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望岳》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课文精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课文精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课文精析
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起统领作用的词:望。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3.诗中“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聚集,宠爱、钟爱,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明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明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归纳主旨。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望岳》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词语学习:结合课文,学习并掌握以下词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决眦、会当、凌绝顶。
然而,在课堂总结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于诗歌的难点内容仍存在疑惑。这让我反思,可能需要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引导,以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课后也要关注学生的复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尝试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感受语文的魅力。
-句子解析:通过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理解诗人立志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写作手法:以诗句“齐鲁青未了,阴阳割
-文化传承:通过讲解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其象征意义,传承优秀文化。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其对泰山的敬仰和豪情壮志。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岳》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泰山壮丽景色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豪迈。诗歌的韵律和意象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人教部编版(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

人教部编版(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

思考:本诗每
句都体现了 “望”字,只 是望的角度不 同,具体体现 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望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荡胸生曾云, 写出了泰山的阔大景象 决眦入归鸟。 使自己心胸摇荡。
杜甫诗三首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 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 的诗歌被公认为“诗 史”。他本人也被看做 一带代宗师,被尊为 “诗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 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 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 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 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 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 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 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谈谈你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愿望
一览众山小。极攀顶登的人誓生言顶,峰也 的是 誓诗 言人 。要
➢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 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 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 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思考:颔联里“钟”和“割” 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
➢ 全诗围绕“望”字,由 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 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 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 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 神。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20课《望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20课《望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20课《望岳》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20课《望岳》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望岳》全诗,理解诗中描绘的泰山景观,掌握生字词,如:岱宗、岳阳、造化等。
2.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及其创作《望岳》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作的历史背景。
在课程结束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除歌朗诵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诗歌意境分析:解析《望岳》中所表达的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探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层含义。
4.修辞手法学习: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与实践:组织学生就《望岳》的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尝试仿写类似的诗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默写《望岳》全诗,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
-在诗人背景与时代背景方面,强调杜甫作为唐代诗人的地位,及其在安史之乱后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在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详细解释“凌绝顶”与“众山小”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自然景观表达的个人抱负。
-在修辞手法分析方面,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为例,讲解“造化钟神秀”中的拟人手法,以及“阴阳割昏晓”中的比喻手法。
难点举例与解释:
-在深层意境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上升到抽象层次的思考,例如,通过讨论“凌绝顶”背后的志向与人生哲理。
-在修辞手法识别与应用方面,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含有与不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是哪两个字? 请简 要分析其好在何处。
• 明确“钟” 和“割”
•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 造的如此美丽,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 达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 “割”是“分割、划开”之意,运用了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 光切断,形成两种壮丽的自然景观,突出了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颈 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眦:眼眶。
翻译:层云生起,是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 望飞鸟归林。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 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尾 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 会当:终当,终要。 认为……小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
故能就其深。
——司马迁
4、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5、人心齐,泰山移。
谢谢!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漂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泊 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
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
西 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南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时 这里写就的。 期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绝句(4句) 五言、
泰山多松柏,更显 其庄严巍峨葱 郁;又多溪泉,故 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 使它凭添了几分神 秘与深奥。
三字经: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五岳
北 岳


西 岳 华 山
中 岳 嵩 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优秀课件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 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 睛,远望飞鸟归林;
落第。于是在齐赵一带漫游,此诗为
漫游时所作。
诗歌创作追求: “为人性僻耽佳 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 不怕困难敢攀登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现了诗人青 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7.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 63.质变的积累,才有量变的爆发。你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1.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13.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 18.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能是我? 37.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7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6.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34.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87.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2.微笑,是最美的阳光。 81.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83.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48.并非神仙才能烧陶器,有志的人总可以学得精手艺。 88.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就不要轻言放弃,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后悔。 54.挫折是弱者的绊脚石,是强者的垫脚石。 43.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98.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己。 91.坚持最难,但成果也最大! 57.你悟与不悟,道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修与不修,烦恼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明与无明,难题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观与不观,无常就在那里,不舍不弃。走进觉悟的道里,让觉悟住 进心里,默然相契,一生自在欢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 问自答,写远望所见,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 山那拔地而起、参天 耸地的形象,写出了 泰山占地面积之广、 气势之大。
简析第一联;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 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 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 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 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 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位于湖南中部等 县境内海拔1290
岳: 衡
米。南岳古木参天, 终年翠绿,奇花异 草,四时郁香,以
山 风景秀丽著称。 )
西 (位于陕西华阴
岳:
县城南。海拔 2160米,以险
华 峻著称。素有

