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发布时间:2021-11-10T08:45:02.54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李东[导读] 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物理或者人为管控的方式来人工影响天气,避免了多次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减少和挽回国民经济损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越来越被我国所采纳。

河南省渑池县气象局 472400摘要: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物理或者人为管控的方式来人工影响天气,避免了多次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减少和挽回国民经济损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越来越被我国所采纳。

本文结合河南省渑池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给出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和举措,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问题;管理对策引言1基本术语的理解1.1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和次生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引雷、防霜、消云、消雨、消雾等目的的活动。

1.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发生器等运载工具将适当催化剂引入云雾中,以人为改变天气的行为。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安全问题2.1地面作业高炮、火箭从地面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向空中目标物射击的射击仰角,一般为45°~85°;当射击仰角≥70°射击时,作业人员及作业点附近人员应注意顶空安全,防止弹体伤害。

2.2高温天气作业高温天气是指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日最高气温>40℃停止当日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37℃ ~ <40℃时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且12时~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35℃ ~ <37℃时,采取轮换作业制、缩短员工连续作业时间、且不得安排室外作业员工加班。

2.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空域安全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作业均属于相对复杂的天气现象,安全隐患大,在通过飞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会对飞行作业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作业点的经纬度不正确,同现实的区域位置存在区别的,会导致空域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域位置的精确性,以降低空域安全事故的发生。

攀枝花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攀枝花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气象Hu a n jin g q ixia n g本文通过分析攀枝花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代化建设,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又是雹灾频发地之一。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一种减灾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攀枝花市位于我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

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

攀枝花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以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为主,为保护农经作物、缓解旱情、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净化空气等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攀枝花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攀枝花全市现已建成62个人影固定作业点,其中“三七”高炮作业点34个,JFJ火箭作业点28个;WR-1D流动火箭发射架4套;714S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组建、培训人影作业、指挥人员200余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在抗旱、防雹等减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所有作业装备中,“三七”高炮和JFJ火箭主要用于人工防雹,WR-1D流动火箭发射架主要用于人工增雨。

由于JFJ火箭数量相对较少,作业效果不如高炮,安全性能也一般,所以近几年的作业中,80%以上来自“三七”高炮,具体情况如表1。

2存在的主要问题攀枝花市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2.1作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兼职,队伍流动性较大,部分新进人员操作不熟练,对装备的保养、维修能力较弱,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2部分固定作业点硬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射击平台、弹药储存室等尚未达到标准要求;部分流动作业点未标识预设阵地;部分火箭作业点未制作安全射界图,安全警示标识不全。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气象科学研究领域,通过人为手段改变大气环境,以达到调节天气、减灾防灾的目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对此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包括云种子、
人工降雨、云雾消散等技术手段,通过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我们在某次实验中成功实施了一次局部降雨,有效减轻了干旱地区的旱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其次,我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注重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天气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我们与气象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研究、探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合力。

另外,我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不断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

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和监测,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实施人工降雨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了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不断加强了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天气工作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我们注重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不断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气象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团队在这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威宁县探讨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

威宁县探讨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

环境控制H 2662019年5月·下威宁县探讨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张孝秀1 余 吕1 郎学金2 张玉逵1 李文倩1(1威宁县气象局,贵州 毕节 553100;2毕节高速公路管理处,贵州 毕节 551700)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高科技技术,而人工影响天气就是一种高科技的应用。

本文根据贵州威宁县的气候概况,分析了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以及天气预报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天气要素;天气预报1 引言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再加上复杂地形的大范围分布,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危害,因此,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为了保障人们的美好生活,人们需要获得更加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自然灾害,而人工影响天气也就此产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

2 人工影响天气概述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实现人工对天气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提早预测自然灾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危害,一般做法是利用有关的技术,对需要控制地区上方的大气云层进行化学与物理影响,例如使用催化剂,对局部地区的天气现象进行改变,以取得预期的减灾或者消灾的目的。

人工影响天气在很多自然灾害的防控工作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防雹抗旱,也可以削弱台风和暴雨,总之就是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降低经济损失。

3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气象要素指的是可以反映当前气象条件的各种因素,比如说气压、温度、湿度、光照度等,而人工影响就是利用特定的技术对这些气象因素进行影响,以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本文主要列举两个影响案例。

3.1 人工防雹根据1997年到2017年威宁县35个乡镇的降雹材料,对当地的冰雹出现状况及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

