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天人合一思想》摘要:(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面,“道”是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天”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依据,是至高的,起到支配的作用,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不能背离自然界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即“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去之” 、“养长时,则六畜育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当代人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天人合一思想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和价值两面进行论述,从而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及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提供借鉴。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面,“道”是思想的核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人作为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也和自然一样来自于“道”,“道”是主体,是根本。
他衍生出来的“阴”和“阳”也是相互融合,相互平衡,在对立当中又体现着统一,这与环境伦理学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重合的。
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统一的,即“天道”和“人道”。
孔子认为“天”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依据,是至高的,起到支配的作用,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不能背离自然界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即“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人们应该在人伦天道化、天道人伦化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整个自然界和宇宙。
(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庄子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说明顺应“道”可以成功,违背“道”的宗旨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儒家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子钓不纲,弋不射宿”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论语》含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要放在平等地位

《论语》含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要放在平等地位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相生相克、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
我们专门从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从历史名人的传记中和历朝历代的政规法令中精心进行了编辑梳理,特地推出《生态史话》栏目。
力图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生态保护的思想。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孔子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
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和”的境界。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渔竿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
孔子提出的“不一网打尽、不倾巢尽剿”的主张表明,自然界中有其生存繁衍的规则,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顺应规则,既要考虑眼前,又要兼顾长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要防止猎尽捕绝,影响生物繁衍,违背规则,避免对自然的过分干预,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及自身的生存。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篇》古代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珍惜自然资源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暴殄天物。
孔子坚持“节用爱人”,并这样要求自己。
此句意思是孔子主张断绝自私、自利、固执和自我的行为,不奢侈浪费,这对现代的生态保护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
《论语》中蕴含着的天人合一,节用爱人的思想对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语》揭示了生态保护中最为基本的思想,即要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如果人为的超载了自然本身承受能力,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与道德,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的重要基准。
在当代社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环境问题和资源紧缺等挑战,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醒人们要顺应社会规则和伦理准则,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二、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在生活中追求中庸、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避免极端的偏向,推崇温和、稳定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平衡中寻找真实和和谐,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面临着忙碌的生活和各种压力,很容易陷入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中庸的生活态度,平衡工作与休闲、安排好时间和精力,使生活更具有品质和幸福感。
三、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力量构成,即阴阳。
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自然能量和属性。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存在着相互关系,而且需要平衡和调和。
只有在平衡中追求和谐,人们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在当代社会,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常常忽视自己与自然和内在能量的关系,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倡的一种思想理念,即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
根据这一理念,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么,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呢?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维护好生态环境。
当人们树立起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自觉地远离破坏环境的行为,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其次,天人合一的理念鼓励人们进行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协调、平衡发展。
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比如,倡导垃圾分类,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提倡徒步或骑行代替汽车出行,都是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环境保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的平衡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
当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能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生物灭绝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绿色景观和生态公园,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要看到天人合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
尽管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能够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仍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当人类追求经济利益时,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保护。
此时,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齐心协力,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目标。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进行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智慧贯穿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共同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气、保护生态环境等。
如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根据农历和气象条件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二、生态文明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中国自古就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有着许多关于山水自然之美的诗词和画作。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拟人化的态度。
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然,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道德伦理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伦理的引导,教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爱人,爱人则爱物”,这种爱物也包括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儒家思想还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保持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以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些道德准则指引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其成为人们行为准则中的重要部分。
四、传统节日与自然的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然息息相关,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与自然进行了深度的互动。
例如春节,人们欢庆新春的到来,同时也庆祝春天的到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端午节时,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也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五、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天人合一理论。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仁”,即人类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审美追求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和追求。
艺术家们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
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如古代的园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具备道德之心,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伦理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更是一种道德伦理。
这种思想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首先,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或者盲目剥夺资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
其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同样的本源所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人应该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早期阶段,例如《 易经》中就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中也提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大道无言,人应该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在这种思想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
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鱼、砍伐、烧荒等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
中国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二、“天人合一”指导实践的生态意义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
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中国古代思想家基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在先人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不能逆天而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恰恰相反,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声,努力去与大自然进行沟通。
自然界不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存在,不是人类的敌人。
恰恰相反,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亲朋好友,人与自然天生具有亲和性而非对立性。
因此,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会极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向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断前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当今世界由于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更有着未雨绸缪的重大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前改革和建设的指导理论,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荣,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对立为耻。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深刻体会和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为建设更加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三、结语“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命题,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态观,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智慧,具有深广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容量。
即使到现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仍然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思考、理解、学习。
在我们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践行这种理念,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
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天人合一”在古代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对古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巨大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中国古代的建筑,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将就要有好的风水,同时要与周围环将相协调,这不仅仅是人们图个吉利,这更是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现代以及未来,“天人合一”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外,还应有不损坏自然的相应约束,应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功能。
否则科学很多方面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场福祸相伴的悲喜剧,甚至是一场灾难。
人类与自然,只有处于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永恒生存的和谐之中,才是长久之道。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天人合一”是基石:在中国文明的哲学体系中,它是理论基石之一,“远求;近取,俯查;仰视,类比;取象。
”,巧妙;严紧的将人与自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模式展现给我们。
“天人合一”是经论:这是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哲学观的宗教体现,“三生万物”“天地人法”阐明人是万物的一部分,人须顺应自然规律——“道”这一世间真谛“天人合一”是方法:所有道家修行方法中都有天人合一的内容,这是道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天人合一”是状态:这是在修炼中;身心对溶入自然的一种常见体会,是修行方法中的一个状态。
天人合一是医理:臓象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
无不是以天地时气变化对人的直接影响为主线而展开的防病治病的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明哲学体系的基本成份之一,它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意识;思维;甚至遗传中,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昌明发达,和谐自然——是这一理论的最好的实证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
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