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专题备考资料3:古诗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64篇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64篇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64篇(附速记检测、高考预测、五年全国高考题汇编、答题易错警示目录Ⅰ–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64篇高中部分(14篇)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周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杜牧5.赤壁赋–––––––––––––––––––––苏轼6.氓–––––––––––––––––––––––《诗经》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8.蜀道难–––––––––––––––––––––李白9.登高––––––––––––––––––––––杜甫10.琵琶行–––––––––––––––––––––白居易11.锦瑟––––––––––––––––––––––李商隐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初中部分(50篇)––1.孔子语录––––––––––––––––––––《论语》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7.关雎––––––––––––––––––––––《诗经》18.蒹葭––––––––––––––––––––––《诗经》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杜甫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李贺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陆游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Ⅱ–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与检测附一:“速记检测·高考预测”答案附二:“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与检测”答案Ⅰ–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64篇高中部分(14篇)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016届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2016届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2016届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初中50篇+高中14篇)☆初中篇☆1、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答案
】D
【解析】“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据史料”错,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是说不能把发掘史料和全信当成一回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
3.【答案】B
【解析】“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以偏概全,原文认为“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二是“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的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键””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炼字题就是要在字中看出手法,读出形象、品出情感。“弱”“昏”表现的是衰弱、年老,与“三十年前”相应。衰弱年老之人“尚嫌弓力软”,反衬中凸显的是报国之坚毅。“健”“明”表现的是健康。年老之人的健康不是真健康,而是豪情的表现,对年龄的忘记,对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9.【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材料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材料

文言文阅读高考真题材料(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二)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高考语文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题型突破篇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79

高考语文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题型突破篇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79

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4选1)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回避简单的翻译错误,以曲解文意为主要设错点,难度略有增加。

一、概括分析题命题特点例析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迹)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设误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分析”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典例]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题型突破篇第1讲三、[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

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

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

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

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尝试解答] ________[解题思维]选项切片分层比对二、“5大比对角度”“10大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2016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汇编

2016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汇编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1. (2016·全国卷Ⅰ·T8~9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重点是景物描写。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景,并借助关键词把握其特点,据此回答第一问;然后联系所写景象在结构、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用意。

第一、二句写汉江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溃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这样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更能突出赞颂之情。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评分标准】每问3分。

第一问,“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各1分,概括全面得3分。

第二问,只答“为下文做铺垫”,不具体说明,不得分;答出“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得2分,答出“突出诗的主旨”得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专题备考资料3:古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方法总结】推断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含义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不同,多是由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在实际阅读中,往往会被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从而犯以今例古的错误。

要准确理解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阅读与做题时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不要整体解释,而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然后再合起来。

如:“其实”“故事”“地方”“妻子”相应地应解释成“它实际上(或它的果实”)“以往的事情(或旧日的典章制度)”“土地方圆”“妻子儿女”等。

(2)不要按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来解释,而要按它的本义来解释。

如:“行李”实为“行吏”,指使者:“爪牙”不能理解成坏人的帮凶,应是亲信:“烈士”指有节操有志于功业的人,不能引申为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

(3)有些双音节词结构比较固定,不能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如“仓皇”“须臾”;还有些双音节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可能有错,如“望洋”是“仰视的样子”,不是“望着海洋”。

这两种情况是难点,需要多练多积累。

(4)如果双音节词中的两个词是并列关系,但意义不同,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关系,可考虑偏指一方。

如“缓急”一般偏指“急”。

【易错警示】避免文言实词常用义项的干扰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有些一项不太常用,有些义项在古代常用但在现代不太常用,考生由于杰出较少,往往难以迅速判断,或者以其现代汉语常见义项进行代替,造成误解。

解题时要注意:(1)代入判断非万能。

很多时候,用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代入原句,不结合上下文,是解释不通的。

如本题中C 项“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一句,将“恤”解释为其现代汉语常用义“怜悯”似乎也说得通,但结合上下文来看,解释为“救济”更妥当,故此项正确。

(2)事理判断是关键。

根据事理逻辑进行合理推断,才是避免常用义项干扰的关键。

如本题中A项“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一句,如果将“贸”解释为“购买”,“买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似乎也通,但“采竹叶木实”与“贸盐”之间就成了并列关系,逻辑上讲不通;同时,联系下文“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可知,如果是“买盐”,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亦即与之”就讲不通了。

所以,这里的“贸”应解释为“交换”,“采竹叶木实”是为了“换盐”,即使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换给他们。

【方法总结】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是指句子本省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如本题,首先看外部语境,“行颍州刺史”的天后两句都在叙述张存敬植物的变动,推知“行”的含义应与官职变动有关。

其次看句子内部语境,“行”之后有宾语“颍州刺史”,而选项所列含义“巡行”后不能接官职名,因此B项解释有错。

【知识拓展】文言文中表示兼任、代理官职的词语(1)兼任:①“领”——本职之外兼任较低职务。

如:“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柳宗元《段太尉轶事状》)②“录”——总领、兼任较低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③“判”——高管兼任低职。

