总是和谐有序的。
春夏秋冬,按时而至;春花秋月,美景无限;这里是袅袅炊烟,那边是夜夜笙歌;这边车水马龙,那边是书声朗朗。
女人的温柔,男人的伟岸;少年的活泼,老人的慈祥。
一切的一切,好像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作了精心的安排。
这就是存在本身。
与西方思想不同的是,中国思想赋予存在以和谐的性质。
因此,许多哲人面对存在,面对世界,面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亲切感。
《中庸》里面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把天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描绘成宁静的、美的创造过程。
《易传》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是按照各自本有的特性分门别类地排列和布局的,有乾道必有坤道,有男人必有女人,有施予必有接受,有创始必有守成。
日月运行也是按寒暑交替,有规则地运行。
总之,一切都是对应的、对称的、有规律的。
华严宗还提出了“四法界”说:“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
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不妨碍,就叫“理事无碍法界”。
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他们认为,这四法界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关系。
宋明理学家更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程颢认为,所谓仁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觉得自己与万物合而为一,觉得对万物无有不爱。
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
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
”(《二程遗书》四)天地是一个大我,人要泛爱万物。
中国人很早就相信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感应关系,有关这种关系的看法,在汉代初发展为一种很系统的“天人感应”论。
按照天人感应论,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好坏,在天那里会得到不同的反应。
天以显示吉祥的方式鼓励和称赞人的善良行为,以显示不祥的方式警告和惩罚人的恶行。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和谐系统中的自我调节。
汉代董仲舒是天人感应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理论被称为神学目的论,并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大迷信家。
然而,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在那个时代,董仲舒是最不讲迷信的。
他只是以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表述了一种“和谐存在”的思想,对存在物采取与人相关联的视角来看待,在当时条件下,未必不是一种较合理的解释。
古人把宇宙最高程度的和谐称为“太和”,即最高和谐。
按照王夫之的解释,在宇宙未经分化的太虚状态中,聚合着彼此浑然一体的阴阳之气,这是宇宙本来最高和谐状态。
万物产生之后,宇宙仍然保持着最高的和谐,万物也始终朝着和谐的目标奔腾不息。
这就是说,不管是宇宙产生之前,还是宇宙产生之后,“太和”都是宇宙的一个常态。
因此,中国哲学家的通常看法是: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都是以固有的和谐秩序和节奏运行的。
万物是一体的,大宇宙是一种超级有机体。
以上所讲的,是古人以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本身,看待存在本身,即为世界从大本大源处奠定了“和”的基调。
二、和谐辩证法:和而不同前面讲了作为万物存在原理的“和”。
这就是,当我们从整全的、总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总体上是和谐的。
当我们的眼光从存在本身移开,注意到某个具体的事物的时候,这时,我们注意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者。
注意到存在者时,就会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回答。
思考存在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存在者是怎么来的,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这种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我们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观。
中国的宇宙观,一般被称为“宇宙生成论”,这种宇宙观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是相信宇宙是通过自身的力量“生成”的,也就是相信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这种生成性的宇宙观,同古希腊哲学家相信宇宙万物是由某种最基本的元素层累而成的宇宙观明显不同。
宇宙生成论是慕拟人类生育、种族繁衍的方式,说明宇宙的产生与演化过程。
《易经》的八卦生成模式就是宇宙生成模式的模拟和符号说明。
《易经》先天八卦的生成模式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就是宇宙的生成模式,也是人类血缘氏族的繁衍模式。
好比一个男子,娶妻生子,其子再生子,枝枝叶叶,枝繁叶茂。
《易经》后天八卦更是直接模拟人类的“生育之德”。
所谓“乾坤生六子”就是直接运用家庭的生育模式解释万物生成过程。
在后天八卦中,乾坤被称为父母卦,父母卦生出“三子三女”,长男曰震,中男曰坎,少男曰艮;长女曰巽,中女曰离,少女曰兑。
八卦体系就是一个和美的家庭或家族体系。
那么,中国宇宙生成论所贯穿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创生万物的呢?是和,是和谐。
和谐是中国宇宙生成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生成原理。
前面讲的是存在原理,这里讲的是生成原理。
存在原理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整体、宏观把握。
生成原理则是对世界发展、变化的动态把握和变化机制的揭示。
中国古人是如何描述作为生成原理的“和”的呢?许多中国哲学家都在这个意义上谈到过“和”。
春秋时期的史伯,是最早对“和”发表过看法的人。
据《国语·郑语》记载:他在与郑桓公探讨周朝的弊政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叫做“和实生物”,它的意思是,调和不同的事物就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在这里,“和”是一个动词。
史伯还对“和”作了界定:“以他平他谓之和”。
按照这个界定,“和”就是用一些事物去平衡另外一些事物,这是事物的结合方式,也是新事物的产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