威宁县在这二十年的时间内,年平均降雹日数约为15天,年降雹天数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局面,而且降雹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又以下午至傍晚这一时间段内的出现率最高。

另外,威宁县的降雹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较少,而且地形越高,降雹的频率也就越大。

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对策

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对策

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对策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变或控制天气系统的一种行为。

在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集中在防雹、增雨和减雨等方面。

目前,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进一步推进。

一、工作现状1. 防雹工作:保定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夏季农田常常受到冰雹的袭击,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冰雹对农业的影响,保定市在近年来加大了防雹工作的力度。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雹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云间接地发射草酸云碘装药,形成人工影响云团,从而减少冰雹的发生。

2. 增雨工作:保定市大部分地区属于旱区,干旱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增加降水量,保定市开展了增雨工作。

采用云间接增雨技术,通过撒播卤水或碘化银在云中,诱发云中水汽凝结成云滴,最后降落为降水。

3. 减雨工作:保定市部分地区夏季降雨过多,常常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保定市也进行了减雨工作。

采用云间接减雨技术,通过撒播冰核剂或干冰,在云中形成过冷云滴,在更高的高度凝结,从而减少降水。

二、存在问题1. 技术问题:人工影响天气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如增雨的有效性和减雨的精细性等问题。

2. 环境问题:人工影响天气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增雨时使用的卤水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减雨时降水不均匀可能导致干旱等问题。

3. 管理问题:人工影响天气需要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目前缺乏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三、对策1. 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增雨和减雨技术的有效性和精细性。

2.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3.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人工影响天气的根本目的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转变局部天气现象和活动的过程,最终实现天气的趋利避害,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本文正是以当前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存在的问题为线索,阐述了相关话题,并指出了破解对策。

标签:人工影响天气;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所谓的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条件下,运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对天气和气候状况进行干预,使之物理、化学形态发生变化,服务于生产生活的过程。

在当前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的操作流程中,常见的包括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除雾、人工防霜等。

人工影响天气最终实现趋利避害、转化天气的效能,使之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出相应的贡献。

从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各方的有效操作和努力。

1 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一些问题1.1 区域的协调管理存在障碍,效率偏低人工影响天气必须从特定区域的环境条件出发,扎实推进,才能趋利避害,达到最佳效果。

以某地的人工增雨操作为例,必须与周边的地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出人工增雨的最大效能。

另一方面,人工增雨需要前期的资金筹措、设备演练、人员配置和集中管理,这都需要多地区、多部门的“协同作战”,绝非一家机构、几个组织可以独立完成的。

从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的人工影响天气情况看,往往容易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的天气情况、气候状况和技术手段不一致,很难达成一致的操作目标;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实践操作的滞后。

同时,由于缺乏固定项目的资金扶持和引导,各地的人工影响天气实践操作很多时候都沦为“一纸空谈”,在政策和国家方针引导下才能出现区域的松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人工影响天气倘若缺乏科学有效的区域协调与管理,就会导致效率低下,实施效果不明显,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这些都是要引起特别关注的。

1.2 专项资金匮乏,人才缺失,设备陈旧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对天气状况进行科学化的驱导和规避,主要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民生活的开展,同时可以区域性的改善部分地区的生态状况。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袁文良樊艳萍张清海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9期摘要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31-01郏县是平顶山市烟叶生产大县,地处暖温带。

每年6—8月是烟叶旺长期及采收期,受当地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该县经常遭受冰雹灾害侵袭,且受灾地点多集中在茨芭乡、白庙乡、城关镇、堂街镇等烟叶主产区域。

每次雹灾后,灾区的烟叶基本绝收。

为消除冰雹天气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人工影响天气是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一种科技措施,开展了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概况1958年我国进行第1次人工增雨作业,20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自行设计建造的云雾物理实验室并结合外场试验,开展了北方层状冷云和南方对流云人工增雨试验研究,并对北方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利用干冰催化增雨试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对云水含量、云滴尺度谱、云水含量等参数进行探讨,建立了一些降水物理模型,初步建立了有关人工增雨科学的基础。

80年代,我国首次从美国引进了机载云降水粒子测量系统(PMS),并改装了云物理考察专用飞机(伊尔-14),开展了我国北方地区层状云人工降水试验研究,通过对上述综合观测资料并结合层状云数值模式分析研究,建立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适宜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云系的云物理概念模型,使我国在人工增雨的科学概念与作业技术上的认识获得了了突破性的进展[1]。