如:“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

”(《宋史.赵葵传》)(2)代理:①“权”——临时代理,含有“试用”之意。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②“行”——代管高职位事务。

如:“安国行丞相事。

”(《汉书.韩安国传》)③“摄”——暂时代任本职外的更高职务。

如:“俄检校郎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④“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⑤“假”——暂时代理,非正式。

如:“吴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汉书.苏武传》)【方法总结】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代入检验法、联想推断法(1)对于选择、判断类的文言实词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代入检验法,就是讲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使语意通畅的为正确解释,反之则为错误解释。

如本题中的B项,如果把“乞讨”带入句中,句意即为“派左奥鞯日逐王到梁慬哪里乞讨投降”,这明显解释不通,故此项有误。

(2)所谓“联想推断法”,就是联想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应实词,香糊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题目中实词的含义。

如本题中的A项,“诣”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中的“诣”相同。

C项,“会”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会其怒,不敢献”中的“会”相同。

D项,“坐”的意思《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坐”相近。

【方法总结】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是考生熟知的,所以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即可。

如果语意通畅,则说明两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本题,每项的第二个句子都出自课内,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是我们熟知的,只要将其意思代入第一个句子中检验句意是否通顺恰当,即可判断异同。

【知识拓展】连词“而”表修饰、表承接的用法“而”作连词时,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表并列、表递进、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等。

其中表修饰与表承接是区分的难点。

(1)表承接。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后者兴,前者息,这时“而”表承接关系。

如“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2014年北京卷)、“公览而击节曰”(2014天津卷)(2)表修饰。

如果两个动作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修饰关系。

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跂”与“望”同时发生,故“而”表修饰。

本题B项中的两个“而”都表修饰关系。

有时“而”前面的词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这时“而”也表修饰关系。

如“吾洵洵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方法总结】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语境分析法(1)根据前后词语判断词性。

如本题中,A项中的“其”,前一个后接动词,“其”可能是代词,也可能是副词;后一个前承连词后接名词,“其”一般为代词。

B项中的“以”,前一个后接名词(“忧”指父母丧事),后一个后接代词,初步推断两个“以”都是介词。

D项中的“之”,前一个前承代词后接动词,后一个前接动词后接名词,初步推断前者为助词,后者为助词。

(2)根据语意关系判断作用。

有时虚词虽然词性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却并不一致。

如“而”作连词,可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不同的作用。

这时,就要辨析虚词前后的语意关系,从而推断其作用。

如本题中的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但在“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一句中,“于京师”是补充说明大学堂的地点的,所以“于”的作用是引出地点;二“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后一个“于”是将“青”与“蓝”作比较的,故“于”表示比较。

【易错警示】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这就给判断其用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以”后省略宾语“之”,“以”是介词,意为“把”。

②“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左忠毅公逸事》),“为”后省略宾语“之”,“为”是介词,意为“替、给”。

③“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后省略宾语“之”,“与”是介词,意为“和”。

本题A项,“重诲从容为言”一句中,“为”后省略了宾语“之”,“为”在这里是介词,意为“替、给”;B项,“意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一句中,“以为”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以”是介词,其后省略了宾语“之”,“以之为”就是“把他作为”或“让他做”的意思,“以”用来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方法总结】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语法分析法如本题的D项:不能有一言之忠/蚓无抓牙之利,筋骨之强。

分析这两句话的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阎宝”,第二句的主语是“蚓”。

接着分析谓语部分“不能有一言之忠”“无抓牙之利”“(无)筋骨之强”,它们内部结构相似,尤其是“忠”“利”“强”三个形容词分别修饰前面的名词“言”“爪牙”“筋骨”。

由此可以判断出两句中的“之”用法应该相同,都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知识拓展】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的的四种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本题(2)句中的“不之罪也”。

再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或“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再如:“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4)“相”“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自”指“自己”时,通常要置于动词前。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意:翻译宾语前置句时,要把前置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后面去翻译。

【方法总结】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本题D项“侂胄使人迹其所在”,此句中“侂胄”是主语,”“使”是谓语,“人”是兼语(既作前句的宾语,又作后局的主语),“其所在”是宾语,“迹”处在主语“人”和宾语“其所在“之间,应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出“迹”应是动词,“寻找踪迹”的意思。

【易错警示】解释实词只求大意,不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翻译有时只求大意,但实词的解释不能只求大意,一定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

判断时,一定要划分句子成分,据此分析该实词有没有活用的现象。

如本题D项中的“迹”活用为动词,犹如“乳二世”(《项脊刊志》),“乳”后接名词,二者又非并列对比关系,所以此处应为动宾关系,“乳”活用为动词,是“喂养”的意思。

有时候,即使从句法上看,也很难判断解释的正误。

如“天雨雪”,容易理解成“天上雨夹雪”,其实句中的“雨”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下”的意思。

犹如“全活者甚众”中的“全”,解释为“全部”,句法上没有问题,但显然不合事理,不能理解为“全部活下来的很多”。

其实,这里的“全”是使动用法,“使……保全”。

故此类题中,如要准确判断,还要结合语境,综合考虑。

【方法总结】翻译省略句的三个步骤(1)按照对译要求呈现已有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