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新编)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新编)第一单元:天地人和它们的联系- 认识大自然:天地人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天地的变化:春夏秋冬的特点和变化- 人与大自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和生活- 大自然的好朋友:动植物对人们的帮助和影响第二单元:金属、非金属和人的生活- 金属物体:金属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典型金属:铁、铜、锌等金属的特点、用途和常见现象- 非金属物体:非金属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金属和非金属的不同:金属和非金属的对比和应用第三单元:鸟和昆虫- 认识鸟:鸟的特点、分类和生活性- 鸟的羽毛:鸟羽的结构和功能- 鸟的飞行:鸟的飞行方式和特点- 昆虫的特点:昆虫的外形、分类和生活性第四单元:水的力量- 认识水:水的特点、来源和分类- 水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和相应现象- 水的流动:水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利用水的力量:水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五单元:五运六气和人的身体健康-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涵和应用- 天、地、人和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调理身心- 温度与人的身体健康: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空气与呼吸:空气的组成、作用和如何保护呼吸系统第六单元:种子和植物的生长- 种子的传播:种子的形状、传播方式和适宜生长条件- 植物的生长环境:光线、温度、水分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发芽、成长和开花过程- 利用植物: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第七单元:物体的浮沉- 物体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表现- 浮力与物体密度关系:物体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浮沉特点: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特点第八单元:简单机械- 杠杆:杠杆的原理、种类和应用- 轮轴:轮轴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滑轮:滑轮的结构、作用和应用- 轮轴、滑轮和杠杆的应用: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第九单元:听觉和声音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方式和特点- 听觉的重要性:听觉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保护听觉的方法-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变化:声音调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变化对听觉的影响。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是一个涵盖广泛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植物的生长条件-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
3. 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的动物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5.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运动的类型: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6.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7. 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等。
8.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9. 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获取信息。
- 制定假设:基于已有信息提出可能的解释。
-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性。
- 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0. 科学与生活-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
- 科学与健康: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个人卫生等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物理知识点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平面镜或曲面镜时发生反射- 眼睛和光的反射:眼睛通过反射接收光线,形成视觉感知2. 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包括物镜、目镜和调焦装置- 显微镜的用途:观察微小的物体,如细胞、细菌等3. 电路- 电路的基本元件:导线、电源、开关、灯泡等- 电流的产生与传导:电流是由电源产生,在导线中传导- 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同电路连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4. 磁铁- 磁铁的基本性质:具有吸引和排斥金属物质的能力- 磁场的作用和方向:磁场使磁铁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磁力的方向由南极到北极二、生物知识点1.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动物的生长过程:幼体经过生长逐渐成长为成体- 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植物的生长过程:幼苗经过生长逐渐成长为成株- 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3. 昆虫的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身体结构:头、胸、腹三个部分,有触角和复眼- 昆虫的功能:飞行、吮吸花蜜、觅食、保护自己等4. 树木的特点和作用- 树木的特点:木本植物,具有根、茎、叶等部分- 树木的作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三、地理知识点1. 中国的地理特点- 国土总面积和陆地面积: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自然地理特点: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方面多样性2.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地球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 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而导致不同季节的交替3. 地球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却很有限-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是生命之源,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4. 地图与方向-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描述地球表面的平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位置和特征- 方向的表示:地图上常用指南针表示方向,北、东、南、西为主要方向通过对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理、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概念填空题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蜡烛、带盖的空瓶.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即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4.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形状、材料、液体的性质即不同的液体等)都有关.(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小)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5.(潜水艇)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6.科学家经常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7.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因此船造得尽量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9.相同重量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即排开的水量也越大,越容易浮.10.(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12.(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时就(下沉)下沉物体的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静止漂浮在水面或悬浮的物体,(浮力=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方向向(上),重力方向向(下).14.(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15.