50多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经过逐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在技术水平的多个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应急工作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从原来主要以抗旱、防雹为目的,逐步拓展到森林防火、水库增蓄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多个应急应用处置领域。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及有效管理措施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及有效管理措施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及有效管理措施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规模显著扩大,且在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其实际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轻则影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效,重则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几点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的管理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问题;管理引言人工影响天气指的是对气候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使用人工催化剂等科技手段在适宜时机与条件下影响局部地方大气的物理过程,以实现人工增雨抗旱、消雹等,进而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常见的技术服务保障活动。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1958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各方面工作均日趋完善,且在森林防火、农业抗旱、涵养水源、防雹减灾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当中使用的火箭、高炮等均属于民用火工类的特殊产品。

一旦实际操作或日常管理不当极易威胁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各地区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频发,与此同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也更为频繁,其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有效管理措施,对于保障今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性,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1.1空域安全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影技术日趋成熟,与此同时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作业频次明显增多,导致空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使用飞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必须综合考虑雷电等恶劣天气现象的影响。

另外,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必须明确作业点的位置,以保证空域作业的安全性。

然而,部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经纬度和实际位置存在着明显差异,导致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明显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
摘要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2个阶段,人工影响在降水形成阶段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史以及人工增雨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人工局部影响天气的方法,以期促进人工增雨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云雾物理;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指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使天气过程向符合人类愿望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那么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当然也可以扩展到人工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方面。

人工增雨是在有云层或降水不大的雨云中施加人为影响,使云层有降水或使降水不大的雨云增加降水量,达到人们所希望的效果。

要想搞好人工增雨工作,就要求从理论上了解降水的成因——云雾物理。

作业的首要条件必须要有云,云的形成是海面大水体或陆地小水体的水受太阳辐射而增热蒸发(汽态),水汽随气流上升到大气层,水汽的温度随气柱的升高而降低,到达凝结点时,水汽由汽态转换成液态,附着于空气中的凝结核而凝结成小云滴,这些小云滴随气流汇合,云滴大量汇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云块或云层。

当云滴的重力未超过空气悬浮力时,云滴被托在空中,当空气中产生上下对流的气流运动时,云滴随着气流运动,相互碰撞并合成大水滴,当大水滴的重力超过空气悬浮力时,大水滴便从空中掉到地面上,这就形成了降雨。

掌握以上的云雾物理原理,运用这些理论,人为地把大量的凝结核用现代运载技术,如高炮、火箭、飞机播撒到水汽深厚、缺乏凝结核的云团或云层中去,使之产生大量的云滴,云滴随着气流运动,相互碰撞,而合成大量的大水滴,当大水滴的重力足以克服空气的悬浮力时,掉到地面上,使原没有降水的云团或降水量不大的云团或云层有了降水或者降水量增加,这就是人工增雨。

1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史
早在1933年,瑞典科学家贝吉龙就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云中,降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云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冰晶,能否通过冰水转化过程形成大水滴。

到1946年,美国科学家雪佛尔和冯纳格相继提出,可以在冷云中通过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的方法,适当增加云中的冰晶数量,促使降水形成。

这些研究指出人工增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开创了人工增雨作业的历史。

有关人工消雹的研究工作也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其理论依据是前苏联科学家苏拉克维奇提出的所谓“过量播撒”理论。

该理论认为,冰雹一般是在冰雹云中一个范围不很大的冰雹累积带中由初始冰雹胚胎碰并周围的水滴或冰晶而增长形成的。

如果在这一冰雹累积带中增加大量的冰雹胚胎,造成这些冰雹胚胎争食该区域中有限的水滴或冰晶
资源,就能有效抑制大冰雹的生长,从而达到减轻冰雹灾害的目的。

这些原理虽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具体到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许多环节中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总结如何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水平和效率。

2人工增雨作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2.1人工增雨作业云团云层的选择
根据笔者过去的实战经验,云层的选择是人工增雨作业成败的关键。

