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教学大纲规范

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大纲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文件,它对于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和评价的实施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定义、编写原则、内容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教学大纲是指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系统规划和总结的文件。
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旨在明确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 科学性原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系统性原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具有系统性,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4. 灵活性原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自主权。
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1. 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应详细列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 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4. 教学评价:教学大纲应明确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四、教学大纲的评价标准1. 目标明确性:教学大纲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2. 内容全面性:教学大纲应包括全面的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载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载篇一:行管行政法教学大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所属专业:行政管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二)课程简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在行政管理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行政立法速度的加快和行政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本课程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目标与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讲授,一方面,使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理论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对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习惯用行政法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去考察、分析、理解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初步解答和回应社会现实中的行政法问题。
先修课与后续课:宪法学、政治学原理、行政学。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方世荣主编:行政法原理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1年版。
3、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行政法学的概念与渊源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基本原则概念第二节行政合法原则第三节行政合理原则第四节信赖保护原则第五节行政程序原则第三章行政主体第一节行政法主体概述第二节行政机关第三节行政授权组织与行政委托第四节国家公务员第四章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第二节行政行为的效力第五章抽象行政行为第一节抽象行政行为概述第二节行政立法第三节行政规定第六章行政许可第一节行政许可概述第二节行政许可的设定第三节行政许可程序第七章行政处罚第一节行政处罚概述第二节行政处罚设定权第三节行政处罚参加人第四节行政处罚程序第八章行政强制第一节行政强制概念第二节行政强制执行第三节行政强制措施第九章行政给付与行政奖励第一节行政给付第二节行政奖励第十章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第一节行政确认第二节行政裁决第十一章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第一节行政征收第二节行政征用第十二章行政合同第一节行政合同概述第二节行政合同的权利与义务第三节行政合同与法治主义第十三章行政指导第一节行政指导概述第二节行政指导与法治主义第十四章行政复议第一节行政复议概述第二节行政复议的申请范围第三节行政复议的管辖第四节行政复议程序第十五章行政赔偿第一节行政赔偿概述第二节行政赔偿范围第三节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第四节行政赔偿程序第十六章行政诉讼第一节行政诉讼概述第二节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第四节行政诉讼的程序三、学时分配与主要内容第一章行政法学的概念与渊源(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了解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和概念与渊源。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及模板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及模板一、编写要求1、教学大纲包括本课程的性质、课程简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时分配等。
修订时要严格按照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分、学时数(周数)等规定进行,明确考核要求,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等。
2、要求文字严谨、名词术语规范、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
3、教学大纲按知识体系进行编写,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4、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本学科领域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更新课程内容。
5、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重点内容划实线,熟悉内容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格式要求1、页面设置为纸型:A4;页边距:上2.0cm,下2cm,左3.0cm,右2.0cm。
