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合集下载

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 前言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内空气质量和人员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通风系统设计、空气质量要求、节能措施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介绍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规范。

2. 通风系统设计2.1 通风系统组成建筑物通风系统主要由送风设备、回风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和风道系统组成。

设计中应确保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和运行效率,避免漏风、冷风直吹以及房间间隔风量不均等问题。

2.2 通风系统布局通风系统的布局应根据建筑物内部空间划分以及风向、风速等环境因素进行合理规划。

在设计中,应注意通风系统与建筑结构、室内装修以及消防通道和电缆走道的衔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无干扰性。

2.3 风道设计风道是通风系统中负责输送空气的管道,其设计应符合通风效果和节能要求。

在设计中,应合理选择风道材料,确保风阻小、密封性好,并采取适当的断面形式和弯头设计,以减小阻力、噪音和压力损失。

3. 空气质量要求3.1 室内空气污染防控建筑物内部存在着各种室内空气污染源,如装修材料、甲醛、二氧化碳等。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材料,并采取有效的通风系统设计,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人员身体健康。

3.2 温湿度控制建筑物内部温湿度的控制对于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设计中应合理选择空调设备和通风系统,确保温湿度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出现过冷、过热、过湿或过干等情况。

3.3 噪音控制通风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会对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干扰。

设计中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如选择低噪音设备、设置噪音隔声措施等,以减少噪音对人员的影响。

4. 节能措施4.1 设备能效设计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设备能效对于建筑物整体能耗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中应选择高效设备,并合理进行匹配,降低能耗。

4.2 空调节能措施空调系统是建筑物能耗较大的设备之一,设计中应合理选择空调模式、温度设定,并采用节能控制策略,如夜间自动关机、定时调整温度等,以降低空调能耗。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通风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通风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通风【1】一般规定1、建筑物存在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应优先使用通风措施加以消除。

建筑通风应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

2、对通风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或污染环境的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措施,并达到国家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3、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建筑方位的确定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最多风向布置。

4、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房间,人员所需的新风量应满足《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0.7 条的规定;人员所在房间不设机械通风系统时,应有可开启外窗。

5、对建筑物内放散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设备,宜采用局部排风。

当局部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排风或采用全面排风。

气流组织设计时,宜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及污染源的变化,进行优化。

6、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时,宜优先采用自然通风。

7、位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物,当采用通风屋顶隔热时,其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规定。

8、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民用建筑,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5)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9、组织室内送风、排风气流时,应防止房间之间的无组织空气流动,不应使含有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没有或仅有少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人员活动区,且不应破坏局部排风系统的正常工作。

10、重要房间或重要场所的通风系统应具备防止以空气传播为途径的疾病通过通风系统交叉传染的功能。

11、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确定,且送入室内的新风量应满足室内人员的卫生要求。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是制定目的在于确保建筑物内部环境的舒适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 采暖系统设计规范:- 采暖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热负荷、使用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

- 采暖系统应使用高效环保的热源设备,如燃气锅炉、地源热泵等。

- 采暖系统应设计合理的管道布局和循环系统,确保供热均匀、稳定。

- 采暖系统应设置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参数控制装置,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

2. 通风系统设计规范:- 通风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空气质量要求和使用需求确定。

- 通风系统应设计合理的通风量和送排风位置,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通。

- 通风系统应采用高效的送风和排风设备,如风机、换热器等。

- 通风系统应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和调节室内空气质量。

3.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热负荷、使用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

- 空调系统应设计合理的冷热源系统,如空调机组、冷却塔等。

- 空调系统应设置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装置,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舒适。

- 空调系统应设计合理的空气分配和循环系统,确保舒适度和能效。

4. 能源利用与节能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高效的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定时开启和关闭装置,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系统运行。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装置,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和室内环境参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系统运行。

总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内部环境舒适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导原则,合理的设计和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同时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是为了规范节能技术计划和实施的规范,该标准涵盖了通风系统、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求。

它也适用于改善建筑环境的设计以及新建和改建住宅和办公楼。

一、设计原则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应努力达到低能耗、舒适和安全的要求,并节约能源。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应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建筑空气状况、空间要求、加热负荷和加湿、新风换气等因素。

