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方言与《说文解字》同声字说明的问题——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
甘肃甘谷话单字调的声学分析

甘肃甘谷话单字调的声学分析○黄海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甘肃甘谷话属于西北方言中原官话中的陇中片。
本文对甘谷话的单字调进行了声学分析,系统地描述了甘谷话单字调系统。
甘谷话共有4个单字调,分别是阴平(312)、阳平(12)、上声(51)和去声(443)。
[关键词] 甘谷话; 声调; 声学分析[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5-0014-02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甘谷话属于西北方言中原官话中的陇中片。
甘谷方言共有4个声调,王廷贤、马建东、雒江生等著的《天水方言》(2004)将阴平记为214,阳平为35、上声为51、去声为55。
[1]他们的研究运用的是传统语音学研究方法,即依赖听觉感知来进行研究。
本文在传统语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甘谷话单字调进行实验研究,力图揭示出甘谷话声调的声学特征。
一、实验过程和方法(一)发音人和发音字表本研究在甘谷县城关区选择5位发音人,3男2女。
发音人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发音人信息表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李∗∗男61农民中学丁∗∗男46教师本科赵∗∗男25个体高中李∗∗女40农民初中姜∗∗女22学生本科 发音字表根据《方言调查字表》的声调字表进行选取,每个声调选择12个字,皆为口语中的常用字。
发音样本中没有选择鼻音、边音和零声母的字。
发音字表为:阴平:汤多低锅哭高铁北脚天梯开阳平:糖爬田提桥白拔毒直学读平上声:酒走土狗九苦古好纸短丑等去声:坐近跪舅破过布兔去大旧电5位发音人4个声调各有12组发音,即每个声调取60个样本,录音时每位发音人各读两遍,共得到480(5∗4∗12∗2)个有效样本。
(二)声学数据的提取和相对化语音分析使用praat软件,编辑脚本程序后,每条声调曲线只取9点,即将每条声调曲线8等分。
古代汉语课本习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答案1分享作者:珠珠Judy已被分享4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甘谷方言称谓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历来对亲属称谓问题极为重视。
而中国古代又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亲属称谓语。
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不尽相同。
甘谷地处陇右,被誉称为“华夏第一县”。
因其历史、地理、民族融合以及外来移民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而其亲属称谓词更是充盈着甘谷方言自身丰厚的文化内涵,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
以其独特魅力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折射出了甘谷历史的源远流长。
一、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举隅下面把甘谷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列于下(括号内的为甘谷方言叫法):血亲 1.宗亲(同姓)(1)直系宗亲高祖父(祖太爷)、高祖母(祖太太)、曾祖父(太爷)、曾祖母(太太)、祖父(爷爷)、祖母(婆婆)、父亲(达达、爸)、母亲(嬷、妈)、兄长(大哥、二哥……)、弟(呼名或称老几,如排行第三,就称老三;下同)、姊(姐姐)、妹(呼名或称老几)、儿子(后人)、女儿(女子、女孩儿);孙子孙女(统称孙娃子)、曾孙曾孙女(统称重孙)。
(2)旁系宗亲伯父(大达、二达……)、叔父(碎爸)、姑母(大姑姑、二姑姑……碎姑姑);堂兄(大哥、二哥……)、堂弟(呼名或称老几)、堂姐(姐姐)、堂妹(呼名或称老几)、侄子侄女(侄儿或呼名)、侄孙侄孙女(堂孙子)。
2.外亲(异姓) 外祖父(外爷、爷爷)、外祖母(外婆、婆婆)、舅父(大舅舅、二舅舅……)、姨母(姨娘、姨姨)、表兄(大哥、二哥……)、表弟(呼名)、表姊(姐姐)、表妹(呼名)、外甥外甥女(统称外甥);外孙外孙女(女孙)。
姻亲姻亲姻亲姻亲伯母(大嬷)、婶母(二嬷、三嬷……)、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舅母(妗子)、嫂子(仍称嫂子)、弟媳(呼名或老几舍的,如是老三的媳妇,就称老三舍的)、姐夫(哥哥)、妹夫(呼名)、大伯子(阿伯子)、小叔子(呼名或背称小叔子)、内兄(哥哥)、内弟(呼名或称老几)、大姨子小姨子(娃他姨)、儿媳(媳妇子)、女婿(呼名或背称女婿)、侄媳(媳妇子)、侄婿(呼名或背称女婿)、孙媳(孙媳妇子)、孙婿(呼名或背称孙女婿)。