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1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18.(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19.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改变形状(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20.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2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22.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它可以比较液体的密度.第二单元《热》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3.如何证明衣服不能产热?(用温度计测手的温度与衣服包住手的温度进行比较发现一样说明不能产热)4.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阻挡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失,同时阻挡外界冷空气的入侵,所以起到保暖的作用.5.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比较,热水体积大;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比较,热水轻.6.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7.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8.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热水中,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4℃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9.(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10.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1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12.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13.(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瘪的乒乓球放热水变鼓,铁轨留缝等14.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入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时,气球瘪下来了,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般:气体热胀冷缩的本领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是固体.15.解释热胀现象:A、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B、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C、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1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说明钢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7.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18.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19.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2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21.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2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24.(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传热慢、吸热慢、散热慢);热的良导体:传热快、吸热快、散热快.25.空气、木头、布、橡胶等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26.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27.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制作保温杯: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时针每转动一格代表时间流逝(12分钟)3.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心情焦急、烦燥时,感觉时间过得(慢)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5.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中国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而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成36个星座,白天晚上都定为12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小时(所以时间不准)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制成的(计时器),可大概估量时间,阴雨天不可用.浑仪看星象的7.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8.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9.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及水流入多少(受水型).10.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1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1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13.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14.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15.摆的研究: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无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速度(越慢).摆绳(越短),速度(越快).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17.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P63)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垂体时钟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齿轮操纵器包括支轴、长短针、齿轮、摆锤、垂体.21.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重力22.水钟的制作过程P57,制作每分钟摆30次的摆作业本P28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解释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2.昼夜形成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一半.3.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用乒乓球当地球;蜡烛当太阳.4.(“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地球是球体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5.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6.(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7.通过地图与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北京在东边,乌鲁木齐在西边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9.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围成一圈的同学——地球;先看到红色纸片——迎来黎明;贴有地名方位标志的同学——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红色纸片——太阳;按某种方向转动——地球的自转10.(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11.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差1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13.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14.观星时发现北极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是(自转),夜晚看天空北极星不动的,是因为(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地球仪也都是做成倾斜的样子.16.在模拟实验中,“星星”离地球的位置越远,看到的位置变化越不明显17.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尔).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是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19.(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0.(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2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2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23.