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 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 甫《春夜喜雨》) •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五、设问
• 概念: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 •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 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析】诗句意思为: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 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六、反问
•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 之必然。
九、列锦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 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 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 种修辞手法。 •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 “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 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十四、通感
• 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 起来的一种手法。 • 例: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 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 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 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 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
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问:简要分析本词上阙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满载”两句用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 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 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作者不写自己行船为大风所 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反而写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 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写出了作者对这秀美风光 的喜爱 ,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 「好的」。 例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与“对比”的区别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 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 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把水比作 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 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二);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 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三)。
尾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千万和春住” 将春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 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解题思路]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简单分析 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昭君怨
郑域Biblioteka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 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 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借代
用某个事物的特定部分或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流萤”的翅膀代替整个萤火虫,描 绘出秋夜的静谧和美丽。
营造诗歌的氛围
排比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或词语来强化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重复“明月”和“问”字,表现出作者对明 月的痴迷和追求。
详细描述
对比可以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诗歌的情感或主题。如杜甫 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02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比喻
总结词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 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
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让诗歌更 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美感。
传达情感
表现时代精神
修辞手法能够传达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更好 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 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修辞手法也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的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为 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将花和鸟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 的伤感。
丰富诗歌的意象
象征
通过特定的形象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如梦 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雨疏风骤”象征生活中的波 折和不顺,表达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夸张
总结词
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或程度,以突出诗 歌的主题或情感。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反问, 向那东流的江水询 指诗人自己。不行:
问,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不走的人,即送行
强调金陵子弟对自己的情深意重。
的人,指金陵子弟。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浣溪沙》)
•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 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 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 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 乙事物来写。
• 比拟的作用: •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 的情味,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晚春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反问, 向那东流的江水询问,离情别意与它相比 究竟谁短谁长?强调金陵子弟对自己的情深意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 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刘禹锡
山水映衬,精美绝伦。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一步:明确修辞
遥望洞庭山水色, 第二步:如何运用拟人
拟人能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赋 予事物以人的特 征、灵性,给人 以亲切之感;使 所描绘的事物更 加形象、生动。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燕歌行》)
一丛深色 花 ,十 户中人 赋 !( 白居易 《 买 花》)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出关① 徐兰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 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巴山夜雨”重复使 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 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 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 寂寞相思之苦。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总结
升格训练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 ③拦得--挡住,承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的妙处。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答案参考: 诗的三、四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愁”“低面”“藏”等词,生动形象地 写出荷花似乎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 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的娇羞情态,鲜 活生动,富有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 晚美景的喜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指出《望洞庭》运 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 效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运用比喻,把潭面比作未磨之镜, 尽显月下湖面之平静,将湖中的君山比 作银盘里的一颗青螺,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青山葱郁、山水映衬的景象,表达出 诗人对洞庭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考考你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例题精析: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生动形象 美好、有灵性,_ _ _ _地刻画出春雪的_ _____ 高兴、欣喜 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的_ ____ 之情,对春天的_ _心情。 盼望
答案示例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 运用了_ _的修辞手法,以花喻雪, 生动形象 漫天飞舞 _ _ _ _地写出了春雪如花一般_ ___ 喜爱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_ _ ,对春天 盼望 的_ _心情。
问: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
传神。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
其作用。
答案示例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拟人 运用_ _的修辞手法。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 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
间洒下一片飞花, “却嫌”“故穿”等词 _
新晴
刘攽(b ā 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试分析第三、四句的修辞 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试分析第三、四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用拟人的手法。 (2)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偷开”“翻 书”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雨后初晴的天 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翻书的 顽皮情态。 (3)传达了作者对南风的亲切喜爱和久雨初 晴后的欣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