甘谷话“租粗苏”“竹出书如”系列音读与上古汉语——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五

甘谷话“租粗苏”“竹出书如”系列音读与上古汉语——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五马建东【摘要】甘谷话中读作[t(c)jv]、[t(c)‘jv]、[(c)jv]、[jv]的一些字,有着与上古汉语极其密切的继承关系,其生成过程,介音-i、-w向辅音靠拢,相关声母颚化是基本特征.甘谷话的这些特点表现出它自身的古老血统,这些语言标本有着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古音韵学;甘谷方言;上古汉语【作者】马建东【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我们一再撰文[1-4]指出,今甘谷话中的声母[ʨ]、[ʨ‘]、[ɕ]、[j]及其变化形态与拼音时的张力作用都极具特点,而这些又与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规律紧密吻合。
比如我们在上古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的存在状况所作的调查中就发现,上古来母字在今甘谷话中分读为[ʨ]、[l]两类[1]——如果站在今天[ʨ]声母的角度看,即是今甘谷话中[ʨ]声母拼音能力的一种扩张:这当然是今甘谷话[ʨ]系声母的一大特点。
我们后来还撰文指出,今甘谷话声母[ʨ]系还伸入了中古的“精”系和“知”系:[4]这是该方言[ʨ]系声母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方面的特点,则与其他很多方言接近:保持了与中古照系的相承关系。
这就构成了该方言这一声母组的三大特点。
比较而言,与其他方言迥然不同的地方有三:一是来母字读[ʨ],有如见母;二是精系字读[ʨ]系;三是“照”系字读作[ʨ]系。
反过来看,这三个方面也就是今天甘谷话声母[ʨ]、[ʨ‘]、[ɕ]、[j],尤其是[ʨ]声母的三大源泉。
可是,由于“照”系又分为“章”组和“庄”组两类,因此这些声母的来源,实际上横跨“精”系、“知”系、“章”系、“庄”系、“见”系和来母六大体系,如此复杂的来源与极其强大的拼音张力的背后,就有了深入探讨的神秘之处。
“用甘谷方言中‘一些来母字读为见母字’来证明‘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的题外话

“用甘谷方言中‘一些来母字读为见母字’来证明‘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的题外话做老师的要开启学生的识锁,让他们的学业有所进长,但我以为即便只是“授业”,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行学品,民族的、个人的未来都在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手中捏着哩,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先把自己的屁股在冷板凳上坐上十几二十年,把学问作得认真一点,审慎一点,踏实一点,而是草率地将一知半解宣示与人,会给后学做一个很坏的榜样。
我在上周的一篇微博里曾谈及某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兼副院长先生,竟将中古的声纽与上古的韵部搅和在一起谈论自己家乡的方言,让妲己外遇上安禄山。
过后我越是认真细致地品读这位教授的这那个系列的几篇论文,越是觉得很有必要拷问我自己,虽然我只是一个县城中学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书匠,“唯一的任务”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因为他考不上,我是要被诅咒的!——但我至今仍不改初衷。
也是这位先生,“普通话中声母是从古时发展来的l([l]),而韵母是ian([iεn])的一些字,甘谷话声母也读作一般情况下是从见母发展而来j ([tɕ])。
例如:敛[tɕiεn51]、脸[tɕi εn51]。
可是其他一些声、韵、调配合条件与这两字相同的字,却并没有跟着将其声母读j([tɕ]),而是仍然与普通话保持一致,读作l([l])。
例如:连[ liεn35]、殓[ liεn51]、练[li εn55]、联[liεn35]、怜[liεn35]、廉[liεn35]。
这一现象令我们有了更多的联想:古见母字与来母字同纽。
