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2)
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复习专用)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 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 圈、土圈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 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 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7、一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坡度)的面,叫作斜面。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 越小,越省力。
3.1《地球一一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 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 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 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圈、土圈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 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 境的情感。
4、在轮上用力的轮轴用具有家用石磨、十字套筒扳手等,可以省力,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在 轴上用力的轮轴用具有竹蜻蜓、擀面杖、自行车的轮子等,可以省距离、速度快。
5、如果滑轮工作时只是转动,位置固定不变,这样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如果滑轮随着被拉的物体一起移动位置 ,这样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6、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2022新版)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材简析】前一课,强调地球家园提供给我们珍贵的生存环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知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聚焦环节提出两个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外,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又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聚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1,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说出哪些与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
活动2,分小组整理并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科书以气泡图的形式列举了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种环境问题,利于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活动3,收集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
研讨部分共提出四个问题:地球都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你能列举出哪些事实?这些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哪些危害?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四个问题是对探索部分的总结和梳理。
拓展部分,布置学生了解所在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开展调查,关心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对于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全球变暖等复杂环境问题了解得不多。
小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并不陌生,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可能还经历过一些环保宣传活动或有关环保的实践活动,但不能正确解释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
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 光 知识点

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光知识点第三单元光第1课光源1、像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小灯泡这样,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
3、以前,人们只能利用天然光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电光源的发展与应用18世纪末,人们开始进行电光源的研究。
最初,是从碳(tn)极弧光灯开始的。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碳丝白炽(ch)灯并且不断改进,他先后申请了一千多项与电灯相关的专利。
从此白炽灯取代了传统的火焰光源,开创了人类电光源照明的新时代。
1907年,人们采用拉制的钨(wu)丝作为灯丝。
1938年,人们研制出荧光灯并开始销售,其发光效率和寿命均为白炽灯的3倍以上。
1974年,人们又成功研制出高效节能的荧光灯。
1962年,人们研制出发光二极管(LED),LED灯更加节能。
2000年以来,其应用范围正在扩大。
第2课光的传播1、早在战国时期,人们此认识到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其最好的证明就是“小孔成像”。
《墨经)里对这个现象有详细的记载,来自室外人体的光,通过小孔在暗室内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处,人的上部在低处。
2、制作小孔成像盒(1)找一个带盖小纸盒。
在纸盒盖的中心开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圆孔。
2.将纸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张半透明纸作屏幕。
(2)如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
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
(3)如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
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3课光的反射1、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现象非常多,我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吗?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交通反光标牌波光潋(lian) 滟(yian) 的湖面照哈哈镜自行车反光尾灯3、潜望镜是指从海中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kui)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目录教案

)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我们的发现:
第( )小组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 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如果体积相同, 重的物体容易沉;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 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 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 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 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 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
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 如体
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
(说明: 本活动按 “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
的顺序
进行, 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
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 沫块”。 【教学过程】
,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 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 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实验实验名称:滴漏实验实验目的: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材料:300毫升的塑料瓶子、100毫升的量筒、签字笔、铁钉、透明水杯实验过程:在瓶盖上用剪刀打一个洞,然后取100毫升的水,记时开始把水倒入水中。
记录好10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结论:1瓶盖上的洞打得大,滴水的速度就快,水滴漏时间就短;洞打得小,滴水速度就慢,水漏完的时间就长。
2漏水所需的时间与水滴滴完的时间快慢有关系。
实验名称:制作水钟实验目的:设计制作水钟实验材料:美工刀、塑料瓶、时钟、尺子记号笔实验过程:1、制作一个滴漏。
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实验结论: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实验名称:摆的观察实验目的: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实验材料:秒表、摆锤(螺帽)、摆绳(棉线)、支架实验过程:1、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2、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实验结论: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实验名称:摆的研究实验目的:研究影响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实验材料:摆绳(摆线)、三个大小相同轻重分别是20克、40克、60克的摆锤、铁架、秒表实验过程:1、把细绳固定在铁架上,下端挂一个20克的摆锤。
2、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3、用秒表计时,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次数。
4、为减少误差将实验重复3次。
5、按以上步骤分别用重量40克、60克的摆锤做实验。
6、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
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征,通过复课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
本教案设计简洁易懂,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为目标。
教学目标1. 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2. 复动植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3. 强化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2. 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3. 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4. 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动物和植物分类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预知识。
2. 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和示例,复动植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3. 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教师以植物和蚯蚓的图片为例,复植物的特征和蚯蚓的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教师以动物和七星瓢虫的图片为例,复动物的特征和七星瓢虫的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5. 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巩固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动植物分类相关的图片和示例;2. 关于动植物分类的视频片段。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对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并进行记录和分类。
2. 布置练题,让学生进行独立复和巩固知识。
参考资料无以上为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背背默默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背背默默知识点教科版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小科背背(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1)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
(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
(4)岩石圈平均厚度约30千米。
3.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水、合适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气候。
4.火星大气基本不含氧气,气候会短期内反复地剧烈变动,不能提供生命必要条件。
火星大气中也基本没有氧气。
5.八大行星中唯有地球的大气中有大量的氧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
6.丰富的海洋资源(1)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2)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接收者之一。
1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激发的。
2.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光污染、噪声污染等。
3.雾霾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4.氟利昂的使用会破损臭氧层。
5.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会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2第3课爱护保重水资源1.人们出产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资源首要是淡水湖、河道和局部地下水。
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们担忧水资源问题的原因(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欠缺。
(3)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爱护保重。
(4)水被污染。
5.水资源问题的首要解决措施(1)水污染防治。
(2)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3)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6.我们能为水资源问题做些什么(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2)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
(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间接冲刷。
(4)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防止造成水污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主备人: 杨芸芸 投放日期 2019 年 5 月 15 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7《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摆长如何确定,同一个单摆摆长如何调节。 【教学难点】 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每组金属条一根、磁铁一块、铁架台一个、塑 料尺一把、彩笔一根。 2.教师实验准备: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各 1 个,钢尺、磁铁、课 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同一个摆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探究:一个摆,摆锤底端固定小重物是否影响摆动快慢? 1.出示两个不同的摆:摆长相同,一个摆锤底端固定了小重物, 一个没有固定小重物。 2.提出研究问题:对一个摆的摆锤底端固定小重物是否影响摆动 快慢? 3.学生预测。 4.实验验证:分别测量在 15 秒内固定了小重物和没有小重物的两 个摆摆动的次数。 5.数据分析:比较次数——找重心——确定摆长——分析摆长跟 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6.得出实验结论:对一个摆的摆锤底端固定小重物之后,重心下
(三)、探讨方法,设计实验
1、探讨猜测,设计单因素影响的实验。
针对 7 种猜测展开探讨。
每一种情况可能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要采用什么方法? 收集什么样的证据? 准备什么材料来开始探究?
