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回纥汗国里的“外九部”和“内九姓”
关于ToquzOYuz和“九姓”的若干问题

作者: 片山章雄;邢玉林;刘世哲
出版物刊名: 世界民族
页码: 42-53页
主题词: 铁勒;突厥族;部落;汉文史料;旧唐书;新唐书;蒙古高原;碑文;联合体;汉密尔顿
摘要: <正> 前言铁勒诸部落在唐代断续地从属北亚的东突厥、回纥两可汗国。
其中的联合体之一,汉文史料作“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
作为实体,它相当于突厥诸碑文等记载的toquzoYuz。
这在我国已成定论。
但是,正如先学曾指出的,此“九姓”一词,仅仅
是“九姓”而已;而“铁勒”一词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天宝年间与形成统治部落的“回纥”一词同时出现。
在“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这样多种记载的背景中,仅仅以实体和相当于toquz。
回纥汗国建国史

回纥汗国建国史回纥最早出现于史书中是在公元4世纪末。
在几种不同的史书中先后被称为袁纥、韦纥和回纥。
其实,这些名称都是他们突厥语的自称——的不同汉译。
是“联合”的意思。
公元3世纪40年代,鲜卑军事大联盟瓦解以后,南西伯利亚的东部敕勒人南下,其中进入贝加尔湖东南方的几条大河流域的部落,被称为东部高车。
东部高车诸部落中,有两个邻近的,分别自称为九姓与十回纥的集团。
这两个集团逐渐组成一个联合体,它们就是8世纪中叶以后统治着整个蒙古草原的回纥汗国的核心部落。
公元6世纪以后,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出现了一个姓阿史那的铁勒部,与高车国诸部比邻而居。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它兼并了原高车国余部五万帐,力量膨胀,遂东向攻入漠北,灭亡了柔然,于元钦元年(552)建立起突厥汗国。
在突厥汗国内,始终存在着两个反叛的部落集团。
东有回纥—九姓诸部,西有契苾—薛延陀。
这两个部落集团都是出自东部高车,他们曾经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高车国,在历史上与出自西部丁零的阿史那部缺少联系,双方在婚、丧等风俗习惯上也有一些差别。
因此,他们不愿认可阿史那氏的统治,特别是当这种统治很残暴时,就要遭到他们的激烈反抗。
铁勒诸部间的不够统一,注定了突厥汗国内部结构的松散,这个汗国仅仅是貌似强大。
隋开皇三年(58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史称东突厥、西突厥。
一.初露锋芒武德九年(626),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十余万南下入塞,很快打到渭河北岸,唐太宗率军列阵于渭水南岸与之对峙。
东突厥倾国南下,漠北空虚,当年8月,回纥—九姓集团的十余个部落乘机反叛。
颉利可汗原以欲谷设和拓设管辖漠北,是年拓设随颉利南下,回纥诸部乘机驱逐欲谷设,并击破拓设留守之兵。
从此,回纥—九姓集团控制了漠北,东突厥遂将其一半疆域——漠北草原连同北牙一起失掉了。
贞观三年(629),唐军十余万北伐东突厥,至次年春,大破东突厥于阴山,俘颉利可汗,东突厥至此灭亡。
东突厥的灭r亡也使回纥—九姓诸部获得了与中原王朝直接交往的机会。
7-9世纪回鹘(回纥)人亲属制之研究