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受限的空间要求以及建筑物完好的外观和外观.二、新风系统:1、新风采暖系统应选择外部新风方式来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

2、新风采暖系统的新风量应考虑室内人数和业务需要,达到换气率要求。

3、新风采暖系统应该采用适当的换气机构,以保证新风温度和湿度处于舒适范围,并克服空气流通、对流和辐射热损失。

4、新风采暖系统还应考虑室内活动的增加对空气的影响,以及建筑结构、设备、室内装饰等对换气系统的影响。

1、通风系统应该采用室外换热器,并搭配新风采暖系统。

2、通风系统应考虑通风风量、风温、风速、风压等因素,达到节能舒适的排风要求。

3、通风系统应考虑强化补高风量及冷却热风量,节省能耗。

四、空调系统:1、空调系统应考虑采暖空调系统对建筑结构、操作工况及设备计算的影响。

2、空调系统的空调量应符合建筑内的空气厂况及夏季或冬季的典型空气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配置算法,达到节能舒适的效果。

3、空调系统应考虑环境因素,如气候、噪声和灰尘,以及如何克服室内空气水分内限等缺陷。

4、空调系统应采用高效节能设计,尽可能降低能耗。

5、空调系统应选择节能高效的控制仪表及系统,达到节能舒适的暖通空调系统效果。

五、专业指标:1、采用空气处理的空调系统的空调性能指标:空调量≥ 130m³/h;有效制冷量≥12.5kW;有效制热量≥01.kW。

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能源利用率指标:采暖总系统的能量效果分类(SCOP)应≥2.8;制冷总系统的能量效果分类(EER)应≥4.5;空气调节系统的能量效果分类(APF)应≥400。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规范。

首先是供暖方面。

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该满足室内舒适的温度需求,并保证供热效果良好。

设计时应该考虑建筑的热工性能,如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采暖系统的供热负荷等因素。

供暖系统应该采用节能型设备,减少能耗。

同时,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出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其次是通风方面。

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该能够保证室内新鲜空气的供应,以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和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确定通风系统的类型和通风量。

通风系统应该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排除室内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

通风系统的风速应该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产生不舒适感。

最后是空气调节方面。

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该能够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和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确定空气调节系统的类型和参数。

空气调节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节能性能,能够实现逐渐调节和控制室内空气的温湿度。

此外,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室内空气质量,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非常重要。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的热工性能、使用要求和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设计合理、经济、节能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以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并且,设计师还应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不断提升的需求。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监测与控制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监测与控制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监测与控制【1】一般规定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监测与控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

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与标准、系统类型、设备运行时间以及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系统规模大,制冷空气调节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较远时,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3)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就地的自动控制系统: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设置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由集中监控系统实现;(2)当采用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为自控系统的一部分或独立设置;(3)当无集中监控或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设置专门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

3、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并通过远动/手动转换开关实现自动与就地手动控制的转换;自动/手动转换开关的状态应为集中监控系统的输入参数之一。

4、控制器宜安装在被控系统或设备附近,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应设置控制室;当就地控制系统环节及仪表较多时,宜设置控制室。

5、涉及防火与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与防排烟系统合用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按消防设置的要求供电,并在火灾时转入火灾控制状态;通风空气调节风道上宜设置带位置反馈的防火阀。

6、热源、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均应计量。

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计量。

7、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能以与现场测量仪表相同的时间间隔与测量精度连续记录、显示各系统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

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保证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参数;(2)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消耗、各台设备连续和累计运行时间;(3)应能改变各控制器的设定值,并依据节能控制程序自动进行系统或设备的启停;(4)应设立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并宜设置可与其它弱电系统数据共享的集成接口;(5)应有参数越线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并宜设有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室内温度: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建筑物内的温度应该在舒适的范围内。

