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合集下载

中职学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学探讨

中职学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学探讨

中职学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学探讨作者:徐美玲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由于传统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存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等诸多不足。

文章从一体化教学要求,深入阐述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

【关键词】中职;公差配合;一体化;教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互换性概念,学习掌握孔和轴的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加深质量意识,为专业的实习操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涉及面广,专业术语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许多理论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课任教师讲授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针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实现一体化;并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按项目驱动合作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一体化教学要求,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在组织形式上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学习。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教条化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课任教师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至上,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法宝,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导向。

课任教师没有激情、创造、灵性,也没有活力。

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的劳动和简单的重复操练。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整体教学方案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本课程也适用于机械类专业。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本课程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1)系统掌握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检测项目的不同检测方法;(2)掌握内径、外径、斜面、孔系、螺纹、曲面、齿形等不同结构特征的检测方法和工具;(3)掌握常规检测工具和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4)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质量统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基本应用。

2、技能目标(1)具备正确分析图纸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力;(2)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预防产品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能力;(3)具备针对具体加工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的初步能力。

3、职业素养(1)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2)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3)自觉维护工具和工作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能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产规程;(4)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5)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带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利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3)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3)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2)极限尺寸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机械零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中尺寸的重要性,引出公差配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2)讲解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概念,并进行计算演示;(3)讲解公差带图解法的原理,并进行图解法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尺寸的测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 复习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3. 练习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分类: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引用公差;2.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公差带、公差等级;3. 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合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张静
【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高等工科职业院校《公差与配合》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实践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又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页数】2页(P220-221)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陕西,宝鸡,7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相关文献】
1.中职学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学探讨 [J], 徐关玲;
2.中职坭兴陶艺专业运用“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策略 [J], 曾霄令;何泓香
3.《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 [J], 朱艳芹
4.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J], 朱家奎
5."项目引领、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谭红军;张新明;张玉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树立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的概念;(2)公差带、配合带的意义。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查公差表;(2)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3)计算公差配合。

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1)长度测量原理;(2)角度测量原理;(3)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2)技术测量中涉及的复杂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 讨论法:分组讨论技术测量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零件图纸,引导学生思考公差配合的重要性;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等基本概念;3. 讲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和计算公差配合;4.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和形状位置误差测量的方法;5. 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配合公差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方法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上偏差、下偏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践、案例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间隙、过盈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

3. 讲解基本原理:讲解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等测量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示。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考核。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

2. 实物模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4. 多媒体课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最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案

最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案

备课本教师班级课程学期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地位: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学科,它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个范畴。

它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性质: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与要求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公差极限配合和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工种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基础。

关键词:两个方面公差极限配合和测量技术要求:本课程是联系设计系统与工艺系统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一环。

关键词:公差极限配合-------机械设计系统测量技术------------机械制造系统【思考提问】设计与制造的关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理论部分1.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同型号的轴承、光管、螺钉等等。

互换性内容:几何参数,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

2、作用①有利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②有利于用现代化工艺装配。

③有利于采用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方式。

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3、分类①完全互换性:若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作任何选择,不需调整或修配,就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则成为完全互换性(当不限定互换范围时,称为完全互换法,也叫绝对互换法)。

关键词:二不(不作任何选择,不需调整或修配)②不完全互换性: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时,称为不完全互换性。