7-9世纪回鹘(回纥)人亲属制之研究作者:沈淑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7期【摘要】图兰尼亚式亲属制曾在回鹘历史上存在过,并在7-9世纪回鹘人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
此时,回鹘人父权制家族的亲属关系虽然已经有了变化,然而却未能建立起一种新的亲属称谓制度。
这一时期回鹘人亲属制类型是从二分合并式向二分旁系式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
【关键词】回鹘(回纥);亲属制【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回鹘(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做出过突出的历史贡献。
7-9世纪是回鹘发展壮大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后来对形成维吾尔族和裕固族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回鹘(回纥)亲属称谓制度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研究维吾尔族和裕固族亲属制度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对回鹘(回纥)的婚姻、家族形态及其演变研究提供材料。
大量史料记载,回鹘(回纥)在建国之前长期被突厥所奴役和统治。
他们不仅在语言上和突厥同源,还在社会制度、婚姻家族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与突厥近似。
回鹘文字产生之前,回鹘人主要将突厥文作为自己的书写符号。
因此,本文所搜集的这一时期的亲属称谓词也包括突厥文献中出现的亲属称谓词。
基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这一事实,本文所列举的亲属称谓词只能是这一时期回鹘人使用的部分亲属称谓,但是却能体现回鹘人亲属称谓制的基本面貌。
“我们若要充分了解亲属制度,只须认识其主要干系以及最亲的五支旁系中任何一支男性旁系和女性旁系,包括父党和母党在内,而在每一支中只须从父母推及他(她)的一个子女就行了;尽管无论就上溯或下推而言,这都只包括“自身”的一小部分亲属,但具备这些知识已足够了”。
一、7-9世纪回鹘人亲属称谓制的特点这一时期出现的亲属称谓如下表:关于这一时期回鹘人的亲属称谓制,我们由此表可以获得以下信息:①亲属称谓体系已分为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两大部分,但彼此之间并不严格区分,存在较多统称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铁勒

铁勒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546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
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
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
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
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
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
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
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
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
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 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
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
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
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
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
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
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
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
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
回鹘历史资料

回鹘历史资料回鹘西迁诸事考作者:贾丛江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一直对唐开成五年(840)回鹘西迁之事有着不同看法。
唐宋时期官修正史分别记录其事如下。
《旧唐书回纥传》:“有将军句录莫贺恨掘罗勿,走引黠戛斯领十万骑破回鹘城,杀厂盍馺,斩掘罗勿,烧荡殆尽,回鹘散奔诸藩。
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新唐书回鹘传》:“诸部溃,其相馺职与厖特勒十五部奔葛逻禄,残众入吐蕃、安西。
”《资治通鉴唐纪62》:“回鹘诸部逃散。
其相馺职、特勒厖等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奔吐藩,一支奔安西。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一致,但“(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奔(投)吐藩,一支奔(投)安西”一句语意模糊。
《新唐书》对《旧唐书》进行了修订,改成“残众入吐蕃、安西”,语意倒是清楚,但学人据此得出的西迁回鹘析为三支、主力一支迁至七河葛逻禄领地的结论,目前还缺乏可靠史料的有力支持。
否认回鹘曾经西迁七河流域的学者,先后提出许多依据论证西迁回鹘只是在东部天山地区(今新疆境内)活动,然而对三部正史中“西奔葛逻禄”一说又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拟对回鹘西迁诸事再做探讨。
一、西迁之前的西域政治格局对回鹘西迁的不同认识,除源于史料简约、错漏之外,与学人对840年之前半个世纪的西域形势的不同认识有关。
回鹘西迁西域,与9世纪前半叶漠北回鹘汗国的经营战略和由此导致的东部天山地区的政治格局有直接关系。
自8世纪60年代吐蕃攻占甘、凉等河西重镇以后,唐朝安西、北庭两府辖地已成西陲孤地,唐军一直依靠漠北回鹘的支援以抗吐蕃,西域赖此驻守了20余年。
然而,贞元五年(789)吐蕃与葛逻禄联兵进攻北庭,西域形势为之大变。
北庭之战的爆发,不仅造成唐朝势力很快退出西域,也使已经迁居七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正式加入了回鹘、吐蕃争雄天山南北的角逐,两方三角的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起初,回鹘与葛逻禄保持着通和关系,但因回鹘对葛逻禄和沙陀、白服突厥“肆其抄夺”,造成各部不满。
回 纥(维吾尔族)

