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导学案及中考题
26.《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_____的第四篇。
②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③《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簧竹清冽为坻为嵁俶尔翕忽怡然幽邃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
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4、翻译下列句子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本文是按__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交代同游者6、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OK

《小石潭记》导学案容县珊萃中学梁聪第一学时一、导入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①我要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②我能正确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检测(初读课文)(15分钟)1、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①理解题目:“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了解作者及作品。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为参加过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为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遍游任所附近奇山异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本篇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
此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文章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区区二百字,写景特点鲜明,行文层次井然,文如作画,历历在目。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词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深入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写作手法,提升我们的写景状物能力。
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热爱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要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小石潭的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环境,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欣赏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记》学习的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2. 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游鱼和______,写出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3.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既写出事物的静,又写出事物的动,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写静,“______”是写动。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游小石潭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活泼、幽静深远的景色。
《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

《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构造,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将小石潭风光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huáng()竹佩环()清冽()参差()()披拂()寂liáo()佁然()翕忽()翠蔓()犬牙差互()日光下澈()俶尔()坻屿嵁岩()()()蒙络摇缀()()悄()怆()幽suì()2.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日光下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往来翕忽()凄神寒骨()()影布石上()犬牙差互()潭西南而望()()悄怆幽邃()心乐之()斗折蛇行()()乃记之而去()()()3.根据本文有关内容及相关文学知识填空。
(5分)《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是(“ ”)之一的(),字( ) ,( )朝()。
“记”是古代一种()。
以()、()(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文。
知识稳固*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
④和“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一句是。
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动态句,。
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
⑦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
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
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
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
*关于课文内容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
”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5.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6.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背诵向导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假设-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哈哈。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3篇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篇3一、导入新课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结合朗读、背诵)(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1)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结:小石潭(景)——幽静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2、背诵向导: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同游者……五、当堂练习2、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7.四面竹树环合:8.心乐之:9.近岸:10.似与游者乐:11.凄神寒骨: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篇4一、导入新课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唐代文学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
(二)了解背景在被贬永州期间,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情落寞,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淤积的苦闷,并作文以记之,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是《》。
(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pī f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jì 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ɡ)/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全文大意。
2、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以及部分虚词的用法一、情景导入a、布置预习。
1、阅读课文,梳通字词。
2、质疑: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并与同讨论。
3、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课文叙述的故事。
b、导入新课。
1、介绍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相关知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他的散文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山水游记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本文即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课文。
朗读课文,并简要复述。
2、理解课文。
找出你学得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进行自学。
如有还不能解决,可以和同学或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注意常见的文言现象,逐步学会概括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如:⑴实词、虚词的积累。
如对课文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名词作状语。
如: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⑶意动用法:心乐之⑷一词多义:其: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以: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⑸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翻译全文展评析疑归纳拓展五、检测小结a、先指导正确朗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b、练习: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青树翠wàn ,蒙络摇zhuì ,参()差()披拂3、凄神寒骨,悄chuàng 幽suì二、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句读(每句只可标一处)。
1、如鸣佩环2、潭中鱼可百余头3、似与游者相乐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2、斗折蛇行3、日光下彻4、可百许头四、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坻”“嵁”“佁然”等。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感受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复杂情感,体会其贬谪后的孤寂、凄凉。
(2)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想象法:结合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小石潭的画面,增强对景色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在永州,柳宗元生活艰苦,心情抑郁。
但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犬牙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 冽: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许:_____(3)日光下澈澈:_____(4)佁然不动佁然:_____(5)俶尔远逝俶尔:_____(6)往来翕忽翕忽:_____(7)斗折蛇行斗:_____ 蛇:_____(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差互:_____(9)凄神寒骨凄:_____ 寒:_____(10)悄怆幽邃悄怆:_____ 邃: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导学案【题目解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述文的范畴。
【走进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永州八记》。
【背景链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字词全解】⒈虚词的用法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而乃记之而去(表承接,连词)乃:乃记之而去(“于是,就”的意思,副词)卷石底以出(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用)全石以为底(作为)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⒉一词多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差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出现。
下见小潭;见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乐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游览。
同游者。
玉环。
如鸣佩环;环环绕。
竹树环合。
⒊古今异义①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③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
今义:住。
⑤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⑥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⑦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⑧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⒋词类活用①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③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④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⑤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⑥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⑦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⑧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句段解读】⒈倒装句:①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②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③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⒉省略句:①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②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重点探究】探究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剖析】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然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主旨归纳】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写作借鉴】1、移步换景。
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结构图解】(板书设计)小石潭记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隔、闻、伐、取、见水(清)石(奇)比喻凄神寒骨树(美)鱼(乐)(静—动)悄怆幽邃(移步换景)(侧面描写)(幽深冷寂)↓↘↙↓(乐)寓情于景(忧)一切景语皆情语【资料集锦】柳宗元之轶事拾遗——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
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
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
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
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
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
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
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19分)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4分)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坻(chí)屿(yǔ)嵁(kān)蒙络摇缀(luò)参差..(cēn cī)佁.然不动(yǐ)往来翕忽(xī)俶.尔远逝(chù)悄怆(qiǎo chuàng)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5分)⑪心乐之(以……为乐)⑫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样)⑬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⑭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⑮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⑯俶尔远逝(忽然)⑰水尤清冽(格外,特别)⑱卷石底以出(弯曲)⑲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⑳不可久居(逗留,停留)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2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那,溪岸的)(2)不可知其源(它的,溪水的)(3)以其境过清(这里的,小石潭周围)(4)乃记之而去(小石潭的景物)4.填空。
(4分)本文题目《小石潭记》中的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本文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的气氛。
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六人。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4分)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㈠阅读课文,完成6~10题.(24分)6.翻译下列句子。
(8分)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青翠的树木和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鱼儿有时呆呆地一动不动,有时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引导读者,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8.第二段,写鱼的活动有何作用?“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什么?(4分)答: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在美景之前愉悦的心情(物我两忘,乐以忘忧的境界)。
9.第三段描写小石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4分)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抓住了溪流的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㈡阅读《钴鉧潭西小丘记》,完成11~14题。
(16分)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①西山:本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作者因参加王叔文变革失败后被贬柳州期间所写。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
③殆:几乎。
④嵌然相累:倾侧堆垒。
⑤冲然角列:猛然前突,争取排到前面去。
⑥笼:装进袖子。
⑦货而不售: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⑧熙熙然:和乐怡畅的样子。
⑨兹:此。
⑩致:放置。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6分)①止四百(只,仅仅)②若.牛马之饮于溪(好像)③嘉木立(美好的)④书于石(写)⑤以兹丘之胜(优美的景色)⑥今弃是州(这)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答:农夫渔翁经过此处也觉得它很再陋。
②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答:就又拿来工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13.同等的土地在长安“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为什么小丘起初“连岁不能售”?(3分)答:因为小丘地处穷乡僻壤,“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没有遇到像作者这样欣赏它的人。
1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答:作者以小丘自比,抒发个人长期被贬、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1分)1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