关键词:组与组之间的零件不能互换,采用分组装配法。

4、互换性条件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具有互换性的条件为:①实际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②形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③位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④表面粗糙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校 一 门实 践 性很 强 的课 程 。该 课 程 要求 学 生 重 点
《 公差 配合 与技术测量 》 课程 , 高等工科 职业 度设计及检测方法 ; 是 ( ) 练 掌握 有关 公 差表 格 的查 找方 法 。 5熟
掌握两个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 :一是合理确定各类 零件公差 配合的种类 、公差数值大小及正确 的图样 3 教学过 程及组织形式 标注 , 既要满足使用要求 , 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 成本 ; 是 要 对加 工 后 的零 件 进 行 正 确 的检 验 , 二 以便 本课程概念多 , 术语多 , 规定多 , 表格多 , 长期 以 保证产品品质 , 实现互换性生产 , 而提高检验精度 来 , 从 在实 际教 学 中 , 生 感 到 枯 燥 和 乏 味 , 趣 不 浓 学 兴 和效率 。掌握这两个技能 , 在实际生产 中具有重要的 厚。而且 , 传统教学 中过于强调课程 内容 的系统性和
处理 :
杂 ,帮助学生搞懂弄清一般零件图上已标注 出的尺
形位公差 、 面粗糙度 、 表 技术要求等 项 目的 () 4 掌握实际生产 中典 型零件 的公差与配合精 寸公差 、
收稿 日期:0 J — O 2 1 _ 4 1 10
作者 简介 : 静( 7—)女 , 扶风人 , 张 1 1 , 陕西 9 助理实验师 ,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 和制造 、 数控技术专业基础 课《 差配合与技 术测 量》 公 《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课程的教学工作及研究。
参考文献 :
[ 贾健 明 , 1 ] 陈黎敏 . 高职 《 差》 课程改革 的探 索与实践[ ] 公 课 J. 常州信 息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0 5 4 :0 5 . 20 ,0)5 - 2 【 范 强, 2 ] 刘浩亮 . 高职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与探索 [] 技信 息( 研究) 07 (0 :6-6 . J. 科 科学 , 0 ,2 )2627 2 [ 罗 杜宇 , 林. 职《 3 ] 李哲 高 公差 配合 与技术测 量 》 目化 教学 项
其一是跳动误差 的检测原则是什么? 来, 切实把握好“ 必须 ” “ 、 实用 ” “ 、 够用 ” 的原则 , 活学 其二是如何检测 以外 圆柱面轴线为基准 的端面 活 用 , 收到 良好 的教 学效 果 。 圆跳 动误 差 ?
其三是常用两轴的轴线间同轴度误差检测方法
有 哪些 ?
20 2
《 装备制造技术} 0 1 2 1 年第 7 期
作用 、 标注位置 , 从而迅速建立公差与配合在生产中
出来 后 , 图样 上 尺 寸 公 差 、 位 公 差 、 面 粗 糙 度 的 形 表
的重要性 , 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 。以教学设计与制造专 问题 , 尤为重要。首先 , 要求学生明确下列问题需要 业为例 : 展开齿轮泵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 , 帮助学 生 解决 : 分析每个除尺寸 以外的符号含义及作用 ,既直观又 全面。
34 结合 实 验 , . 进行 典 型零件 检 测 , 高基 本技 能 提
公差 。
具体做法 以第 四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 例 为
予 以说 明。
经过 以上 问题 的分析讨 论 , 最终让每一个学生熟 练地把两轴上所有 的参数完整而合理的确定出来 , 从
( )明确实 验 目的 ; 1
2 1 2
在第一章第三节《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 的教
轴箱的工作性能要求 、轴上各零件之 间的相互运 动 态 , 键槽配合如何选用公差 , 如何测量 ; 关系 、 配合要求 、 尺寸偏差等环节提 出问题 , 相互讨 () 5 此段轴上应有多少处表面粗糙度要求 , 如何 论, 从而得 出比较合理 的配合类别 , 正达到学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选用 ; 真 用 的 目的 。 () 6 如何协调尺寸公差 、 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E u p n Ma ua ti gT c n l g . 2 1 q i me t n f c r e h o o y No7, 0 n 1
《 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做" 公 的“ 一体 化教学
张 静
( 鸡职 业技 术学 院 机 械 工程 系 , 西 宝鸡 7 10 ) 宝 陕 20 4
2 基 本 要 求
() 1 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的基础知识 ;
、、 、 级下 , 优 () 2 了解常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选用方法 , 具有 是一些和机械行业关 系比较密切的 56 78 先选用的公差与配合 , 尽量多介绍给学生。 初步确定公差与配合的能力 ;
. 以增 加 感性认 识 。 () 3 掌握 常用 的测量方 法 , 能正 确选用量具 量 32 识 图识 公 差 。 主要作法是 :从零件图到装配图 ,先简单后复 仪 ,会进行 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并进行相应 的误差
改革初探 E ] J. 中国校外教育 ( 理论 )2 0 ,3 :3 ,0 7 ( )3 .
4 利用课 程设计 。 决公差 方面 的实际问题 解
以减速器输 出轴为例 :当轴的结构与尺寸设计
( h o rn eMac i n e h oo i a ue , ( e l a c t n a dT c n l e t Me s r) T T e hg g so )
摘 要: 结合 学生 实际情况 , 高等 工科 职业院校《 差与配合》 程 实行“ 学做 ” 在 公 课 教 一体化 改革的 实践 中 , 教学模式 对
和 教 学方 法 又进 行 了适 当的 改进 。 得 了 明显 的效 果 。 取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 差配合与技 术测量 ; 学方法 ; 公 教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1 . G7 5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2 5 5 2 1 )7 0 2 — 2 1 7 — 4 X( 0 0 — 2 0 0 6 1
方法 。
合、 圆锥和角度公差、 尺寸链计算等内容。 同时, 螺 键、 纹和齿轮这 3 章也仅 限于具体应用和测量检验。这
样, 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 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 形 状 和位 置公 差 、 面粗 糙 度 、 量 方法 和器 具 等 基 础 表 测 理论 , 和公差相关 国家标准 的使用等 主要 内容 , 特别
i r v me t ma et eo v o se e t mp e n , d h b iu f c . o
K yw rs hge ct nld ctn tl ac a hn d ehiam auetahn tosrfr e od : i r oai aeuao;oen em t iga cncl esr; cig h d;e m h v o i r c n t e me o
33 理 论 教 学结 合 生产 实 际 .
() 1 如何确立设计及测量基准和依据 ; () 2 两端轴颈与滚动轴承 内圈的配合性质及采 用的公差原则 , 以及此段轴上有无形状公差要求 ;
() 3 在两轴颈的同轴度和径 向跳动项 目上 , 应如 学环节里 , 主要作法是 : 深入车间 , C 64 车床主 何选择 , 以 A 10 如何测量 ; 轴箱为例 , 边拆卸边讲解 。 引导学生从 C 10 6 4 机床主 () 4 为保证键槽 的安装精度 和安装后 的受力状
Th ‘ T a h n f o n e r t n Te c ig e ‘ e c ig o "It g a i a h n d o
Z HANG ig Jn
( a i oa oaTcn ̄ y oee B o hhx 7 10 , h a Bo ctnl eho g lg , aj Sa 20 0 C i ) jV i Cl i i n
( ) 型零 件公 差 与配 合 的确定 方法 及检 验 几 个 环节 分项 目教 学 , 、 、 结合 起 来 , 而 提 高 2典 教 学 做 从 方法 ; 学 生实 际应 用 能力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 3 典型零件形位公差标注 、 目合理选用 、 项 数 31 把 握 “ 须” “ 用 ”“ 用 ” . 必 、实 、够 的原 则 值大小确定及其检验方法 ; 在教 学 过程 中 , 机械 制造设 计 专业 学 生所 从 事 从 () 4 常用测量方法 、 测量器具原理 、 使用及保养 的工作 出发 , 在组织教学时 , 删去滚动轴承公差与配
意 义。
完整性 , 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 加之学生缺乏实 际 生产 经验 , 学效 果 一直 不太 好 。很 多学 生 上完 了 教