指导学生对单一影响因素集中讨论,形成假说。选择一种单因素 进行讨论,形成采取对比实验的共识,并明确收集某一因素不同情况 下的摆动时间数据进行比较。
移,摆长变长,摆动速度变慢。 二、制作“钟摆” 1.提出问题:做一个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钟摆。 2.依据小重物在 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出测量数据,小组讨
论推测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钟摆,摆长大约有多长? 3.小组汇报推测数据及理由。 4.小组合作制作“钟摆”。 5.小组交换验证。 6.小组汇报验证结果,教师指导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推测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钟摆的摆长,培养学生
(二)、推理探讨,猜测因素
1、学生分组测量自制摆摆动 10 次的时间。汇总数据并发现:各 个小组的摆次数相同,所用时间却不同。原来认知中有“规律”的摆, 摆动的快慢并不是一样的,形成认知冲突。
2、推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学生认识摆的结构组成部分,推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老师引导 学生围绕摆结构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讨论,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方法, 推导出影响摆快慢的 7 种可能因素。
的推测能力,也让操作更具理性,探究更具实效;交换验证,发现制 作中的误差大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并制作的这个摆,就是摆钟里的摆,我们 可以通过调节摆锤重心调节摆长,从而控制钟摆摆动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我们研究并制作的钟摆的实用价值。) 五、课外探究 利用身边的材料,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 30 次的钟摆。 (设计意图:将科学探究引向家庭,让一家人共享科学探究之乐 趣。)
预设 1:学生若只达到简单对比,改变研究的因素,不考虑其他两 个因素。暂时认可学生的共识,通过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实验设计 中认识需要控制变量的必要性。
预测 2:学生对比研究某一因素,同时考虑到另外两个因素需要保 持不变。老师则指导形成相对完整的实验设计,明确多因素影响下需
要控制变量。 2、论证多因素影响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 30 次
时钟走 60 秒
教学反思:
判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
推理摆速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相关因素,论证中形成共识:多因素 影响的实验需要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并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聚焦钟摆。 教师灯片展示计时工具,谈话计时工具科学史,引入机械摆钟。 学生观察机械摆钟结构特征,描述机械摆钟摆的特点。教师揭示研究 对象及课题。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
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 30 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 60
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主备人:杨芸芸
投放日期 2019 年 5 月 15 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5《机械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摆的快慢可能受到一个或多个因素影响,需要通过控制变量进
行研究。 2、根据数理逻辑推理方法,推测影响摆快慢的相关因素并设计实
验,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方法。 3、激发学生对影响摆快慢因素的研究兴趣与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批
教学反思:
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主备人: 杨芸芸 投放日期 2019 年 5 月 15 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 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 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 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 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 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 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 P64——65 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 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附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摆重
摆
摆长
摆幅 的
摆幅+摆重 快
摆长+摆重 慢
摆长+摆幅
单 因 素
多 因 素
控制变量 对比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主备人:杨芸芸 投放日期 2019 年 5 月 15 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 慢,百盛越短摆动越快。 2.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并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长对 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获得是需要反复测量。 教学重点 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同一个摆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搜集证据,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摆线、两个不同重量的摆球,铁架台,记录单,秒表,软尺。 【教法、学法】 1.教法: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 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 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2.学法:与教学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 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开头我课件展示:在没有别人的帮 助下,一个体重最重,一个把绳缩短,一个力气最大,这样三个小朋 友在荡秋千,判断谁是荡秋千的高手?从生活中常玩的秋千引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二、实验过程: 1、 课件出示摆:先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和摆幅度,并说明摆摆动 来回为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集中交流完善。学生根据单一影响因素的实 验设计,对较以前更为复杂的多因素共同影我们推导出 7 种可能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并在实验设 计中认识到对于多因素影响的实验,需要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 开展研究。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走出了成功的一步。究竟 是什么因素影响的,下节课,我们一会找到答案!
因素有关? 2、 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让学生说说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我再加 以补充说明,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 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 3、 开始实验验证:(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 20 秒内摆摆动的次 数) 活动一、我采用“扶”的教学原则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摆锤重量与 摆的快慢的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 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②教师明确什么不变?什么改变?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 ③指导学生更换摆锤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 3、汇报和分析数据。 三、全课总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的关 系。 把三组实验放在一起,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摆的速度比较快?什么情 况下摆的速度比较慢?摆的快慢与摆锤与摆绳与摆幅的关系?对这些 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接着我再出示课件:让学生从数据中我们得 出了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无关、与摆幅无关,只与摆绳有关,且摆线越长,摆 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四、课后作业。 解决开始的问题,到底谁才是荡秋千的高手?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需要科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家做 一个一分钟摆 60 次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