否则为什么同声符的‘殓’和同样语音环境下的‘连’、‘练’、‘联’、‘怜’、‘廉’诸字在甘谷话中声母却不一样呢?”恕我鲁钝,这段文字的逻辑关系我思考了4年,至今仍不明白:甘谷方言中“脸”(我去掉“敛”字的原因见后文)字与“连”“殓”“练”“联”等字的声母的确不同,但这能证明“古见母字与来母字同纽”吗?教授是不是想说:“古代‘脸’与‘连’‘殓’‘联’等字本同纽(同声母),比如同为[k](音韵学家一般将古见母的音值拟测为[k])或者[l] (音韵学家一般将古见母的音值拟测为[l])或者[kl](主张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的音韵家因见母与来母的谐声关系,将上古的“见”“来”二母合并拟测为[kl])后来分化为二,甘谷方言“脸”“连”声母的不同,正说明了这种分化?可是别忘了,我们是拿甘谷方言来证明“古见母字与来母字同纽”而不是反之;对“脸”字声母方言为的原因,教授分析说:“韵母[liεn]是一个有介音、韵腹和鼻韵尾的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连接点应是介音[i],所以,[i]的发音需要可能会对声母产生特殊要求。
甘谷方言与《说文解字》同声字说明的问题——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甘谷方言与《说文解字》同声字说明的问题——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作者:马建东, Ma Jiandong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刊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30(1)1.马建东甘谷话中的[tc]与[1]--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一[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2.马建东天水方言音系 20033.许慎说文解字 19834.杨伯峻孟子译注 19845.王力古代汉语 19996.吴则虞白虎通疏证 19947.顾炎武音学五书 19828.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瑶学术论文选 20041.王建弢甘肃礼县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2.王建弢礼县方言的舌叶音声母分析——兼与马建东先生商榷[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3.洪小斌浅谈甘肃天水方言中的疑问句[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8)4.黄冬丽天水方言中的助词"下[xa51]"[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5.张文轩.邓文靖.Zhang Wenxuan.Deng Wenjing三声调方言天水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期刊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6.马建东甘谷话中的[t(c)]与[l]——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一[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7.雷汉卿.马建东.LEI Han-Qing.MA Jian-Dong禅籍词语选释[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8.刘雁翔.LIU Yanxiang王仁裕《玉堂闲话·麦积山》注解[期刊论文]-敦煌学辑刊2006,2(2)9.马建东.Ma Jiandong甘谷话中[t(c)]以及其他几个声母的拟音(兼与王建弢同志商榷)——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三[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10.张泽宁.ZHANG Ze-ning浅析《三遂平妖传》中语气助词"时"[期刊论文]-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3(4)本文链接:/Periodical_tssfxyxb201001018.aspx。
甘谷方言人称代词考释

甘谷方言人称代词考释孙雪英;李向阳【摘要】甘谷话中有一些迥异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现象,保留了许多上古、特别是中古的特色词语。
文章主要通过对甘谷话三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考释来探求其历史渊源。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三称代词;反身代词;考释【作者】孙雪英;李向阳【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甘谷话在区域分布上主要是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包括天水市甘谷县全境,武山县、秦安县部分地区,定西市通渭县的部分地区。
从秦朝开始,甘谷在历史上时称冀县,时称伏羌县,其隶属关系在陇西郡和天水郡之间不断变化。
作为郡治所在地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陇西和天水,其方言必然对甘谷话产生过不同的且很大的影响。