1 主 要 内容
() 1 公差与配合 的基本术语 和相关定义 ;
本 书 ,仍 旧不 会 图样 上 有关 公 差 项 目的选 用 与 标
注、 数值大小确定 以及测量方法。所 以, 笔者主要 在 教 学过 程 中结 合 生 产 实 际 中一 些典 型零 件 ,从 以 上
而满足其在使用过程 中的要求 , 提高使用寿命 。
() 2 介绍测量仪器及装置 ; () 3 介绍 车间生产条件下 , 两顶 尖和 V型 铁 5 结束语 用 两种方法 ,测量轴类零件 的同轴度 和跳动误差的方 法 的过程及步骤 ; () 4 分组实际操作 , 完成实验报告 ; ( ) 出下列 思 考题 : 5 提 通过从生 产实际 出发 , 积极创造 “ 教学做 ” 一体 化的教学条件 , 进行模块式项 目教学 。同时, 积极 引 导学 生将每一 个模 块尽 可能地 和实 际运用 结合起
Ab ta t o iigsu e t’ cu ls u t n n hg e n ie rn v c t n lc l g s t e tlrn e a d f o re s r c :c mbnn td ns a ta i a o ,i ih re gn eig o ai a ol e , h oea c n tc us t i o e i ta hn f” o itga o fte p a t e o erfr e c ig o d ” ne rt n o r c c t eom,ta hn d n e c ig me o d te a p o rae i h i f h e c ig mo e a d ta hn t d a h p rp it h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