适合作业、水汽深厚的云团或云层,主要有以下2类:第1类是浓积云,如云底较低、云体膨大、呈花椰菜形的浓积云,云底有雨幡的浓积云,云体颜色呈深蓝黑色的浓积云。

第2类是积雨云,这种雨云云体大且黑,对流旺盛,顶部毡状不高,常带有雷电的积雨云是作业最佳云团。

对此类本身就能下雨的云团,施加人工影响,就会得到理想的大雨以上的效果。

2.2运载工具的选择
催化剂的运载工具应当视当时的天空状况选择,如浓积云、积雨云,这些云团云体完整清晰、云滴集中、垂直水汽深厚、对流旺盛,此类云选择高炮、火箭作业,较为适宜。

又如层状云的层积云、雨层云,云底宽大,看不到边际,如果用高炮、火箭作业则效果不佳,有时不但雨打不下来,反而会打出云缝来,像层积云、高层云、雨层云云层虽然深厚,但其属性相对较稳,类似此种云层采用飞机作业比较合适,催化剂采用干冰,造成云滴的温差,热滴上升,冷滴下沉,使之产生扰动,打破稳定,由于蝴蝶效应的结果引起云中的碰撞、并合而达到降雨目的。

2.3作业点的选择
作业点的选择关系到作业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受益点,作业要做到有的放矢。

作业点一般设在受益点的上风方,同时还受云向、云速、催化时间、作业点与受益点的距离制约。

因为催化剂的催化时间大约在15~20min之间。

有了云速就可以计算出作业点与受益点的大约距离。

另外要提出的就是安全问题,现在作业的工具大多采用小火箭,一般箭体都不炸毁,箭体掉到地上有可能造成对人、畜、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伤害。

因此,要求各地选作业点时,必须根据炮弹的射程参数、发射的角度参数,计算出弹着点与作业点的距离。

弹道是一个抛物线的轨迹,应用抛物线的计算也可以大概知道弹着点的距离,在弹着点附近是否有村庄,安全与否,要做到心中有数。

2.4作业机会的捕捉
作业机会的捕捉也是人工增雨的关键一环。

要求天气形势预报准确,掌握系统影响时段及系统的生消,作业指挥者要密切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和雷达站保持联系,同时掌握什么系统产生什么样云团的常识。

一般来说,倒槽的生成和西南低
压易生成暖锋系的积雨云;锋面与高空切变易生成强对流的积雨云;副高北抬易生成地方性的热雷雨云。

台风影响、边缘是高层云(作业效果不明显),因此种云高度高且是水平运动,催化剂播撒相当一部分在云底,催化剂作用甚少,对此种云作业没有用处,在台风圈内的雨层云不需作业。

当台风填塞后,低压东北移动时易有强对流雨云,此时才是作业的好机会。

2.5作业火候的掌握
作业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作业早了则欲速而不达,作业迟了就变成了马后炮。

因此,作业的火候掌握是成败的关键,一般可以用试射方法探测云团是否在射程内,若观察发现炮弹云内爆炸(对高炮而言)发出的光不太亮、爆炸声沉闷,此时便是作业的最佳火候。

2.6炮弹用量与投弹部位
炮弹的用量视云团的大小而定,没有硬性规定,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般投弹量在20~30枚(仅限三七高炮和小火箭而言),云体大可多用一些,云体小的可少用一些,灵活掌握。

新一代作业火箭箭身长且大,装药量也大,可以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参数,设定作业用量。

投弹部位根据云体的高度而定,一般投弹的位置在云体2/3的部位,是云团对流最剧烈的部位,催化剂借助强烈的气流迅速扩散到整个云体,以达到加速催化的作用。

投弹的方式可采用”一”字型均匀布爆;当云团底部已经在作业点上空时,可采用梅花式布爆(适合火箭作业)。

3小结
为了增加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还有许多基础问题需要重视和研究,如有效的作业工具、科学的效果检验方法等。

即便在人工影响天气原理方面也需要有新的突破,当然这也需要建立在观测新事实的基础上,人们期待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

4参考文献
[1] 李艳伟.冷云催化剂及其在层状云催化增雨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4.
[2] 杨永龙,薛生梁,钱莉,等.河西走廊东部人工降水试验效果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5):218-224.
[3] 钱莉,俞亚勋,杨永龙.河西走廊东部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估[J].干旱区研究,2007(5):679-685.
[4] 黄毅梅.卫星反演云物理参数研究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D].兰州:
兰州大学,2006.
[5] 毛节泰,郑国光.对人工影响天气若干问题的探讨[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43-6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