例如,在办公室,一般应该保持在20-24摄氏度;在医院手术室,应该保持在18-22摄氏度。

2.通风要求:建筑物应该有足够的通风系统,以保证新鲜空气的供应和室内有害物质的排出。

通风量的计算应该基于建筑物的容积和使用人数。

例如,办公室应该有每小时10-20立方米的通风量。

3.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应该能够快速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及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空调的设计应该满足建筑物的需求,确保舒适的室内环境,并提高能源效率。

4.室内空气质量: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应该满足卫生标准,以减少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改善措施应该包括排气系统、过滤系统、室内环境监测和维护等。

5.采暖系统:采暖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供热能力,以满足室内的温度需求。

设计时应考虑到能源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选择适当的采暖设备和节能措施。

6.节能设计:HVAC系统的节能设计应该包括优化设备的选择、合理的系统布局、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例如,使用高效的热回收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废热,并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7.技术要求:HVAC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确保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设计工程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合理选择和安装设备。

总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旨在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设计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使用需求,制定符合标准的设计方案,以提供高效、可靠和经济的HVAC系统。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合理运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先进技术应用,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不合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规定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规定、冷热负荷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拟定。

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1.0.4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也许导致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用安全防护措施。

1.0.5 在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孔洞。

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送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立运送通道和起吊设施。

1.0.6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国家抗震设防等级规定,考虑防震或其他防护措施。

1.0.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规定。

当设计对施工、调试及验收有特殊规定期,应在设计文献中加以说明。

1.0.8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predicted mean votePMV指数是以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

PMV指数表白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

2.0.2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predicted percent of dissatisfied PPD指数为预计处在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矩形风管的沿程损失 风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图表市根据圆形风管绘制的。当风管 截面为矩形时,需首先把矩形风管断面尺寸折算成相当于圆 形风管的当量直径,再由此求出矩形风管的单位长度摩擦阻 力损失。 当量直径就是与矩形风管有相同单位长度沿程损失的圆形 风管直径,它分为流速当量直径和流量当量直径两种。
6.1 风道阻力
6.1 风道阻力
273 20 t =( 273 t )0.825
(6.9) (6.10)
B =(
式中
B 101 .3 )0.9
t ——实际的空气温度,℃;
B ——实际的大气压力,kPa。 t 和 B 也可直接由图6.1查得。
6.1 风道阻力
② 绝对粗糙度的修正 通过空调工程中常采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风管,各种材料的绝 对粗糙度见表6.1. Rm k Rm (6.11) 式中 k ——粗糙度修正系数。 k =( kv )0.25 (6.12) v ——管内空气流速,m/s。
6.1 风道阻力
【例6.1】 已知太原市某厂已通风系统采用钢板制圆形风道, 风量L=1000 m3/h,管内空气流速v=10 m/s,空气温度 t=80℃,求风管的管径和单位长度的沿程损失。 解 由附录6.1查得:D=200 Rm =6.8 Pa/m,太原市大气压 力:B=91.9 kPa 由图6.1查得: t =0.86, B=0.92 所以, Rm = t B Rm =0.86×0.92×6.8=5.38 Pa/m
6.1 风道阻力
1 v 2 Rm · Pa/m 4 Rs 2
(6.3)
(1)圆形风管的沿程损失 2 D 对于圆形风管 F 4 D Rs = = P D 4 式中 D ——风管直径。 则圆形风管的沿程损失和单位长度沿程损失分别为
1 v 2 Pm · l Pa D 2
(6.4) (6.5)
s
6.1 风道阻力
式中 Pm——风道的沿程损失,Pa; ——摩擦阻力系数; v ——风道内空气的平均流速,m/s; ——空气的密度,kg/m3; l ——风道的长度,m; Rs ——风道的水力半径,m;
F Rs = P
(6.2)
F ——管道中充满流体部分的横断面积,m2; P ——湿周,在通风系统中即为风管周长,m。 单位长度的摩擦阻力,也称比摩阻,为
6.1 风道阻力
【例6.2】 有一钢板制矩形风道,K=0.15 mm,断面尺寸 为500×250 mm,流量为2700 m3/h,空气温度为50℃, 求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 解一 矩形风管内空气流速 L 2700 v= 6 m/s 3600 F 3600 0.5 0.25 流速当量直径 2 ab Dv = a b = 2 0.5 0.25 0.33 m
通风管道是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计算目 的是,在保证要求的风量分配前提下,合理确定风管布置和 尺寸,使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综合最优。通风管道系统 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通风空调系统的使用效果和技术经济性能。