“奇险天下第 一山”之誉。 )

岳: 恒 山
山东
泰山 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杜甫
“望”的角度不同:
整体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泰山地域广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景物 荡胸生曾云, 感受 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抒发 会当凌绝顶, 理想 一览众山小。
极望所感抒怀言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高__大__雄__伟_气势和
有关作品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经过泰山时, 遥望泰山而作的,因此题名《望岳》。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 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 岳华山。
课文选诗是望泰山。
《望岳》是一首五言律 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 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 “绝唱”,并刻石为碑, 立在山麓。
诵读 诗歌
正音、明节奏
望岳
d岱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li了ǎo。
三、战乱流离时期(44-48岁):是诗人生活的激烈动荡 期。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 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 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guǎn而被贬为 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 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 2.通过分析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学 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能联系写作背景 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3.能从炼字或修辞等角度赏析诗中名句。
❖ 4.背诵全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
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 称。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 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绘泰山地域之广大;
❖ 颔联写近望势,描绘泰山山势之高大雄 伟和景色之神奇秀丽;
❖ 颈联写细望景,写泰山的景物、诗人感 受,描绘泰山之层云和归鸟;
❖ 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情,抒发诗人之 豪情壮志及心底的愿望 。
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饱含哲理,你知道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 两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由写景转入抒 情,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饱览群山风光 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把登临 绝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表 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自信和敢于面对困难,攀登高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 向上的进取精神。
简析第二联;
山前(南)向日的一面为“阳”;(水北) 山后(北)背日的一面为“阴”。(水南)
{造化钟神秀, 虚 描写山之秀美
近望 阴阳割昏晓。 实 描写山之高大
心胸震荡
荡,激荡.

收入眼底,
胸,心胸 通“层” 开 眼角 即看到
荡胸生 曾云, 决 眦 入归鸟。
译文:山中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 令人心胸激荡;极力睁大眼睛远望鸟 儿归入了山林,眼角几乎要裂开了。
❖ ①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 的形象。(内容)
❖ ②一个“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 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 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语言)
❖ ③一个“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 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 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语言)
简析第三联;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 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 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 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 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 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 暮,诗人还在望。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 怀之浩荡,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 人力量,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 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顸, 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望岳
天地, 大自然 造化
聚集 钟
神奇
山的
秀丽
南面 昏暗
神秀,阴 阳 割 昏 晓。
山的
分割 明亮
北面
划分
译文:大自然将所有的神奇和秀丽 (的景色)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 北两面, (好像)被分割开了,一 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
东 岳:
泰 山
(坐落在山东省中部, 为中国五岳之首,古 称“岱宗”,海拔 1545米,泰山在中国 的政治、文化历史上 占有很高的地位,它 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 场所. )
2017米
2160米
西 岳 华 山 陕西
1290米
北山
岳 恒
西

1440米
中 岳 嵩 山
河南

岳 衡
湖南

1545米
东 岳 泰 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cé曾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览/众山小。
多样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停顿准确, 感情饱满
疏通 诗意
泰山的别称,因 居于五岳之首, 故尊称为岱宗
岱宗
助词
无义
山色
夫如何?齐鲁青
绵绵 不尽
未了。
译文: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它 那)苍郁青翠的峰峦山色,在齐 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齐鲁大地到处都能看到】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 《丽人行》
三、战乱流离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春望》、“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写于作者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 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
(位于山西省浑源县 东,海拔2017米。恒 山分东西两峰,双峰 对峙,浑水中流。山 上怪石争奇,古树参 天,苍松翠柏之间散 布着楼台殿宇,以幽 静著称。)
中 岳: 嵩 山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 境内,海拔1440米, 以峻闻名。嵩阳书院 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 之一。嵩山西部北麓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 禅宗发源地,也是我 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阅读 理解
合作探究:熟读诗歌,思考解答下列问题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
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__望___”字,
二是诗句中的“__会__当__”一词。
——终当,终要。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终当, 山的
终要
最高峰
所有的
会当 凌 绝顶, 一览 众山小

看, 以…小
远望
译文: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那时一眼望去,四周所有的山峦都 会显得渺小了。
简析第四联;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 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这两句诗是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而 来。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现存诗1400首, 他的诗歌被 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 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 工部集》。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深察人民的 疾苦,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作品 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诗风沉郁 顿挫。代表作品有:《春望》《登高》 《蜀相》《北征》《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
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 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 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 象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 “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 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