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古文练习

合集下载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

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2)入水求之(_________)[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2022年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文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填海》选自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少女”指__________。

[2]故事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_______,化为_________,她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_________的故事。

2.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

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A.瓶子B.瓶中的果子C.瓶口D.拳头[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_________)溺(_________)堙(_________)故(_________)[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所宝以百数数:计算B.一日曝书画曝﹕暴露C.今乃掉尾而斗掉:摇动D.处士笑而然之然之:认为他说得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A.有一牧童见之锤子期听之B.常以自随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C.处士笑而然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⑦家君法⑧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suí):安,安抚。

④恣(z ì):任凭。

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⑥邺(yè):地名。

⑦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⑧法:效法,仿效。

⑨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⑩师:学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年十一时。

(时间)B.久而益敬。

(更加)C.孤往者尝为邺令。

(曾经)D.周公不师孔子。

(效法)[2]下列是对画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汉]刘歆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逮,及.达到。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③邑人:同县的人。

④大姓:大户人家。

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⑥佣:做工。

⑦资给:资助,供给。

⑧遂:于是,就。

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A.私逮刑讯B.狗逮老鼠C.逮捕犯人D.力有不逮[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宋濂嗜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①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②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假借:同义复合词,假就是“借”。

②以是:因此)[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着翻译词句。

手自笔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短文,你觉得可以向宋濂学习哪些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_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画出来。

[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_______高,锺子期________高。

通过反复吟诵,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象到锺子期发自内心的_______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_____的心情。

[5]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

由此可见,伯牙把锺子期当作知音。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沧沧凉凉(_____)[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_____________(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4)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2. 文言文阅读。

杀骆驼破瓮昔①有一人,于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①。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①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⑤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①昔:从前;古时候。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⑤痴:傻、愚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教汝出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刀斩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杀驼而复破瓮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学习方法、态度:按时学习,学以致用;与友切磋,不断求进;胸怀宽广,自求上进。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学习态度:客观谦虚,实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境界: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学习态度、方法: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做人规律:处境艰难方显高尚节气、品格。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

想要快,就不能到达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做事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要循序渐进,目光长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学习方法:学胜于思。

(学习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重点解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这。

岁:年。

然:这样。

后:以后。

凋(diāo):凋谢。

好(hào):喜爱,爱好。

尝:曾经。

寝:睡。

以:表目的,用来。

补充解释⑴而:顺接作用,然后。

⑵亦(yì):同样、也是。

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⑷自:从。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连词,却。

⑺时习:时,按时。

习,实习,温习。

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⑵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⑶者也。

今方来⑷,吾欲辱之,何以也⑸?”左右对曰:“为⑹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⑺?’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hān)⑻,吏二缚一人诣(yì)⑼王,王曰:“缚者曷(hé)⑽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⑾善盗乎?”晏子避席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⒁?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yé)?”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⒃。

”(16)注释(1)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3)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4)方来:将要来。

(5)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6)为:于,在。

(7)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了……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酣,痛快(9)诣(yì):谒见,拜访,拜见。

(10)曷:同“何”,什么。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

其,它们,代指橘和枳。

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所以,...的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病,辱(18)盗: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谓:对......说。

(24)缚:捆绑。

(2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

译为:莫非(26)辱:羞辱。

(27)逾:越过。

(28)为:成为,变成。

(29)左右:亲近的侍卫,大臣。

(30)过:经过。

(31)行:行走。

(32)者:......的原因。

(33)为(何“为”者也?):做,干。

(34)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在。

(35)取:获得,招致。

(36)则:就。

(37)取病:自讨没趣;自取其辱取:招致(38) 将:将要(39) 请:请允许我(做某事)通假字⑴曷(hè):通“何” ,什么。

⑵熙(xī):通“嬉”,戏弄。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经过大王的面前走过,(这时)大王说:‘这是什么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不久)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

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谒见楚王。

楚王说:“捆着的人是什么人?”(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嘲笑地)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1]中心晏子形象: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地维护个人机国家的尊严楚王形象:先是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最后自取其辱、尴尬自嘲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高居:处在高处。

居,处。

∙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

∙三旦:三,几次。

旦,早晨。

∙委身曲附:弯曲身子贴紧前肢。

委、曲:弯曲。

附,通“跗”,脚背。

∙傍:通“旁” ,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前利:眼前的利益。

∙顾:考虑,照顾。

∙善哉:好啊。

∙罢:停止。

∙患:祸患,灾祸。

∙子:你。

∙乃:于是,就。

∙务欲得其前利: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

务,一定,必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悲伤凄凉地鸣叫着,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这三者都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及到自己身后的祸患呢!”道理启发告诫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