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完全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测量溶解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法: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观察是否能够完全溶解。
当溶渣不再出现或完全消失时,即达到了溶解度。
2. 重量法:将一定量的溶剂加入稳定的温度下的容器中,记录容器的重量。
逐渐加入溶质,直到溶解度达到。
再次称量容器,用后的溶液的质量减去溶剂的质量就是溶质的质量。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溶解度。
3. 饱和溶液法:在一定容积的溶剂中加入溶质,逐渐加入溶质以达到饱和,过滤除去未溶解的溶质。
然后测量溶液的体积,并用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溶质的质量,从而计算溶解度。
4. 测量浓度法:根据溶液的浓度反映其溶解度。
可以通过测量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来确定溶解度。
5. 等重法:将一定量的溶液和溶质加入一个容器中,温度保持恒定。
逐渐加入溶剂或溶质,将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当溶剂或溶质不再溶解时,即为溶解度。
不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条件、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常见化合物的溶解度(溶解程度)

常见化合物的溶解度(溶解程度)1. 引言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物质量或最大摩尔量。
研究化合物的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化合物的溶解度及其相关性质。
2. 盐的溶解度盐是一类常见的化合物,其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盐的溶解度会增加;而随着温度的降低,盐的溶解度会减小。
不同的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与盐的晶体结构及离子性质有关。
3. 酸碱的溶解度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它们的溶解度也受温度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酸的溶解度通常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碱的溶解度通常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酸和碱分子的热运动加剧,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而溶解。
4.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其溶解度受分子结构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极性有机化合物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此外,分子量较小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溶解度较高,而分子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溶解度较低,这是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5. 结论化合物的溶解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温度、溶剂性质和化合物本身的性质都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化合物的溶解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溶液中的行为和应用。
然而,要准确预测和确定化合物的溶解度,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1. 张三,xxx化学杂志,2018年,第10卷第2期。
2. 李四,xxx科学研究,2019年,第15卷第4期。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达式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达式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可以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特性。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来表示,单位可以是克/升、摩尔/升或百分率等。
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质的溶解度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溶解度的主要表达式是溶解度积(solubility product),通常用Ksp表示。
溶解度积是指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在溶液中的活动物质浓度的乘积。
对于一般的电离平衡反应:
AaBb(s)↔ aA+(aq)+ bB-(aq)
溶质AaBb的溶解度积表达式可以写作:
Ksp = [A+]^a [B-]^b
其中,[A+]和[B-]分别表示溶液中的离子活性,a和b表示对应离子的系数。
通过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动性,或者利用溶解度规律,可以得到
溶质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可以用来判断溶液中是否会出现沉淀反应。
如果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也是研究溶解度规律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一般来说,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
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
分子热运动的能量,使得固体颗粒更易分散,气体分子更易逸出液体。
总之,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它
的大小受到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溶液的性质和
化学反应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溶解度ppt课件

溶解度单位
01
02
03
质量百分比
以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 比表示,常用于固体溶解 度。
摩尔浓度
以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 积之比表示,常用于气体 溶解度。
其他单位
如ppm(百万分之一)、 g/L(克每升)等。
溶解度影响因素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02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溶解度与溶解速率的关系
03
溶解度大不一定溶解速率快,溶解速率与溶质颗粒大小、溶剂
温度等因素有关。
溶解度研究前沿动态
超临界流体溶解度研究
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研究不同物质在其中的溶解度,为化 工、医药等领域提供新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温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溶解 度增大。但某些物质(如气体和 某些盐)的溶解度可能随温度降
低而增大。
压力
对于气体溶解度,压力增大通常会 使溶解度增大。
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可能相差很大,这与溶质和溶剂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CHAPTER 02
固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定义
定义
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所溶解的质 量。
单位
通常用g/100g溶剂表示。
固体溶解度测定方法
静态法
在一定温度下,将过量的溶质加入一 定量的溶剂中,搅拌并静置,测定上 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溶解度。
动态法
通过测定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绘制溶解度曲线,利用曲线推算出 其他温度下的溶解度。
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一、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通过实验可以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通常以摩尔分数、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等形式进行表达。
常见溶剂的饱和溶解度参数如下:1. 水(H2O):在20°C下饱和溶解度为36.1 g/100 ml。
2. 乙醇(C2H5OH):在20°C下饱和溶解度为46.07 g/100 ml。
3. 氯仿(CHCl3):在20°C下饱和溶解度为14.50 g/100 ml。
4. 甲苯(C6H5CH3):在20°C下饱和溶解度为1.36 g/100 ml。
二、相对溶解度相对溶解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与溶媒相同重量或相同体积的两种不同溶质在溶剂中所能溶解的量的比值。
相对溶解度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能。
常见溶剂的相对溶解度参数如下:1.正丁醇(C4H9OH)与水:相对溶解度为6.22.乙醇(C2H5OH)与水:相对溶解度为1.253.二氯甲烷(CH2Cl2)与水:相对溶解度为11.94.乙酸乙酯(CH3COOC2H5)与水:相对溶解度为3.0。
溶解度参数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溶解度特性,它是一种定量描述溶解性的物理量。
常用的溶解度参数有溶解度参数(δ值)、溶解度参数相似度等。
常见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如下:1.正丁醇(C4H9OH):δ值为10.42.乙醇(C2H5OH):δ值为8.93.二氯甲烷(CH2Cl2):δ值为10.14.甲苯(C6H5CH3):δ值为10.2除了以上介绍的饱和溶解度、相对溶解度和溶解度参数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描述溶解性质的参数,如溶解度产品常数、活度系数等,但这些参数需要更复杂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质进行溶解实验或者制备工艺,了解和使用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是十分重要的。
溶解度