(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24.地轴是(倾斜)的角度(23°),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25.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26.当阳光直射点在赤道时,我们的家乡可能是(春季)或(秋季).当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处于(夏季);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处于(冬季).当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处于(夏季);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处于(冬季). 而且南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27.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这种现象就是极昼(北极圈夏季、南极圈夏季)、半年时间是晚上极夜(南极圈冬季、北极圈冬季)28.在两极,每年有半年时间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冰雪不是要融化完了吗?两极极昼期间,虽然太阳整天都在照射着地面,但太阳斜射,光线较弱,不会融化冰雪二、实验题3、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用的材料是:铜条、木条、塑料条和铝条.注意:如果没有木条和铜条,可以放到火上直接加热比赛,另一端粘凡士林,哪根先掉,哪根传热快.第三部分:简答题一、外观一样的浓盐水和清水,你能想出方法(至少三种)区分开来吗?1、用马铃薯:将同个马铃薯分别放到两杯液体中,使马铃薯上浮的为浓盐水,使马铃薯下沉的为清水.2、用酒精灯:分别从两杯液体中取些液体放到酒精灯上烧,烧干后留下白色粉末的为浓盐水,没有残留物的为清水.3、用天平秤:将相同体积的两杯液体放到天平上称,重的那边为浓盐水,轻的那边为清水.二、为什么实心的橡皮泥会沉而碗状的橡皮泥会浮在水面上?它们之间的浮力一样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不一样,实心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小,受到的浮力也小.碗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也大.三、生活中哪些地方采取防范措施来防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不良影响.1、铺铁轨时,铁轨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2、夏天架电线时,不能绷得太紧.3、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四、在没有钟表之前,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时间的?1、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2、用圭表,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3、用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五、从4000多年前尧帝时期的“土圭测景”开始,计时器具历经了日晷、漏刻、香篆钟、沙漏、、水钟、机械钟、摆钟、石英钟、分子钟、原子钟……人类计时的精度已经达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六、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滴水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装水容器的大小.七、为什么夏天用棉被包裹棒冰?棉被的主要作用是隔离温度用的,保证温度不流失.夏天用棉被包棒冰则是保证棒冰不被外界的高温融化.棒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棉被阻挡了外界的热量传递.八、用大小、形状一样的陶瓷锅和铝锅烧水,哪个热得快?如果留在锅里哪个凉得快?为什么?铝锅烧水快.铝锅凉得快.因为铝锅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凉得快.陶瓷锅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凉得慢.九、你知道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物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温差.一边温度高,一边温度低.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十、分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在清水中会下沉.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在浓盐水中会上浮.十一、冬天天气很冷,我们多穿衣服就不觉得冷了.解释原因:衣服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热量.十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受到的浮力也小.十三、夏天和冬天的电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电线时应该注意什么?夏天的电线会伸长,冬天的电线会收缩.由于电线的热胀冷缩.夏天架电线时不能拉得太紧,让电线有收缩的余地,否则天一冷电线收缩就会绷断,造成事故.十四、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太足?夏天温度高,如果轮胎气打得太足,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容易发生爆胎现象.十五、在夏天,摆钟走慢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应该怎样处理?钟摆由于热胀冷缩,夏天的钟摆会变长.摆长变长摆钟会走慢,缩短摆长摆钟会变快.因此可以调节摆长.十六、冰融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哪些变化?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质量不变.(水结成冰,温度越低,体积反而会增大.所以冬天自来水管冻裂就是水结冰体积膨胀引起的.)十七、举例三个和空气有关的热胀冷缩的例子?1、兵乓球瘪了,放到热水中烫下会复原.2、夏天车胎容易爆胎或晒爆.3、热的高压锅打不开,冷却后可以打开.十八、热水袋在冷水中先上浮后下沉的原因:热水袋的体积受热膨胀,此时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大于水袋的重量所以能浮.后热水袋由于冷水的冷却,体积冷缩,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小,浮力小.水袋的重量大于浮力因此会下沉.十九、钟摆是通过什么来调节快慢的?解释原因:钟摆通过调节钟摆的摆长.减短摆长,摆钟变快.增长摆长,摆钟变快.二十、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二十一、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由于地球是围绕着假想的地轴在转动,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仪为什么做成倾斜的?)二十二、钢铁造的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轮船就像一个很大的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也大.船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二十三、潜水艇沉浮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会开始上浮.11 / 1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本文档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单元一:万有引力和地球运动- 万有引力- 引力的概念和特点- 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引力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自转引起的现象- 公转引起的现象单元二: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单元三:机械的简单机械与摩擦- 机械-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简单机械- 杠杆、轮轴、滑轮的概念和应用- 摩擦- 摩擦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单元四:电路与导电材料- 电路- 电路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电源、导线、电灯)- 电路的开闭- 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单元五:色彩和光与热的传播- 色彩- 主要颜色的概念和特点- 色彩的混合与分解- 光与热的传播- 光的吸收与反射- 热的传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单元六:生命的特征与分类- 生命的特征- 生物的共性特征(呼吸、营养、排泄、运动、生长、繁殖、感知等)-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的分类级别(门、纲、目、科、属、种)单元七:鸟类的适应生活- 鸟类的特点- 鸟类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鸟类的繁殖和产卵方式- 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 鸟类的栖息地选择和适应能力- 鸟类的食物来源和获得方式单元八:天气与气候- 天气的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天气的变化因素(温度、湿度、风力等)- 气候- 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精华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对相关科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期末复重点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复备考。
