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2.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

3.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4.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哪些方面分析语言中的“幽默”。

教学难点:如何在写作中创作出“幽默”风格。

【教具准备】软黑板,收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学生:希望今天的三分钟成为大家永生永世,刻骨铭心的回忆。

给大家带来一则幽默:《绝食》,伦敦皮尔德利大街有个小型杂技团上演一个节目:“30天关在玻璃箱内绝食之男子。

“新闻记者凯西前去采访,他隔着玻璃箱壁问那绝食的男子:“你为什么要演这个节目?”那男子答道:“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

”(二)导:大家捧腹大笑之余,我们颇感意兴阑珊,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

这就是幽默——含泪的笑。

而我们在《阿Q正传》中早就有了这种体验。

板书:幽默喜(外表)思(内质)大家虽不明了“幽默是什么”,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效用。

语言文字要生动有趣,就必须运用幽默。

假若我们写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干燥,晦涩,无趣是唯一的致命伤。

那么能克服这致命伤的就只有幽默了。

老舍认为“假如正言厉色教育人,就失去了讽刺的意蕴,必须幽默的去袭击他,使之笑几声,后琢磨一下,脸就红起来了。

”而鲁迅则把幽默看作是对生活含笑的批评,是含笑的讽刺,即幽默中含讽刺。

笑看古今中外名流,周恩来,老舍,马克吐温,鲁迅,钱钟书……哪一位不是语言王国中的幽默大师。

(三)赏: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享受一把“幽默”,欣赏两个节目:(1)《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朗读带。

(学生听完神情,感受:平静——安宁,祥和)(2)《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快板表演。

由班上具有此方面特长同学上台。

(注:穿着:破布衫,腰系一根麻绳,戴一顶破帽(歪戴),右手拿一快板。

配上丰富表情及夸张动作)(学生欣赏完神情,感受:暴笑不止——隐隐酸楚)(四)析:1.我们从这两个节目后大家的不同反应来寻找幽默的投射点,即我们为什么笑?)板书:幽默传输方式(1)肖像(2)动作(3)神态(4)语言2.从《阿Q正传》中寻找相应例子:(1)“素描式”(肖像)(假洋鬼子)“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后,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3.10 阿Q正传(节选) 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或/间.隔刹.那/古刹.籍.贯/杯盘狼藉.B.畜.生/六畜.角.逐/主角.晦.气/诲.人不倦C.哭丧./丧.钟通.红/一通.经纬./韦.编三绝D.行.状/行.为因为./为.了呐.喊/纳.米技术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jiàn,chà,jí;B项,chù,jué,huì;C项,sāng,tōng/tòng,wěi/wéi;D 项,xíng,wèi,nà。

答案:C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文章,力透纸背....,讳莫如深....。

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

A.力透纸背B.讳莫如深C.千篇一律D.振聋发聩解析:B项,“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

答案:B3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三本鲁迅写的书籍,《野草》《二心集》《呐喊》。

D.阿Q在走向断头台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

解析:A项,缺主语;B项,“悬殊”本身含有“差距很大”的意思;C项,“书籍”应改为“书”。

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0 阿Q正传(节选)》0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0 阿Q正传(节选)》0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教学设计(首页)课题《阿Q正传》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授课
课时
2授课教师周辉同
教学目标1、分析和评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探讨“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生活中有无存在的意义
教学
重点
通过探讨分析,全面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

教学
难点
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对当下“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认识。

学情分析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加上本文节选的内容较长,一些学生课前可能不会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何谓“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这种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社会有无存在的价值。

以上目标基本达成,而且教学中也基本做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当然,课后我也发现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在课堂语言组织和课件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
大附中
汕尾学
校教学设计(续页)。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阿Q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3)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1)阿Q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2)小说中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

(2)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概括阿Q的性格特点。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案例分析:(1)举例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5.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并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3.阅读《阿Q正传》全文,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本文节选自《阿Q正传》一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作者鲁迅。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4教案,从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文本分析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生动、有力,在文本中使用大量的讽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夸张、矫枉过正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现实。

例如:阿Q是故意这样说的,因为他看来:一个革命党在他的地方上,也就等于是进了他的地方上,虽然这地方怎样烂,他自己连烂一块——这便是他的根据,他的推论。

这样子一来,他便不出声了。

在这一段中,阿Q认为只要在他生活的地方有革命党存在,就等于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即便这个地方再烂,也是他的地盘,因此他认为不需要做任何的反应或主动行动。

这段话中夹杂着阿Q的无知和傲慢,凸显了他的狭隘与自大。

人物形象阿Q是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形象丰满、生动鲜明的人物。

他常常处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矛盾,因此经常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例如:他幸福地笑了:做什么?管他的,既然没有人让我做,我何必去做?他其实很愿意做的,只是因为没有人来叫他,所以他便得意了;他自知道好东西,如果有人同他串了门,叫他去做,他是做得出来的。

