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课件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领域
jiàn
溅落
qiū yǐn
蚯蚓
第二步:学字词
ɡuàn
习惯
ruǐ
偶然发现紫罗 紫罗兰中的什么 兰遇酸变红 成分遇盐酸会变
红?
发明了石蕊 试纸
地图上海岸线凸 凹部分相吻合
不会是巧合吧?
《海陆的起 源》,大陆漂 移学说
儿子睡觉时眼 眼珠转动会不会 眼珠转动时处
珠转动
与做梦有关? 于做梦的阶段
相同之处 我能找: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 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小练笔
这是课后小练笔哦!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
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人坚持拼搏、 奋斗,在风雨中勇往直前,就能
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
司马迁少年时代立志当第二个孔子,他饱览史书,游历 多年,走访民间,搜集第一手资料,历经千难万苦,写成 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爱迪生为了找到寿命 长的灯丝,经过无数次实验才取得成功,其艰辛可想而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畏艰险,走荒野、入森林、到 田间、查资料、想办法,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世界 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不可思议】
指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阿瑟林 斯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 做梦有关呢?会是 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二十名 成年人为实验对 象,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 时,是人最容易做梦 的阶段。
讨论交流
对比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 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 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 句话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自主探究
作者是如何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一观点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 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纸上,可以 是图示,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表格来呈现。
第(
)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教师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司 空见惯”“细微”的现象,再由现象引发问题, 最后写发现或发明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就 是作者写文章用到的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拓展积累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
汇报交流
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 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 反应”“许多实验”这些词句中,我们 可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 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随堂演练
运用填空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所以他关注到了__溅__上__盐__酸_的__紫__罗_兰__花__瓣__变_红___的现象。 ➢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发_现__了__相__关_问__题__, 并且___产__生_了__一__连__串_的__疑__问___。 ➢ 波义耳经过____反__复__实__验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共33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共33张PPT)

课外书屋
jié
顾 颉 刚 : 《怀疑与学问》
2
0
2
4 年
下课!


级 语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2月25日
2
0
2
4 年
下课!


级 语
同学们再见!



2024 课件
公开课(一)
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
2
0课
2 4
一、导入新课
年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

六年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

语文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 下册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 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 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2
年六4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
年 级
语文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下 册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
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2
0
真理诞生 2
4 年 六

级 语 文 下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 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 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问题?
也可编辑修改
2 0
2.这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2 3.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追溯事物发 生的根源。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习 以为常,没有留意的细微的地方。
这里的“?”和“!”各指什么?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 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 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 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发现问题, 不断地追问。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 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 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大部分花草受酸 或碱的作用都会 改变颜色。
说明欧洲大陆与 美洲大陆本来是 连在一起的。
域惯圃盐溅蕊
wèi sōu qiū yǐn bǎn jiē
魏搜蚯蚓版阶
书写指导
dàn

注意右部与 “廷”的区别
不要少写 “丿”


词语解释
真理: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文 中是说一些现象常见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的花瓣变 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 或碱的作用都会
红了
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改变颜色。
小组 交流
默读第4-5自然段,自主 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事例,并 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化学家 波义耳
气象学 家魏格 纳
睡眠研 究专家 阿瑟林 斯基
溅上盐酸的 花瓣变红了
南美洲东海岸凸 出部分与非洲的 西海岸凹陷部分 刚好吻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

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作者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

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

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即所谓的“真理”。

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字讲解)》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字讲解)》课件

