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AHK 的高职“双元协同三育融合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基于AHK的高职“双元协同三育融合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闫文平 周 香(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摘 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经验,对标AHK 职业培训标准,通过构架校企双元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将“三育”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基于AHK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促进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AHK;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一、高职教育背景(一)高职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是校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缺少职业化标准,教育质量积淀过程不确切,特别是面对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如何面向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现实,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
(二)高职教育对象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的教育对象是这样的一群人:80%~90%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留守儿童。
他们普遍存在如下特点:脑灵活,动手能力强,思想单纯,这些是他们的优点;没有主动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弱,这些是他们缺点。
他们厌倦学习、害怕考试,没有学习自信,甚至做人的自信。
面对职业教育教育对象特点。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教育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世界公认。
2015年我校与德国工商行会(简称AHK,德国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合作,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德国“工业机械工”(德国工业机械工与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近似)培养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形成了“三全双化双元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达成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依然存在校企双元协同课程开发、专业育人、创新育人、课程育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以上不足,在教学实践,实践中,形成了高职基于 AHK 的“双元协同三育融合三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经实践证明,弥补了不足,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双元”育人:必要性、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主体的参与,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真正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才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供需匹配。
校企“双元”育人项目在我国试点多年,出现了“双元制”、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育人成效显著,培养的学生备受企业欢迎。
但遗憾的是,这些项目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学校局部层面,未能以点带面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学校应该全面推广“双元”育人试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全校层面全面落实“双元”育人。
一、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双元”育人的必要性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双元”育人,既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寻求发展的需要。
(一)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借鉴“双元制”、学徒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1]。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该行动计划为职业学校如何落实“双元”育人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学校应该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质量评价、教师培养培训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双元”育人:必要性、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谢永东摘 要:职业学校全校推行“双元”育人是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需要、发展公平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合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仍存在“双元”育人机制不健全、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双元”合作过程随意、合作项目缺乏系统规划,双主体属性未真正体现、企业参与热情普遍不高等困境。
为此,职业学校应坚持“双元”育人项目的立项原则,探索多元合作模式,从共同培育“双师”教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共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实施文化育人和共同评价育人质量等六个方面探索“双元”育人实现路径。
试水“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华峰员工杨德华第一次在企业OA 平台上,看到公司与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三明医科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等联合开办“二元制”大专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招生,免费帮助员工提升学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德华联系了负责人报名。
三年后,在华峰2016级“二元制”大专班毕业典礼上,当笔者把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亲手颁到他手上时,他毫不掩饰心中的喜悦之情,激动地告诉笔者,“上大学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以前没有机会实现,现在借着公司的平台拿到了大专文凭,而且还是免费的。
二元制,圆了我的大学梦。
”培养人才不止步“圆梦”的不止杨德华一人,多年来,从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开办“订单班”人才培养,再到“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水实践,华峰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从未停止,也成全无数员工实现自我提升。
早在2015年,随着华峰纺织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及一个研发基地的相继开工建设,公司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华峰对高素质综合型技术人才的渴望自此更为凸显。
彼时,笔者兼任集团HR 总监,目睹了企业内部诸多“有能力无学历”技术骨干们的尴尬,也听到“杨德华们”的求学呼声。
因此,如何提高内部员工学历与素质,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笔者的案头要务。
文/陈锦程启智职场/ WISDOM试水 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84在一次与公司化工总工程师、德籍高端纺织材料专家、后来是中国友谊奖获得者托马斯博士的深度交谈后,笔者了解到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主导教学方式,很多学生甚至在小学后即接触到“双元制”教学。
接受“双元制”的学生,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毕业后就业方向十分明确,不仅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提升了就业率,用人单位也解决了招工难题。
在“西学为用”思想的驱动下,笔者查阅、研究国内“二元制”人才培养经验,决定以德国“双元制”为样板,研究国内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与指导,统筹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率先响应“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这一现代学徒制试点。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双元制”教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
在“双元制”教育的理念下,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双元制教育的概念“双元制”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既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又重视实践和技能的培养,既重视学术研究,又注重专业实践,既培养学术杰出的人才,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能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1.促进教育改革在“双元制”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行。
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广泛的学习途径。
这种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积极拓宽教育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富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亲身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掌握企业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教融合发展。
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实践,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中,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企业可以通过学校的科研成果,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开发,促进科教融合发展。
引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

Junl f e igIstt o ora o in tue f B j ni
F n n e a d Co ia c n mme c n e n r e Ma m ̄ me t
De 2 o e,o 6 Vo-2 l N0. 2 4
\ _/
线
服
人
—
—
基本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
的
业务流程控制能力 商品采购管理
物流配送管理
位 力
同完成 ,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学徒 , 培训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生产性劳动。 “ 双元制” 模式对校企双方都有相关 的法律规定 与约束 ,因 此 ,这种产学合作模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最为有 序。由于运作有规可循 ,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 人 力 、物力 的浪 费 ,实际运作 的成本较低 ;由于学 校 、企业 、学生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产学合作教育 模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学生寻找培训企业以及 学校与行业及企业的联系合作,都能得到企业与行 业的积极配合 ,营造 了良好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环 境 ,因而 “ 双元制”模式的培养效果最好 。比较美 国,日本,韩国等几个国家业已成型的产学研合作
收稿 日期:2 0 — 8 1 060—6
作者简介 : 吴
昆 ( 7 ~ ,男 ,山东青岛人 , 13 ) 9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王家晶 ( 6 ~ ,女 , 1 1) 9 北京市人 , 北京财 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 ,工程师 。
— —
4 — 9 —
维普资讯
去甚 远 。
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客观性 、必然性 、必
三是高职院校 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 , 无论是在 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 f 实业) 方面都难以 达到高水平 。因此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 的科研能 力 ,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
而当下许多企业又急需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毕业生,这就给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而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合作模式。
“双元制”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环境中接受培养。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还将在企业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可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实践环节往往较少,而校企合作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参与的机会。
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够理解企业运作的流程和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挑战。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企业实践中,学生会接触到更多创新的需求和机会,他们将面临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尝试。
这种创新的能力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校企合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将与企业员工紧密合作,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校企合作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这种合作中,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建立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料等支持。