但历史上大多时期与天水归属同一州郡的甘谷,千百年来却都保留了一种只属于古冀县的语言体系,保存着鲜明的方言特色和强烈的方言意识。
那种节奏极快,鼻音又重,而且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声无法书写的叹词的甘谷话,至今听起来都陌生如同外语。
甘谷话中有一些迥异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现象,应该加以重视。
其具有早期语言特点的语汇得到完整保留的现象说明,我们应对其充分挖掘,并加以研究。
一方面,甘谷久远的历史,所处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甘谷话在语音、词汇方面变化比较慢,保留了许多上古、特别是中古的语言面貌;另一方面,在历史上甘谷一直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拼死固守的家园,在民族的接触、融合中,古羌语会在当地方言中留下一些痕迹。
这些特点具有民族文化考古学的“活化石”意义,也是展示甘谷悠久历史文明的标本。
甘谷话中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及周边方言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人称代词中的三称代词、反身代词进行考察,探究其历史来源和形成原因。
我们选取甘谷县安远镇方言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安远镇地处甘谷、通渭的交通中端,在闭塞保守的农业社会中,属于商业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历史上的各时代都有新的词汇进入当地方言;另一方面,当地毕竟远离通都大邑,所以语言中顽强地保留着古老的方音土语。
常用词_母_娘_妈_历时关系研究_黄志婷

娘 3/173 5/16 16/18 1/4 娘 6/7 2/9 0/4 2/39 0/2 0/2 0/1 0/2
妈 0/0 0/0 0/0 0/0 妈 0/0 0/6 2/2 6/8 0/2 1/1 1/1 0/6
“母”无论是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佛经如《敦煌变文集》、《五灯会元》或是文人作品中都显出其 强势地位,但与前代“母”多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上表 12 部语料中“母”的 总用例数为 1829 次,其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式的总用例数为 799 次,占总数的 43.69%,近乎一半。 这一现象符合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证明“母”具有发达的构词能力,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母” 具有较强的文言性。
(17)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春秋繁露卷第十六》) (18)父未尝笞,母未尝非。(《论衡卷第三十》) 同先秦文献相似,“母”在两汉时期维持着发达的构词能力,创造出“母后”、“母氏”、“母国”、“母 仪”、“母忧”等常见复音词,如 : (19)母后之党,左右之人,有此至亲之埶,故其贵任万世。(《昌言·上》) (20)余七王本书不载母氏。(《后汉书卷五○ 列传第四○》) (21)狄,其母国也。(《史记卷三九 世家第九》) (22)有母仪之节。(《东观汉记卷二十二》) (23)父字叔矩,遭母忧,既葬之后,饘粥不赡。(《风俗通义·十反第五》) “母”还可作谓语动词,宾语多为“天下”或人名,如 : (24)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后汉书卷一○上 帝纪第一○上》) (25)今乃触情纵恣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六》)
白
春
大
方
风
说
韩
汉
汉
淮
前
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 16 7 1 - 13 51 (2 01 0 ) 0 1- 008 1 - 03
� � � � � � 甘谷 � � � 话在 � � 区域 � � 分布 � � � 上主 � 要是 甘肃 省天水 市西 北 甘 谷话 读作 ( � ) . 例 如 吕 � 5 1 ,侣 � 51 ,旅 � 5 1 ,
� �
� � � � � � � � � 的 , 而 读作 自 见母 而 来的 � � 如吕 , 侣 , � 旅 , 虑, 滤, 律, 驴 , 膂, 屡,
"女 "
字 在众 多的 泥母 字中 , 甘 谷话 这样的 声母 是一 个特 例 , 但 它显 然是 由于 音近 受到了 影响 所致 , 因 而它 但 因为 不是 来母 字, 我们 只列 为备考 . 其 他方 言中 也有 类似 的现象 . 如江苏 仪征 方言 中 , 读 "南 京 " 如 " 南令 ", "京 " 属见 母, 而仪
� � � � 一些 特别 的语 � � � 音现 象, 表现 为现 代汉 语普 通话中 读 是 普 通 话 中 声母 是 ( ) , 韵 母 是� 的 字 , 其 声母