⑤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和确定物质的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
曲线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 曲线缓升: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曲线下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⑥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练习 :
1、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g。 (2)1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 (3)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4)当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变化最明显的是__ _物质, 溶解度变化不大的是_ __物质。
138
38.4
39.0
39.8
硝酸钾
氢氧化 钙 蔗糖
13.3
20.9
31.6
45246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28
0.116
0.106
0.094
0.085
0.077
179.2
190.5
203.9
219.5
238.1
260.4
287.3
320.4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搜狗百科

溶解度—搜狗百科溶解度 1.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为⽔)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定温度下,100克溶剂⾥溶解某物质的最⼤量),⽤字母S表⽰,其单位是“g/100g⽔(g)”。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的溶解度。
例如,在20°C的时候,100克⽔⾥溶解0.165克氨氧化钙,溶液就饱和了,氢氧化钙在20°C的溶解度就是0.165克,也可以写成0.165克/loo克⽔。
⼜如,在20°C的时候,100克⽔⾥要溶解36克⾷盐或者溶解203.9克蔗糖才能饱和,⾷盐和蔗糖在20°C的溶解度就分别是36克和203.9克,也可以写成36克/100克⽔和203.9克/lOO克⽔。
2.⽓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体(其压强为1标准⼤⽓压)在⼀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溶剂⾥的体积数。
也常⽤“g/100g溶剂”作单位(⾃然也可⽤体积)。
3.特别注意: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溶剂)⽽不是没有单位。
在⼀定的温度和压⼒下,物质在⼀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量。
⼀般以 100克溶剂中能溶解物质的克数来表⽰。
⼀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主要决定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即溶质在溶剂的溶解平衡常数。
例如,⽔是最普通最常⽤的溶剂,甲醇和⼄醇可以任何⽐例与⽔互溶。
⼤多数碱⾦属盐类都可以溶于⽔;苯⼏乎不溶于⽔。
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增⼤;⽓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降低。
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可以⽤溶解度曲线来表⽰。
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缓慢增⼤,硝酸钾KNO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迅速增⼤,⽽硫酸溶解度仪钠Na₂SO₄的溶解度却随温度的升⾼⽽减⼩。
固体和液体的溶解度基本不受压⼒的影响,⽽⽓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体的分压成正⽐。
物质的溶解度对于化学和化学⼯业都很重要,在固体物质的重结晶和分级结晶、化学物质的制备和分离、混合⽓体的分离等⼯艺中都要利⽤物质溶解度的差别。
溶解度公式是什么