平舌音
sōu
部首:扌
结构:左右
组词:搜集 搜肠刮肚
形近字:馊
字义:寻求,寻找。
注意笔顺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qiū
部首:虫 结构:左右
组词:蚯蚓
形近字:蚱
字义:[蚯蚓]环节动物,身体圆而
长,生活在土壤里,能翻松 土壤,对农作物有益。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yǐn
组词:溅落 飞溅
形近字:测
字义:液体受冲激向四外 飞射。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ruǐ
部首:艹 结构:上下
组词:石蕊 浮花浪蕊
形近字:荔
字义:花蕊,种子植物有性生
组合要紧凑,上面一个“心” 殖器官的一部分。
字稍大,下面两个“心”字
略小。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几个短横之间 要匀称。
部首:囗 结构:全包围
组词:花圃 苗圃
形近字:圈
字义:种植蔬菜、花草、 瓜果的园子。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yán
部首:皿 结构:上下
组词:盐酸 柴米油盐
形近字:盘
字义:盐类,化学上指一种化
合物。 返回
域惯 圃盐 溅蕊 搜蚯 蚓版 阶
笔顺:
jiàn
部首:氵 结构:左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
注意看笔画顺序,不写倒笔字哦!
首页
点击汉字学习笔顺 全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域 惯 圃 盐 溅 bpmfdtnnlgkhjqxzcsr
蕊 搜 蚯 蚓 版 ywaoeiuüāáǎàōóǒ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美课件(共81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美课件(共81张PPT)
写法上:➢ 都是先写发__现__问题,再写研__究__问 题,最后写解__决__问题。
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
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 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_发__现___,有所 _发__明___,有所_创__造___,有所_成__就___。
古人云“学贵有疑”,我们要有怀疑的 精神,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发现真理, 揭示奥秘,使自己不断发展、进步,机遇总 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善于发问,勇 于探索,并锲而不舍地追求,就会发现,原 来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史上的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 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 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 发现真理。
蚯蚓的分布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 来是连在一起的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他确实在做梦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 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 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发现真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有准备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能。“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 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遇到困 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 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 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等等,这些地方都突显了詹天佑崇高的爱国 主义精神。
1. 摘抄本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 搜集有趣的科学小故事,与同学们分
二、新课讲解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 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 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 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 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 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儿童与发明①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②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③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雷内克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④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兰德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⑤非洲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⑥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后
作者介绍
叶永烈(1940—)著名科
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
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
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新版《小灵通漫游未
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
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
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诞生 玫瑰
洗澡 逆时针
机械
领域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漩涡 石蕊试纸
回顾前面提出的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
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当你每天用盆在 水龙头下接水的时候
你是否注意到水在盆
里是往顺时针转还是
逆时针转?冲水马桶
的水又是往哪个方向 转呢?
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 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 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 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 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学以致用
• 1、“故圣人 见微知著 ,睹始知终。” • 2、夏日里的故乡,偶尔烈日当空也能下着绵 绵细雨,对于我们却是 司空见惯 __的事情。 • 3、“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 。” 无独有偶 • 4、面对困难我们只有 锲而不舍 地找寻战 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课文向读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含义是什么?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
司空见惯的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 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 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 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间,刘禹 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 肠。后来就用“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 奇的事物。
开头提出这样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 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 阐述开头的观点。
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
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 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 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 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 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 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小练笔,小挑战:(二选一)
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
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谁)从 中发现问题,通 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和研究,发现(发明) 。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 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从盐酸会使紫罗兰变红中发现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中发现问题,经 过反复观察实验,发现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观点,用文
章当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注意:事例写具 体的地方) 用课文外的一个事例,来说明自己 的观点。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例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做事只要肯下功夫,汗水就不会辜负他。 1878年,爱迪生梦想着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 耐用的电灯。首先,他用炭丝装在玻璃泡中,可是 仅亮8分钟,于是先后又换了1600种材料。后爱迪 生偶然尝试了棉纱烧成炭,结果果然出人意料,灯 泡寿命延长到45个小时。虽然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可是爱迪生继续研究,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 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用到今 天。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 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这些词语的排列 顺序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 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这里并
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
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
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 有什么联系?
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 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微:小,指事物微小的迹象。 著:明显,指事物的发展。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 微知著”中的“微”“著”分别指什么?
洗澡水的
漩涡
紫罗兰

睡觉时眼睛
的变色
的转动
“著”
水的漩涡的
旋转方向和 地球 的自 转有关
发明了酸碱 试纸——石 蕊试纸
睡者眼珠转
动时都表示 在做梦的普 遍规律
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 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 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 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
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
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 色;若放入碱性溶液 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 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 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 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你能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点吗?
这里的“?”指的是发现的问题, 是不断的追问。 这里的“!”指的是通过探索,解 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 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
探索的灵感,决不 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 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 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 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个观点的。 写法相同: 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 后写解决问题。 三个事例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过 程很简单,这是为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 生的。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 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 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 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 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请举出这样的一些事例。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 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 引力定律。
蝙蝠
雷达
写法总结:
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 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
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 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振兴越国。终于这天不远了,越国又与吴国的一场大战中,击败
了吴国。(事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不想半途而废,只要你肯努力 ,就一定能成功。(总结)
• 科学发现的“偶然的机遇”能给那些 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
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
也都做“有准备的人”。

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像爱迪生这样肯下苦 功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确如此,生活中在一件事情上,
只要你肯下功夫,这件事就一定能成功。(观点)
古代的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一次大战中,不幸大败,为了保
全性命,越王勾践给吴王送去了众多财宝,并甘心自愿为奴,服
侍吴王。越王一直做着下人的工作,终于在为奴后的第三年,被 吴王放回越国,回国后的越王无时无刻在想着复国的计划,他广 招贤士,体贴百姓,每当他疲累坚持不住的时候,他都会舔舔吊 在自己座位前的那个苦胆,从心里提醒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
返回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 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 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文中的“差不多”一词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定 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都 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 问题的。加上“差不多”体现了作者 用词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