而企业则可以提供实际操作的场所和设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和职业导师等支持。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基于“双元制”教育的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的需求,共同讨论并制定实践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企业也要主动与学校沟通,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资源和支持。
基于德国“双元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1、内涵
1、内涵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 养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进行3-4天的实践培训, 在职业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学习。
2、特点
2、特点
(1)校企合作紧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企业和学校的紧密 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我国高职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 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同时,实践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高职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通过 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教师,或者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进修等 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 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结论
四、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推进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我们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加强 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等策略来 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
基于德国“双元制”的高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目录
01 一、德国“双元制” 及其启示
02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 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三、基于德国“双元
03 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策略
04 四、结论
05 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3期Vol.7,No.3Research on "Dual System"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收稿日期:2018-08-20基金项目: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9年度立项课题作者简介:张岩(1978—),女,辽宁葫芦岛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邓洪军(1963—),男,辽宁铁岭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28(2019)03-05-03(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张岩,邓洪军ZHANG Yan,DENG Hongjun(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一方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这种人才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与进步。
1“双元制”1.1“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来源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tradit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echanism,implement the "dual system"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closely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operative enterprises.The "dual system"talents training mode can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and provide more compound talents for enterprise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ual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职业教育理论探索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DOI:10.16850/ki.21-1590/g4.2019.03.002船舶职业教育SHIPBUIL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第7卷第3期Vol.7,No.3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制度,它的出现与德国工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逐渐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随着工业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从而促进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张,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社会技能培训应运而生,由专业的技术师傅负责向小学徒传授手艺,以此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长此以往,国家层面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经过研究论证和实际调查,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法律条文,设立专门的“职业学校”来负责人才培训工作。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种模式在德国高职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对这一成熟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2“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2.1“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性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校与企业各自承担不同的人才培训任务。
对于企业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相关工作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对于学校而言,它的核心任务就是按照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体制内容的创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现实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1.2.2“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前瞻性“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开展工作,还要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考虑,了解整个社会发展趋势。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素质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非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综合性人才,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及时适应工作环境,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创新企业发展理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2.1校企合作背景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接收来自学校的教育信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接收来自企业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以此为依据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效提高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1]。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所学内容定期做总结,及时将问题反映给学校,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2.2.2学校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充当桥梁角色,在学生和企业之间发挥纽带作用。
学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安排相关的教学课程。
同时,学校在开展工作时,要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定期进行调查。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合作企业进行协商,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
2.2.3企业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做好相关内容调查。
首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实际需要出发密切与学校的联系。
其次,要认真考虑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训练机会。
3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3.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进行。
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内部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使企业未来发展定位出现偏差,进而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给对方提供错误的人才培养信息,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加大培训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实践过程中难以短时间内融入工作氛围,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
3.2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经营思想观念的落后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企业受传统经营观念的束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难以有新的突破。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观念的落后,不能给学校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资金支持,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共同发展。
此外,受错误经营观念的影响,企业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不够,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被重用,基本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工作热情逐渐降低,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3.3学生专业化素质低近年来,高职院校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理论探索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船舶职业教育第7卷第3期Vol.7,No.3[参考文献:[1]牛国锋,常晋义,朱苗苗.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元制”创新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2):79-83.[2]唐忠,陈春莲,聂坤.校企合作“双元制”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领导科学论坛,2015(21):31-32.[3]刘益青.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4]科技与发展,2016(6):193-195.为了扩大生源,不断降低招生标准,这就给将来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埋下隐患[2]。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按照学校规定来约束自己,缺乏学习热情,干扰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同时拉低了整个学校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学校的竞争力,并且难以吸引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合作。
即使在有合作企业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低,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
所以,要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化训练。
3.4校企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使得双方信息交流不通畅。
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在课程制订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除此之外,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关注。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问题不能被及时有效地解决,长期积累下去,不利于各个主体的共同发展。
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深化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4.1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为了促使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定位,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3]。
同时,完善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对创新项目的投入,从而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规模,为将来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在资金分配过程中,要加大对合作院校的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训环境。
4.2创新思想观念加强改革、创新思想观念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始终保持发展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站在整体的角度创新发展理念,合理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