2、标题为小四、宋体,加粗。
3、正文部分(包括阿拉伯数字)为小四、宋体。
4、正文行间距设为1.5倍行距。
5、段落(以每一点、每一章为一个段落)间距2.0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手动编号,编号后统一使用“.”。
三、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板ⅹⅹ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三号)课程名称 XXX 课程编码:XXX适用专业:XXX 课程性质:XXX总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XXX 开课单位:XXX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和目的)(小四号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号宋体)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此部分不按教材章节进行编写,应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编写,同时应标出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内容划实线,熟悉内容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一)XXXXX(XX学时)(按知识点编写)1.………:………;………。
三、课程考核形式1.考核要求:考试课或考查课2.考核方式:口试、笔试(开卷、闭卷)、操作等四、参考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参考教材:《XXXXXXXX》,XXX主编,XXX出版社,20XX年第X版2.其它参考资料:[1]《XXXXXXXX》,XXX主编,XXX出版社,20XX年第X版[2]《XXXXXXXX》,XXX主编,XXX出版社,20XX年第X版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黑体,小三号)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课程编码:XXX适用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性质:XXX总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0;实践学时:30 )学分:XXX 开课单位:解剖学教研室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和目的)(小四号宋体加粗)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排版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排版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课程教学大纲的排版要求,包括字体、字号、标题层次结构、文本对齐等方面的规范。
遵循这些要求可以提高教学大纲的可读性和一致性。
2. 字体和字号要求在撰写教学大纲时,建议使用以下字体和字号:•主标题(一级标题):使用粗体,字号为24或更大。
•二级标题:使用粗体,字号为20或更大。
•三级标题:使用粗体,字号为16或更大。
•正文:使用常规字体,字号为14。
•强调内容:使用斜体或粗体强调。
3. 标题层次结构为了使教学大纲结构清晰,应按照层次结构编写标题。
以下是标题层次结构的建议:3.1 一级标题一级标题用于表示整个教学大纲的主题,是最高级别的标题。
3.2 二级标题二级标题用于表示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或主题。
3.3 三级标题三级标题用于细分二级标题下的内容。
4. 文本对齐为了使教学大纲看起来整齐、易读,建议使用左对齐对文本进行排版。
在教学大纲中,可以使用无序列表和有序列表来列出要点或步骤。
•无序列表示例–无序列表项1–无序列表项2–无序列表项3•有序列表示例1.有序列表项12.有序列表项23.有序列表项36. 插入图片如果需要在教学大纲中插入图片,建议使用Markdown语法进行插入,例如:图片描述7. 引用如果需要引用外部资料或其他教学资源,建议使用引用的格式。
例如:引用的内容8.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课程教学大纲排版的要求,包括字体、字号、标题层次结构、文本对齐等方面的规范。
遵循这些要求可以提高教学大纲的可读性和一致性。
希望本文档对撰写教学大纲有所帮助,并能够规范教学大纲的格式。
教学大纲的撰写格式与要求

附件1:教学大纲的撰写格式与要求为保证教学大纲的排版印刷质量,请严格按照格式要求撰写,格式要求如下:1.教学大纲采用Word 2003排版,中文格式,A4纸印刷,页面设置具体要求为:(1)纸型:A4;页边距:上2.8cm,下2.5cm,左2.5cm,右2.5cm,页脚1.5cm,页码插在页面底端外侧。
(2)标题、正文字体及字号按模板中的说明执行。
正文宋体,数字或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文中序号、编号不采用自动模式,使用手工模式,标点符号在全角状态下录入。
(3)正文行间距设为固定值20磅。
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
2.教学大纲的目录根据先课程后实习的原则,按培养方案的开课顺序排列,实验大纲紧跟在相关理论课程的后面。
实习大纲按培养方案中的顺序排序。
3.适用专业要写清专业名称或专业所属学科类别。
具体要求如下:(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写为:全校各专业;(2)教师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开设的,写为:全校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专业(3)一般来说,学科教育平台课按专业目录上的二级学科门类来写,如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动物医学类各专业等;(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除教师教育课程外)写具体专业名称。
4.分若干学期完成的课程只写一个教学大纲,若干个课程编码应标注齐全。
如大学英语AI、大学英语AII、大学英语AIII、大学英语AIV。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A。
4个课程编码占一行(11001040 11002040 11003040 11004040),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学时/学分写成四个学期的总和:256/16。
5. 不含实验的课程大纲,自行删除(二)实验教学部分,同时在另两处修改:一是删除标题【(一)理论教学部分】,二是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中【实验学时】这一列删除,即表中不要有空白列。
根据窗口自动调整表格。
6. 课程编码不同的课程一般要制订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性质、课程编码等必须与培养方案中一致。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学的最基本文件之一。
它是编写、选择、处理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依据,它的制订和实践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教学大纲的编制,特制定本规范。
一、基本要求1.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科学、准确地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