风管道设计计算 风道压力分布 风道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通风空调施工图
式中 a、 b ——矩形风管的长度和宽度。
6.1 风道阻力
根据式(6.3),当流速与比摩阻均相同时,水力半径必相 等 则有 D ab Rs Rs 4 = ( a b) 2 2ab (6.15) D = a b Dv ② 流量当量直径 假设某一圆形风管中的空气流量与矩形风管中的空气流量相 等,且两风管的单位长度沿程损失也相等,此时圆形风管的 直径就称为该矩形风管的流量当量直径,以DL表示: 圆形风管流量
6.2 6.3 6.4 6.5 6.6
6.1 风道阻力
根据流体力学可知,空气在管道内流动,必然要克服阻力 产生能量损失。空气在管道内流动有两种形式的阻力,即摩擦 阻力和局部阻力。
6.1.1摩擦阻力
由于空气本身的粘滞性和管壁的粗糙度所引起的空气与管 壁间的摩擦而产生的阻力称为摩擦阻力。克服摩擦阻力而引 起的能量损失称为摩擦阻力损失,简称沿程损失。 空气在横断面不变的管道内流动时,沿程损失可按下式计 算 1 v 2 Pm l (6.1) 4R · 2
6.1 风道阻力
(4)三通的局部阻力大小与断面形状、两支管夹角、支管与 总管的截面比有关,为减小三通的局部阻力,应尽量使支管 与干管连接的夹角不超过30°,如图6.8所示。当合流三通内 直管的气流速度大于支管的气流速度时,会发生直管气流引 射支管气流的作用,有时支管的局部阻力出现负值,同样直 管的局部阻力也会出现负值,但不可能同时出现负值。为避 1 2 免引射时的能量损失,减小局部阻力,如图6.9,应使 v ≈ v ≈ v3 ,即F1+ F2 =F3,以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6.1 风道阻力
6.1.2局部阻力
风道中流动的空气,当其方向和断面的大小发生变化或 通过管件设备时,由于在边界急剧改变的区域出现旋涡区和 流速的重新分布而产生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克服局部阻力 而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简称局部损失。 局部损失按下式计算 v 2 P = Pa (6.17) 2 式中 P——局部损失,Pa; ——局部阻力系数。 局部阻力系数通常用实验方法确定,附录6.4中列出了部分 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在计算局部阻力时,一定要注意 值所 对应的空气流速。
6.1 风道阻力
(5)风管的进、出口:气流流出时将流出前的能量全部损 失掉,损失值等于出口动压,因此可采用渐扩管(扩压管) 来降低出口动压损失。图6.10所示,空气进入风管会产生涡 流而造成局部阻力,可采取措施减少涡流,降低其局部阻 力。
6.1.3总阻力
摩擦阻力与局部阻力之和总阻力,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 力而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称总阻力损失。 P = Pm + Pj (6.18) 式中 P ——管段总阻力损失,Pa。
v 2 Rm · Pa/m D 2