的一 些 起字 , 甘谷 话 读作 � , 用 音韵 学 概念 描 都 读作 从见 母发 展而 来的 ( � ) � � � � , 几乎没 有例 外. 述, 就是 见母� 中的 一些 字, 甘谷 方言 中读 如来 母. � � � 2 .普通话中声母是从古时发展来的 ( ), 而韵母 在做了这些工作之后, 我 们通过对 说文解 是 脸 ( � )的 一些 字 , 甘 谷话 声 母 也读 作 一 般情 字 中 有 关形 声 字的 � 分 析 , 辅 之 以 一些 其 他 材料 , 况下 是从见母发 展而来的 ( � ) . 例如 敛 � � � � � � � � � � � 51 , 对甘 谷话 这一 现象 做了 拓展 性探 索, 逐步 的结 论认 为 , 见 母 , 来 母 古音 或 属同 纽 , 或 者可 以 描 述为 ,
2 010年 1 月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a . , 2 010 � � � � � � 1 � J a fTia h i N a U ie i V . 30 N . 1 第 3 0 卷 第� 期 �
甘见母 , 来母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二
马建东
( 天水师范学院 , 甘肃 天水 7 4 1 001 ) 摘 要 的一些 字 � 甘 谷话则 读作 � � � � � 甘谷话中有 一些特别 的语音现象 � � � � 表现为 现代汉语普 通话中读 � 说 文解字 � 中以见 母字作 声符的 一些
其对应规律较为规整
为 什么 同声 符的 "殓 " 和 同样 语音环 境下 的 "连" , " 练", "联 ", "怜 " ,
� 却 不一 样呢 上古 汉语 的来 母字 , 在 甘谷 话中 有一 类读 如见 母 ( �) . 敛, 脸等字, 在普通话中读为从来母而来的 ( ), 而在 甘谷 话中 读作从 见母 而 来的 ( � ) 其 具 一 文中 曾 予 的一些字, 体存在形式我们在 以描 述 此 外, 甘谷 话中 "女 " 字 声母不 读来 源于 泥母
� � � 也 保持 了甘 谷话 中来 母字声 母发 生变 化的 特点 甘 谷 话 中的 � 古音 �与
� � �
见 母, 来 母或 同 纽系 列 文章 之 一
1. 普 通话 声 母 ( ), 而 韵 母 是�
收稿日期 � 2 009 -12 - 2 8
作者简介 � 马建东( 196 3 ) ,男,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1� 用 音韵学概念 描述 � 就 是见母中的 一些字 � 甘谷方言中 读如来母 � 为古音见母 � 来母关系密切 � 关键词 � 古音 � 方言 � 见母 � 来母 � 同纽 中图分类号 � 17 文献 标识码 �
字 � 也有属于 来母的 � 汉代文字 通假有见母和来母互 通例 � 这 表明 � 古 音来母和见 母或属同纽 � 或者可 以描述
部 包括 天水 市甘 谷县 全境 , 武 山县 , 秦 安县 部分 虑 � 5 5 , 滤 � 55 , 律 � 2 14 , 驴 � 3 5 , 膂 � 51 , 屡 � � � � � � � ,� � � � � � � � � � � � � 地 区, 定 西市 通 渭县 的� 部分 地 区. 甘 谷话 中 有 � 51 . 1 这基 本 上是 一 种规 律 , 但是 个 别具 有 这些 一些 富有 特殊 性的 语音 现象 , 值 得深 入研 究. 我们 系 列文 章 之一 一 文 中
�
51
. 可 是 其他 一 些 声, 韵 , 调配 合 条 件与
这 两字 相 同的 字 , 却 并 没有 跟 着将 其声 母 读作
至少 有部 分来 母字 在上 古与 见母 相同 . 而 甘谷 话这 � � � � ( �) , 而是 仍然与 普通 话保持 一致 , 读 作 ( ). 例 一现 象正 是古 音见� 来 二纽 同用 的遗 留. 如 连 � � � � � � � � � � , � � 35 , 殓 � 51 , 练 , � 55 , 联 � � � � � � � � � � � � � � 35 , 怜 � 35 , 廉 � 35 . 这 一 现 象 令我 们 有了 更多 的联 想 � 一 � 来母字甘谷话有可读如见母者 � 古见 母字 与来母 字同 纽. 否则 " 廉" 诸字在 甘谷 话中 声母
1
相 同的 声,韵 ,调 配合 条件 的字却 又不 能普 适性 地类 母 �
2 14
2 14 � � � � � 在 � � 甘 谷话 中 的 � 与 古 音见 母 , 来 母 或同 纽 推 , 例 如 绿 就 读作 , 为 来 母, 而 不 读 作见
, 曾 详 细论 述 了 甘谷 话 中
. 因此 ,在甘 谷话 中,可 以说 除了 "绿 "字,凡
� �
征话 读如 来母 , 也 是见 母字 读如 来母 的用 例. 检 , 涂 有饿 莩而 不知 发." 杨伯 峻先 生引 用 汉书 � � � � 来母 字在 � 现代 甘谷 话的 这种 现象 让我们 得出 一 食 货志 赞 "孟子亦 非 狗彘 食人之 食而不知 个简 � 单的 � 结论 , 就 是上 古汉 语中 的来 母字 , 现 在甘 敛 ’" , 以及 颜 师古 注 谷 话 分 读为 " 言 岁丰 熟 , 菽粟 饶 多 , 证 明 了这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