以下是各章节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水和空气
- 根据摩擦的程度判断物体的粗细
- 空气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重量和弹性
- 水的不同形态:液体、固体和气体
- 比较不同材质的物体的吸水能力
第二章:物体和力
- 物体的常见属性:形状、颜色、硬度等
- 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程度
- 重力的作用和测量
- 弹力的产生和利用
第三章:运动和力
- 运动的不同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 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 摩擦力的作用和利用
第四章:人体的运动
- 人体骨骼和肌肉的作用
-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 如何保护骨骼和肌肉
- 健康饮食与健康体魄的关系
第五章:科学实验
- 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推理和解释- 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数据
- 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第六章:水的利用
- 水的重要性和用途
- 节约用水的方式和方法
-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 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第七章:新鲜空气
- 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 空气的自然循环和人为干扰
- 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上述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练习进行练习和巩固。
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一个物体重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
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
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二、连线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淹不死人的湖改变物体的体积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钢铁造的轮船改变物体的重量潜水艇改变液体的密度三、实验题把两个重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在甲水槽中马铃薯下沉,在乙水槽中马铃薯上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两个水槽中的水不一样,一个是清水,一个是浓盐水。
你有什么办法让甲水槽中的马铃薯浮起?答:加食盐。
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答:加清水。
四、简答1、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浮力的大小?答: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第二单元热一、填空1、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晒太阳、吃热的食物等方法保暖。
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许多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6、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
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9、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
10、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11、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的。
12、钢条、木块、空气中,传热性能最好的是钢条,传热性能最差的是空气。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13、有的物体需要散热,这时要尽可能加快热传递,有的物体需要保温,这时要尽可能减慢热传递。
二、选择1、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
(A)A、水管冻裂B、沸水外溢、河水结冰2、下列哪种现象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冷胀原理。
(B)A、热气球升空B、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气温计液柱上升3、下列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
A、空气B、水、铜球4、选出最容易传热的物体(B)。
A、玻璃B、铝合金、陶瓷、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A)的方式传到地球上的。
A、辐射B、对流、传导6、坐在炉子或取暖气旁边,脸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A)的方式传播的。
A、辐射B、对流、传导7、下列物体中,热的良导体是(EF),热的不良导体是(ABD)。
A、玻璃B、橡胶、铜片D、石块E、铝勺F、钨丝8、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B)。
A、这些材料能生热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9、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应安装在房间的()。
A、上方B、中间、下方10、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A)。
A、铜B、铁、铝三、连线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烧开水热辐射晒衣服热对流烤火热传导烧开水热传导用热水袋取暖热对流火炉上的锅会烫手热辐射四、判断1、热传导一般是在固体中发生的一种传热方式。
(√)2、钢条加热时会伸长变细。
(×)3、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实验题(一)按实验步骤分析把一个内径比铜球直径稍大的带柄环固定好,使铜球放在铜圈上时,铜球能顺利穿过铜圈。
移出铜球,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
再将铜球放在铜环上,铜球不能穿过铜环。
把铜球浸入冷水中后,再将其放在铜环上,铜球能穿过铜环。
这个实验说明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吗?方法1:把橡皮泥做成船形。
方法2:在水中加盐。
六、简答1、衣服会给我们带热量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我们穿衣服会感觉到暖和呢?答:衣服不会给我们带热量。
人们感觉到热是因为热量是人体自己产生的,衣服只是有保温的作用,使温度不会散失,所以我们感觉到穿衣服会暖和。
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夏季绷得比较松,冬季比较紧?答: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变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变短较紧。
电线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怎样把拧得太紧的瓶盖拧开?答:可以用热水冲瓶盖,因为瓶盖受热,体积变大,就变松了。
4、物体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第三单元时间一、填空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计量时间。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和(圭表)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计时,为使水鈡计时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控制滴漏速度。
6、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鈡和(泄水型)水鈡。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
7、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8、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9、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
10、伽利略第一个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造出了摆鈡。
11、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2、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线的长度,(摆长)是指从(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3、(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1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1、古代的人常用光影计时。
16、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上午:由长变短;下午:由短变长,方向变化是由西向东移动。
17、水鈡计时的原理是: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二、下面是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按步骤将下面的各个环节排序。
1、检验成果2、寻找原因3、制定计划4、改进成果、实施方案6、思考方案6→3→→1→2→4三、判断1、我们可以控制摆长,使摆动次数达到需要的次数。
(√)2、摆鈡一分钟摆动30次。
(√)3、摆长为20厘米的摆比摆长为30厘米的摆,摆动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