2.突出课程特点,充分考虑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既注意与先修及后续课程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突出训练能力的职教特色,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
4.术语规范、文字严谨、表达简明扼要。
二、结构内容及编写格式课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课程简介】(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1.明确课程性质(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以及选修课、必修课)。
2.明确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计划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由此决定在实现专业计划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1.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起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2.明确本课程为哪些课程打下学习的基础。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及学时分配1.课程总学时。
2.确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课程设计的学时分配,注意要体现职教特点。
(二)推荐教材及要求1.推荐学生使用教材(含练习册),一般不少于两本。
2.推荐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一般不少于三本。
3.凡推荐的教材、参考书,必须注明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
(三)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四)考核1.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考核的唯一依据。
考核要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要点最好能从考核中体现。
2.考核成绩计算(平时成绩的计算及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3.考核的形式。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教学内容1.按照教学内容(若干知识板块和若干能力板块)的内在逻辑顺序,以课题和知识能力点依次排列。
教学大纲格式要求及教学大纲制定审批表

附件2:
《XXXX》课程教学大纲
(按照选课系统的课程名称填写,不能简称)
一、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教师姓名
二、学时与学分:
三、课程性质:选修
四、适用专业:
五、使用教材:□□□编.□□□□□.□□□□出版社,出版时间(没有填“无”)
六、参考书目:□□□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七、开课单位:学生处人文素质教研室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简要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的知识及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简要说明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等。
十、课程主要内容:
按照章节顺序叙述为宜,简要说明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应使学生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各章节的难点与重点内容。
十一、课程说明:
说明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或必要的基础知识及后续课程等。
十二、考核方式:
1.考核类型:考试或考查。
2.成绩评定: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或实验等教学环节考核成绩所占的权重。
教学大纲制订人:教师姓名
教学大纲审核人:
教学大纲格式要求:
1、总标题黑体3号;小标题黑体5号;正文宋体5号
2、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
3、纸张大小:自定义:宽20,高26
4、上边距:2CM;左边距:2.8CM;右边距:2.8CM
5、文件名:《课程名》教学大纲——大纲制定者名字
经办人:年月日。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模板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程性质1. 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课2. 课程级别:必修课/选修课3. 课程性质:理论课/实践课4. 学分:____ 学分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
(3)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1. 课程内容结构:(1)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2)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课程内容安排:(1)第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五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六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七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八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性能与表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2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材料的物理性能是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
外接因素(温度、电场、磁场等)作用于材料,引起材料内部原子、分子、电子的微观运动状态的改变,在宏观上表现为一定的感应物理量,即呈现某一物理性能。
具体地讲,最常见的材料物理性能有材料的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以及弹性性能,每一种物理性能对应一定的物理基础。
而材料的物理性能强烈依赖于物质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
每一种材料物理性能都具有一定的分子和测试方法,而物理性能分析也是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材料的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以及弹性性能的物理本质和表征参量、影响因素、分析测试方法有较全面地认识,并了解物理性能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普通物理(光学与原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刘勇,陈国钦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09
主要参考书:
吴雪梅主编;诸葛兰剑等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与检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01.
关振铎,龚江宏,唐子龙著.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6.
高智勇,隋解和,孟祥龙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及其分析测试方法.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1章绪论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以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一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材料的电性能
2.1 电导率和载流子
2.2 电子类载流子导电
2.3 离子类载流子导电
2.4 半导体
2.5 超导体
2.6 导电性的测量
2.7 电阻分析的应用
2.8 延伸阅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电子类载流子导电、离子类载流子导电、半导体、超导体的导电机制及影响因素,导电性的测量方法及电阻分析的应用。
【重点掌握】:电子类载流子导电、离子类载流子导电、半导体、超导体的导电机制。
【掌握】:电子类载流子导电、离子类载流子导电、半导体、超导体导电性能的影响因素,导电性的测量方法。
【了解】:电阻分析的应用。
【难点】:电子类载流子导电、离子类载流子导电、半导体、超导体的导电机制及影响因素。
第3章材料的介电性能
3.1 电介质及其极化
3.2 交变电场下的电介质
3.3 电介质在电场中的破坏
3.4 压电性
3.5 热释电性
3.6 铁电体
3.7 压电性和铁电性能基本参数的测定
3.8 延伸阅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材料介电性能的物理本质、理论基础;影响无机材料击穿强度的因素;压电和热释电现象及产生原因和表征参数;铁电性的起源;压电性和铁电性能基本参数的测定。
物理性能的物理本质、理论基础和主要物理性能的表征参量,物理性能与材料成分、结构、工艺过程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和环境影响因素。
外接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电场、磁场、辐照、化学介质等。
与物性相关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包括物性的表征参量、测试原理和结果分析,以及物性参数变化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材料介电性能的物理本质、理论基础;影响无机材料击穿强度的因素。
【掌握】:压电和热释电现象及产生原因和表征参数;铁电性的起源。
【了解】:压电性和铁电性能基本参数的测定。
【难点】:材料介电性能的物理本质、理论基础。
第4章材料的光学性能
4.1 光和固体的相互作用
4.2 材料的发光
4.3 光的其他性质
4.4 材料光学性能的测试表征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7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材料对光折射、反射、透射、散射的物理本质以及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的影响因素;材料的发光的物理本质及激光的工作原理;电光效应、声光效应和光电效应;材料光学性能的测试表征。
【重点掌握】:材料对光折射、反射、透射、散射的物理本质以及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的影响因素
【掌握】:材料的发光的物理本质及激光的工作原理;材料光学性能的测试表征。
【了解】:电光效应、声光效应和光电效应。
【难点】:材料对光折射、反射、透射、散射的物理本质以及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的影响因素。
第5章材料的热学性能
5.1 材料的热容
5.2 材料的热膨胀
5.3 材料的导热性能
5.4 热电性
5.5 热焓和比热容的测量及热分析方法
5.6 热性能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6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热容、热膨胀、热传导的物理本质,即材料热容、热膨胀、热导率的影响因素;热电性;热焓和比热容的测量及热分析方法及热性能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热容、热膨胀、热传导的物理本质,即材料热容、热膨胀、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掌握】:热焓和比热容的测量及热分析方法。
【了解】:热电性;热性能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难点】:热容、热膨胀、热传导的物理本质,即材料热容、热膨胀、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第6章材料的磁学性能
6.1 磁学基本量及磁性分类
6.2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材料的特性
6.3 磁性材料的自发磁化和技术磁化
6.4 磁性材料的动态特性
6.5 铁磁性测量
6.6 磁分析的应用
6.7 延伸阅读:磁性材料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7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物质的磁性及其物理本质;材料的磁化特征及其基本参数;物质的铁磁性及其物理本质;磁晶各向异性和各向异性能、铁磁体的形状各向异性及退磁能、磁致伸缩与磁弹性能;磁畴的形成与磁畴结构;技术磁化过程,影响金属及其合金铁磁性的因素;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损耗;铁磁性测量方法及磁分析的应用。
【重点掌握】:物质的磁性及其物理本质;材料的磁化特征及其基本参数;物质的铁磁性及其物理本质;影响金属及其合金铁磁性的因素。
【掌握】:磁晶各向异性和各向异性能、铁磁体的形状各向异性及退磁能、磁致伸缩与磁弹性能;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损耗。
【了解】:铁磁性测量方法及磁分析的应用。
【难点】:物质的磁性及其物理本质;材料的磁化特征及其基本参数;物质的铁磁性及其物理本质;影响金属及其合金铁磁性的因素。
第7章材料的弹性性能
7.1 胡克定律及弹性表征
7.2 弹性与原子间结合力等物理量的关系
7.3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7.4 材料滞弹性及内耗
7.5 内耗产生的机制
7.6 弹性性能的测量
7.7 内耗分析的应用
7.8 弹性合金和高阻尼合金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胡克定律及弹性表征;弹性模量的物理实质及其与周期表、德拜特征温度和熔点的关系;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材料粘弹性及滞弹性;材料内耗的分类及表征,及内耗产生的物理本质;弹性性能测量的方法及内耗分析的应用;弹性合金和高阻尼合金。
【重点掌握】:弹性模量的物理实质及其与周期表、德拜特征温度和熔点的关系;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掌握】:胡克定律及弹性表征;材料粘弹性及滞弹性;材料内耗的分类及表征,及内耗产生的物理本质。
【了解】:弹性性能测量的方法及内耗分析的应用。
【一般了解】:弹性合金和高阻尼合金。
【难点】:弹性模量的物理实质及其与周期表、德拜特征温度和熔点的关系;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制定人:刘文晶
审定人:
批准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