在这一段话里,阿Q表面上说自己不理会这个社会,可是内心里他是很渴望着这个社会可以认同自己的价值。

这种性格特点反映了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一些人的无奈和困境。

社会现实阿Q的故事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述阿Q在清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悲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种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荒谬和罪恶,并寄托了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例如:阿Q绝对不会怕风怕雨了,只因为:他终于与皇帝和显赫的人物接近了。

如果能够与这些人相比较,便可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点了不起的人的。

愈特别的是,想来他对于皇帝还有点崇拜心。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阿Q中对于权力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的虚无和荒谬。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至上的思想和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造成了社会的层次化和不公。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学案1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学案1

《〈阿Q正传〉节选》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理解精神胜利法。

4、品味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导学案的“知识链接”和课本以及参考书独立完成学案。

2、课堂讨论交流质疑展示解决疑难问题。

3、课后总结归纳小说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知识链接】1、《阿Q正传》简介:《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2、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给加点字注音:(A级)舂.( chōng )米伶仃..(līng dīng)鄙薄.(bó)癞疮疤...(laìchuāng bā) 口讷.(nè)虫豸.(zhì)托庇.(bì)小觑.(qù)敌忾.(kaì)二、整体感知(B级)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Ⅳ粤教版《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认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

5.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6.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7.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夯实基础——赏析情节——认识环境——评价人物——欣赏技巧——揭示主题——拓展延伸【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学常识及故事梗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0 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

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

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

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

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

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

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

”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

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

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 正传(节选) 导学案
课前自主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 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基础梳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舂.米(chōnɡ) 犯讳.(huì) 伶仃..
(lín ɡ)(dīnɡ) 揪.住(jiū) 虫豸.(zhì) 疮疤..
(chuānɡ)(bā) 小觑.(qù) 醉醺.醺(xūn) 敌忾.
(kài) 托庇.(bì) 譬.如(pì) 热剌.
剌(là) 2.字形辨认
⎩⎪⎨⎪⎧chà(诧)异叱zhà(咤) ⎩⎪⎨⎪⎧huì(晦)气教huì
(诲) ⎩⎪⎨⎪⎧lài (癞)头疤耍lài (赖)水tǎ(獭)天lài (籁) ⎩⎪⎨⎪⎧口bēi (碑)
纵横bǎi (捭)阖bài (稗)官野史大有bì(裨)益
⎩⎪⎨⎪⎧口 nè(讷)
nà(呐)喊方ruì
(枘)圆凿容nà(纳)老nà(衲) ⎩⎪⎨⎪⎧yín ɡ(赢)钱

n ɡ(嬴)政léi (羸)弱yí
n ɡ(瀛)洲蜾luǒ(蠃) 3.词语辨析
(1)报复·抱负
“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坏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指远大志向。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像阿Q 这样的人,没有远大的抱负(抱负/报复),得过且过,却总想办法报复(抱负/报复)别人。

(2)鄙薄·鄙夷
两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鄙薄”指浅陋微薄(谦辞);看不起,轻视。

“鄙夷”指蔑视,小瞧,看不起。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时下一些贪官的所谓“敛财术”的“小聪明”,除了增加老百姓的鄙夷(鄙薄/鄙夷)和憎恨外,恐怕是收不到什么现实效果的。

(3)分辨·分辩
两者都有“区分开”的意思。

“分辨”指辨别,侧重于一种内心活动。

“分辩”指辩白,侧重于一种语言活动。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食用明胶虽然是安全,但是普通消费者很难用肉眼将其与工业明胶分辨(分辩/分辨)开。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
出言无状
....,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 请说明理由:“出言无状”指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用在这个语境中属于望文生义。

(2)由于没有认真复习,这次的一模考试我就塞翁失马
....,考得惨极了。

(×) 请说明理由:“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

与后面的“考的惨极了”前后矛盾。

(3)各种资料显示,令人们深恶痛绝
....的吃空饷现象已非个案,有蔓延趋势。

社会影响极坏,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
请说明理由:“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极点。

用在“社会影响极坏”的“吃空饷”上,符合语义。

相关知识
背景资料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民的真实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同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

文体知识

“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正传”区别于“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本传”等。

为了突出所写人物的低贱,鲁迅刻意地将题目中用上了“正传”。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梳理
重难点突破
1.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阿Q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性格上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2.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试分析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靠打短工为生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精神胜利法是他觉醒和改变命运的最大障碍。

(2)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

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侵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作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

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而又可笑,可悲而又可悯!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只是他的革命要求是十分朦胧的。

3.试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

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

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 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于被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

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

4.“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仔细揣摩下面的语言描写,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

(1)“你还不配……”
(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4)“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5)“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这句话表现了阿Q内心的无奈。

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阿Q在社会地位和武力上的劣势是明摆着的,因此他不能在心理和语言上也让自己吃亏。

(2)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他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只能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

这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3)这是阿Q的发明创造。

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
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4)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

心里有几分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

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5)受因封建思想的毒害,在阿Q的潜意识中,还有性别“优势”,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

在尼姑那里,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