回纥(维吾尔族)回纥又作回鹘,中国古代民族名,维吾尔族祖先,后亦为以回纥族为核心建立于漠北的游牧汗国名。
西汉前,回纥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
隋至唐初,居住在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河)侧。
隋大业元年(605)实行君长世袭制,势力渐强。
隋末唐初,役属于突厥。
唐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前汗国后,回纥遂与薛延陀族并称雄于漠北,势力逐渐向南发展,与唐接触较多。
贞观二十年(646),助唐灭薛延陀,并其部落,兼有其地。
次年,唐册封回纥可汗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8世纪中期,其君长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自为可汗,受唐册封,号“怀仁可汗”,控制着东到黑龙江上游,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一直到开成五年(840)前后,回鹘(788年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杀,汗国瓦解,诸部离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余西迁。
西迁的一支迁到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带,一支迁到葱岭及其以西的地方。
唐安史之乱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唐先后三次把公主嫁与回纥可汗为妻。
唐后期与回纥贸易往来较多,以绢茶易回纥的马匹与皮毛。
不少回纥人滞留内地经商,仅长安城就有千余人。
在唐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回纥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他们已从事农耕,并创制了回鹘文。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
隋末,药罗葛时健俟斤被回纥部众推为君长,时健死后,其子善萨继立。
647年,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但吐迷度在部落联盟内部却称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国来。
后突厥汗国时,攻占了铁勒族的住地,回纥等部经唐朝允许,迁徙甘、凉间居住,受唐朝保护。
后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可汗。
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
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
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是突厥制度。
回纥汗国简史

回纥汗国简史回纥汗国简史回纥最初是⼀些居于蒙古⾼原的游牧民族,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古称。
其先民⾃北魏起称袁纥,隋时称韦纥,南北朝时期是⾼车族六⼤部落之⼀。
从北魏到唐朝先后⾂服于鲜卑、柔然、突厥。
后来独⽴建国。
唐初称回纥,中唐改称回鹘。
回鹘语⾔属阿尔泰语系的拼⾳⽂字,字母数⽬因时代不同⽽有所不同,共约19-29个。
书写初由右向左横书,后改为由上向下直写。
今蒙古、满⽂字母,即由回统⽂字母演变⽽来。
⼀.回纥起源:据回纥民间传说,回纥祖先降⽣在秃忽剌河(⼟拉河)和薛灵哥河(今蒙古国⾊楞格河)之间⼀棵⼤树的瘿(囊状隆起的树洞)中,⽽今⼟拉河流⼊鄂尔浑河,鄂尔浑河⼜流⼊⾊楞格河,所以鄂尔浑河位于另两条河之间。
表明回纥的起源地为鄂尔浑河流域。
⼆.⾼车与西迁回纥的关系:回纥原居于蒙古⾼原,回纥形成部落联盟始于隋代,发端于新疆⼀带的回纥诸部。
后来⼜在蒙古⾼原建⽴回纥汗国。
由此产⽣两个问题:回纥是何时迁到西域来的呢?西⽀回纥与⾼车是什么关系?据《魏书》卷103《⾼车传》所载:⾼车中既有六⽒,⼜有⼗⼆姓之别,其区别安在?研读史料可以得知,回纥西迁与柔然西征叛离的⾼车副伏罗部有关:⾼车,盖古⾚狄之余种也。
初号为狄历……其种有狄⽒、袁纥⽒、斛律⽒、解批⽒、护⾻⽒、异奇⽄⽒……⾼车之族,⼜有⼗⼆姓:⼀⽈泣伏利⽒,⼆⽈吐卢⽒,三⽈⼄旃⽒,四⽈⼤连⽒,五⽈窟贺⽒,六⽈达薄⼲⽒,七⽈阿仑⽒,⼋⽈莫允⽒,九⽈俟分⽒,⼗⽈副伏罗⽒,⼗⼀⽈乞袁⽒,⼗⼆⽈右叔沛⽒。
参考其他史料可知,柔然是兼并⾼车许多部落才强⼤起来的;其属民主要是⾼车⼈。
斛律、袁纥等⾼车六⽒⼀直居於漠北,⼜称之为东部⾼车;副伏罗⽒等⾼车⼗⼆姓则后来于车师前部西北建⽴⾼车国,厌哒也是⾼车的分⽀,⽐⾼车副伏罗部更早进⼊西域,并与当地的车师⼈、匈奴⼈混⾎,亦可谓之西部⾼车;⽽⾼车的原居地本在漠北,则发⽣东部⾼车与西部⾼车的分化必与柔然西征⾼车有关。
其中已有⼗⼆姓受召参加了西征,占全部⾼车的三分之⼆部众后来都已定居西域。
回纥汗国的国制如何“以唐为师”