溶解度公式是什么溶解度公式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溶解度的数值的数学表达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溶解度公式的一般形式、表达方式以及其在化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般形式:溶解度公式的一般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溶液系统而有所不同,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溶解度公式:1. 饱和溶解度公式(摩尔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溶质在溶剂中单位体积内的摩尔数表示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公式可以表示为:[C] = K其中,[C]表示溶解度(摩尔溶解度),K是溶解度常数,反映了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2. 拉亨缔尔方程:拉亨缔尔方程是描述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的公式,可表示为:p = K[H]其中,p表示气体的分压,K是溶解度常数,[H]表示溶液中的气体浓度。
3. 渗透压公式:渗透压是指溶液相对于纯溶剂而言的扩散能力。
渗透压公式可以表示为:π = nRT/V其中,π表示渗透压,n表示溶质的摩尔浓度,R是理想气体常数,T表示温度,V表示溶液的体积。
表达方式:溶解度公式可以以数学方式表达,通常采用代数式、方程式或者直接用数值表示。
对于一些简单的溶液系统,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溶解度常数,并将其代入溶解度公式中,计算溶解度的数值。
对于复杂的溶液系统,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参数和变量,通常采用数值模拟或者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求解溶解度。
在化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溶解度是化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溶解度,可以深入了解溶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溶解度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合成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40 30 20 10
从这些溶解度曲线图 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0
温度(℃)
课堂练习: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
44g 70℃时氯 2、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 60g 。 70℃时氯化钾的溶解 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 46g。 度为____ 3、在__ 68 _℃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134g ,都约为____ 。 小于(填大于、 4、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 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溶 解 度
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20º 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 盐在20º 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º 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 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 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º 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 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A
B
C
D
待溶解后
再加5克氯化钠
5ml水
5克氯化钠
20ml水
加入5克氯化钠,搅 拌
氯化钠晶体溶解
氯化钠溶液
操作
现象 结论
再加入5克氯化钠,再加入5ml水,搅拌 搅拌
氯化钠晶体不再 溶解 剩余的氯化钠晶体继 续溶解最后消失
增加溶剂的量,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硝酸钠溶于水
5克硝酸钠
5克硝酸钠 5克硝酸钠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温度/0C
溶解度变大
2.升高温度 结晶
饱和
2.升高温度
不饱和
溶液
2.降低温度 溶液 2.降低温度 溶解度变小
溶解度变小
升高温度
溶解度变大
饱和变成 不饱和
1、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 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 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溶质。其中 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只有① B. 只有④ C. ①③ D. ②④ 2、加热盛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会看 到 有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浑浊
4、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 是( )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 降低而减小
5、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溶液质量减少 C.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D.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几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克)
温度 (°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钠 硝酸钾 氢氧化 钙 蔗糖
35.7 13.3
35.8 20.9
36.0 31.6
36.3 45.8
36.6 63.9
37.0 85.5
37.3
110.0
37.8
138
38.4 169
39.0 202
5、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创新P 87
二、固体溶解度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注意:对于固 标准:100克溶剂 体物质来说改 状态:饱和状态 变溶剂的量不 会改变溶解度 单位:克
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克,其涵义是_______
3、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热溶液 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 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冷却结晶。
加热蒸发溶液,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 一过程叫做蒸发结晶。
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 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1)0.1克NaCl溶于10克水,可以再溶解 不饱和溶液、稀溶液 (2)1克NaCl继续溶于10克水,可以再溶解 不饱和溶液、浓溶液 (3)10克NaCl溶继续10克水,底部有固体物质,不能再溶解 了 饱和溶液、浓溶液 (1)0.1克CaCl2溶于10克水,不能再溶解 饱和溶液、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同的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在 一定温度下,向 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 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不饱和溶液
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1)、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 剩余溶质存在。如有,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加入此种溶质,如果溶质的量没有减少,则说 明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溶解度/g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37.5 37
1、在30℃时,某试管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 溶液,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它是饱和溶液还是不 饱和溶液?
2、A、B、C、D四个烧杯里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 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 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如下 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填序号)
A B (1)_____________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C (2)_____________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D (3)_____________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用结晶法分离,对于滤液 (母液)来说, 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滤液中不含硝酸钾 B.滤液中不含氯化钠 C.滤液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D.滤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 乙>丙 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 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析出丙
课题2 溶 解 度
课前练习: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属于
溶液的是(
A.植物油
)
B.泥沙 C.纯净的冰块 D.氯酸钾 )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饱和的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B.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溶液一定是固体溶于水形成的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呢?
。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分离含有NaCl和KNO3的混合物
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操作步骤: 1、先将混合物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 再冷却,析出的晶体主要是 KNO3 2、过滤,主要得到KNO3晶体 3、蒸发滤液主要得到NaCl晶体。
1、 过滤法分离两种固体的混合物,该两种物质在溶解性 方面,一种应 ,另一种应 ;用冷却结晶法分离两种固体的混合物,该两种物 质的溶解度一种 , 另一种应 。
39.8 246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0.1280.1160.106
0.094
0.085
0.077
179.2
190.5
203.9
219.5
238.1
260.4
287.3
320.4
362.1
415.7
487.2
从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待溶解后
再加5克氯化钠
5ml水
5克氯化钠
20ml水
加入5克氯化钠,搅 拌
氯化钠晶体溶解
氯化钠溶液
操作
现象 结论
再加入5克氯化钠,再加入5ml水,搅拌 搅拌
氯化钠晶体不再 溶解 剩余的氯化钠晶体继 续溶解最后消失
物质溶解受溶剂的量的影响
硝酸钠溶于水
5克硝酸钠
5克硝酸钠 5克硝酸钠
20ml水
硝酸钠溶液
6、上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向盛有 100 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w g甲 和w g乙(两种物质溶 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温度降低到t1℃时,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C.温度降低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 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 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