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第2课时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二、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三、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二。
《兰亭集序》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37课时)教学目的:4.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5.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6.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集序》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聚会人多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晴朗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活动雅洁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快乐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会”,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助词,无义 会集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高 使……流 作诗 排列 旁边 都 都 映衬、围绕 盛况 作为 喝酒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死生亦大矣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少者; 长:长者。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于怀不能喻) (于斯文有感)
相交往 依,随
状语后置 放纵 暂时 附着 因 到 怎么 过去 长 自然 有的人 之于 不同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通“趋”,趋向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
等到
到达
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补充介绍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兰亭集序》(第2课时)学生版

课题《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师二次备课内容学习过程及内容一、目标方法-----学习目标、方法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3、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及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讨论翻译全文。
4、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悟与小组的交流讨论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部分并概括内容。
(请用六个字来概括)2、从每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情感基调的字眼.3、各部分理解第一部分①在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思考)②、“信可乐也”可”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③、.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①、第三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②第三段中.“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第三部分①、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展示评价-------展示预习、教师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对照、核对答案,并派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强调充实答案。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五、拓展提升-----课堂检测1、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教学反思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2 课文1 兰亭集序

[复习目标]1.梳理、积累这三篇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重点掌握实词“属”“致”“固”“适”和虚词“其”“且”“相与”等文言词汇。
3.重点掌握名词活用、宾语前置句的规律特点。
4.背诵《赤壁赋》全文。
[单元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兰亭集序宴集序王羲之描写山阴兰亭修禊盛会,尽风物之美、人物之盛、吟咏之雅,并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内容深沉,文字优美。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2.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3.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赤壁赋山水游记散文苏轼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情,既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游褒禅山记山水游记散文王安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进而议论,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于人无讥,于己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①()禊事也群贤.②()毕.③()至少长..④()咸.⑤()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⑥()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⑦()左右引.⑧()以为流觞.⑨()曲水列.坐.⑩()其次..⑬..⑪()虽.⑫()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②()之盛所...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以.③()游目骋怀足以极.④()视听之娱信.⑤()可乐也(第3段)夫人之相与..④()..③()怀抱..②()一世或取诸..①()俯仰悟言..⑤()一室之内或因.⑥()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⑦()舍万殊..⑧()静躁不同当其欣.⑨()于所遇暂.⑩()得.⑪()于己快然..⑫()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⑬()既倦情随事迁.⑭()感慨系.⑮()之矣向.⑯()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⑰()怀况修.短.⑱()随化.⑲()终期.⑳()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4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①()若合一契.②()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④()之于怀固.⑤()知一.⑥()死生为虚诞..⑦()齐.⑧()彭殇为妄作..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⑩()世殊事异所以..⑬..⑪()兴怀其致.⑫()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1)断句略。
重击2012语文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四《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兰亭集序●画语导入尝年之前的那个暮春,惠风和畅,一群文人于兰亭饮酒作诗。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其中有一位书法家,感于事过境迁、死生无奈,挥笔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他就是“书圣”王羲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羲之,去体会他那字里行间所渗溢着的旷达的情怀吧!●【字词梳理】1.正音癸.丑() 修禊.()流觞.() 娱.乐()游目骋.怀() 契.合()彭殇.() 形骸.()契券.() 遏.制()答案:ɡuǐ,xì,shānɡ,yú,chěnɡ,qì,shānɡ,hái,quàn,â。
2.辨音会.稽() 会稽.() 联系.()会.计() 稽.首() 系.鞋带()会.面()答案:kuài,kuài,huì;jī,qǐ;xì,jì。
3.辨形急(tuān)符(qì)不安(zhuì)而不舍(qiâ)测(chuǎi)答案:湍,惴惴,揣;契,锲。
【词语积累】词语释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形容身心开阔舒畅。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文言整理】1.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同(2)虽趣舍万殊同答案:(1)“悟”同“晤”见面(2)“趣”同“取”取向2.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答案:(1)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2)指天地万物(3)襟怀抱负(4)这次集会的诗文3.词类活用(1)映带.左右()(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齐.彭殇为妄作()(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5)足以极.视听之娱()(6)所以游.目聘.怀() ()答案:(1)名词作动词环绕(2)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把……看成平等(4)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5)副词作动词尽(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4.一词多义(1)于当其欣于所遇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2)之及其所之既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夫人之相与足以极视听之娱(3)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沛公北向坐秋天漠漠向昏黑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6)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7)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答案:(1)介词,对介词,在介词,比(2)动词,往,文中指得到指示代词,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3)副词,往昔、过去介词,朝着动词,接近、临近动词,奔向连词,如果、假若(4)高长修建整治、治办(5)注定周约定(6)情致达到招致(7)面对迎面对将要(8)地方下一等按次序行军途中驻地5.特殊句式(1)死生亦大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当其欣于所遇(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5)不能喻之于怀答案:(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2.背景展示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
兰渚山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汉代置驿亭,名曰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修禊于此,泛觞赋诗37首,王羲之即兴撰书《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书法绝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亦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
今兰亭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1980年整修。
兰亭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代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图解文本】1.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探究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1)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在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探究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现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探究不突兀。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
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
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
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
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4.《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的意识——“死生亦大矣”。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涵着深深的“悲情”,作者悲从何处来呢?思路提示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为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思路提示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思路提示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悲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含英咀华】兰亭名联清响拟丝竹;真契齐古今。
——沙孟海题绍兴山阴兰亭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钱君匋题绍兴山阴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
——绍兴山阴兰亭(集《兰亭集序》句)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
——绍兴山阴兰亭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
——绍兴山阴兰亭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
——绍兴山阴兰亭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
——绍兴山阴兰亭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
——王遽常题绍兴山阴兰亭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
——杨思树题绍兴山阴兰亭临内史书,每抚斯文多感慨;入山阴道,得逢胜地且勾留。
——杨昌浚题绍兴山阴兰亭斯地占有情风月,无尽湖山,胜会记千春,不识几经癸丑岁;何人继两晋衣冠?一时觞咏,清游追上巳,可能重返永和年。
——张荣培题绍兴山阴兰亭兰亭序周杰伦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美文欣赏】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我读《兰亭集序》白坤峰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