6.1 风道阻力
摩擦阻力系数 与风管管壁的粗糙度和管内空气的流动 状态有关,在通风和空调系统中,薄钢板风管的空气流动状 态大多数属于紊流光滑区到粗糙区之间的过渡区。通常,高 速风管的流动状态也处于过渡区。只有流速很高表面粗糙的 砖、混凝土风管流动状态才属于粗糙区。因此,对于通风和 空调系统中,空气流动状态多处于紊流过度区。在这一区域 中 用下式计算 1 K 2.51 (6.6) 2lg( )
(6.16)
6.1 风道阻力
必须说明,利用当量直径求矩形风管的沿程损失,要注 意其对应关系;当采用流速当量直径时,必须采用矩形风管 内的空气流速去查沿程损失;当流量当量直径时,必须用矩 形风管中的空气流量去查单位管长沿程损失。这两种方法得 出的矩形风管比摩阻是相等的。 为方便起见,附录6.3列出了标准尺寸的钢板矩形风管计 算表。制表条件同附录6.1、附录6.2,这样即可直接查出对 应矩形风管的单位管长沿程损失,但应注意表中的风量是按 风道长边和短边的内边长得出的。
6.1 风道阻力
在通风系统中,局部阻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有很大的 比例,甚至时主要的能量损失,为减小局部阻力,以利于节 能,在设计中应尽量减小局部阻力。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1)布置管道时,应力求管线短直,减少弯头。圆形风管弯 头的曲率半径一般应大于(1~2)倍管径,见图6.2。矩形风 管弯头的长宽比愈大,阻力愈小,应优先采用,见图6.3。必 要时可在弯头内部设置导流叶片,见图6.4,以减小阻力。应 尽量采用转角小的弯头,用弧弯代替直角弯,如图6.5所示。 (2)避免风管断面的突然变化,管道变径时,尽量利用渐扩、 渐缩代替突扩、突缩。其中心角最好在8~10°,不超过45°, 如图6.6。 (3)管道和风机的连接要尽量避免在接管处产生局部涡流, 如图6.7所示。
6.2 风道的水力计算
6.2.1风道布置设计原则
风管布置直接影响通风、空调系统的总体布置,与工艺、 土建、电气、给排水、消防等专业关系密切,应相互配合、 协调。 (1)布置中应使风管少占建筑空间并妨碍生产操作,常沿着 墙、柱、楼板屋梁或屋架敷设,安装在支架或吊架上; (2)除尘风管应尽可能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时与水平面夹 角最好大于45°。如必须水平敷设或倾角小于30°时,应采 取措施,如加大流速、设清洁口等。 (3)当输送含有蒸汽、雾滴的气体时,应有不小于0.005的 坡度,并在风管的最低点和风机底部设水封泄液管,注意水 封高度应满足各种运行情况的要求。
0.5 0.25
D 由 v=6 m/s, v=330 mm,查附录6.1得 Rm =1.2 Pa/m 由图6.1查得t=50℃时, t =0.92 所以 Rm = t Rm =0.92×1.2=1.1 Pa/m
6.1 风道阻力
解二 流量当量直径 0.53 0.253 a 3b 3 DL =1.265 5 a b =1.265 5 0.5 0.25 0.384 m 由L=2700 m3/h,DL=384 mm查附录6.1得 Rm=1.2 Pa/m 所以 Rm = t Rm =0.92×1.2=1.1 Pa/m
解三 利用附录6.3,查矩形风道500×250 mm 当 v =6 m/s时,L=2660m3/h,Rm=1.08 Pa/m 当 v =6.5m/s时,L=2881m3/h,Rm=1.27 Pa/m 由内插法求得: v 当L=2700 m3/h时, =6.09m/s,Rm=1.12 Pa/m 则 Rm = t Rm=1.12×0.92=1.03 Pa/m
① 流速当量直径 假设某一圆形风管中的空气流速与矩形风管中的空气流速相 等,且两风管的单位长度沿程损失相等,此时圆形风管的直 径就称为该矩形风管的流速当量直径,以Dv表示圆形风管水 力半径 D Rs (6.13) 4 矩形风管水力半径 F ab Rs (6.14)
P
(a b) 2
单元1 通风系统 风道的设计计算
【知识点】 风道中流动阻力计算方法及各项修正;流速控制 法进行风道设计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均匀风道设计计算;风道 中空气压力分布规律,风道压力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风道的定型化、风道断面形状和材料的选择要求;风道布置、 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和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通风工程施工图 的构造与要求。 【学习目标】掌握风道中流动阻力计算方法及各项修正;掌 握流速控制法进行风道设计计算的方法与步骤;掌握均匀风道 设计计算;理解风道中空气压力分布规律,风道压力分布图的 绘制方法;掌握风道的定型化、风道断面形状和材料的选择要 求;掌握风道布置、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和防火防爆的技术措 施;掌握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图的构造与要求,能识读和绘制通 风工程施工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