回纥汗国是一个草原游牧社会。
氏族、部落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可汗、贵族、部落头人和各级官吏是统治阶层,他们占有大量的牲畜、草场等。
平民(指内九姓与外九部的一般牧民)、黑民(汗国内部“属部”的牧民,如契丹、奚等部落的牧民)和奴隶(主要是家庭奴隶)是被统治阶层。
牧民须负担繁重的赋税、劳役和军役等。
奴隶主要是通过战争掳掠而获得,也有平民因犯法或负债沦为奴隶的。
回纥汗国的各级官职有两套系统:一套大体上沿袭了突厥的旧制;另一套则是采用了中唐朝的官制。
回纥汗国采用了突厥汗国的旧有官制,并作出了一些改动。
汗国的最高统治者为可汗。
回纥汗国前后共有15位可汗。
可汗的称号前,均加“腾里逻”、“爱腾里逻”和“毗伽”等词,意为“上天所立”、“伟大智圣”等。
唐朝册封可汗的名号多是表现武功智慧和传统美德,如“英武威远”、“英义建功”、“怀仁”、“忠贞”、“崇德”、“昭礼”等。
可汗之妻称“可敦”,地位仅次于可汗,自有一套官署随从。
可汗、可敦之下为“叶护”,叶护多由可汗的儿子或宗室成员担任。
叶护下面有“设”,设分左、右设,掌兵权。
此外,还有阿波、俟利发、吐屯、俟斤、达干等28种官职。
回纥汗国的大部分官职均为世袭,且无限额,这一特点与突厥汗国相同。
回纥汗国在继承突厥汗国官制的同时,又引进了唐朝官制。
如设宰相、都督、将军、司马等。
回纥汗国设内宰相三员、外宰相六员,宰相多主持可汗、可敦继位仪式,也奉命出使。
都督多为实职,将军、司马等均为官衔而非实职。
回纥建国初期,汗国本部内的大部落,共有八个都督,都督实际上就是部落首长。
回纥汗国早期,汗位多由幼子继承,如怀仁可汗死,就由幼子继位。
有时又实行兄终弟及制,即由弟弟继承兄长的汗位。
在汗国15位可汗中,有三位属兄终弟及。
由于受唐朝影响,汗国后期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纥汗国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统辖其他铁勒部落的部族联合体。
换言之,回纥汗国内除了回纥部之外,还有八个与回纥部地位平等的大部落,这九大部落被统称为“外九部”。
而在回纥部的内部,又由九个氏族组成,这九个氏族则被称为“内九姓”。
回纥汗国基本上就是由“内九姓”和“外九部”所组成。
外九部是指回纥(分布在色楞格河)、仆固(今鄂嫩河流域)、浑(在皋兰)、拔野古(今克鲁伦河中下游)、同罗(土拉河之北)、思结(阿尔泰山脚以东)、契苾(原居土拉河之南,后归属唐朝)、拔悉密(原居今南西伯利亚,后迁到蒙古草原)、葛逻禄(原居阿尔泰山西,后迁到阿尔泰山到杭爱山之间)。
外九部基本上属铁勒,所以又称“铁勒九姓”。
外九部中的拔悉密和葛逻禄,是八世纪四十年代回纥部用武力合并而来的部落,所以每遇征战,回纥汗国常以这两部为先锋。
内九姓是指组成回纥部的九个大氏族。
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内九姓为药逻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喝素、药勿葛和奚耶勿。
其中药逻葛氏族为王族集团,回纥汗国的可汗大多从中产生。
此外,比较强大的还有咄罗勿和葛萨。
除了外九部,回纥汗国内还包括霫、白霫(霫和白霫居今蒙古东部与吉林、辽宁交界地区)、多览葛(居今土拉河北)、骨利干(今贝加尔湖以南),以及薛延陀、契丹(今西喇木伦河)、奚(居契丹西南)、室韦(契丹之北)等。
这些部落多处于半独立状态,内部事务自主,而且对回纥的依附程度,也据回纥势力强弱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